第十八章 与拜占廷的敌对关系
当穆阿威叶在新的位置上还不安全,还忙于处理国内事务的时候,他愿意向拜占廷皇
帝君士坦斯二世(641—668年在位)每年缴纳贡税,以换得(658或659年)休战。西奥方
斯曾提及这种贡税③,白拉左里也述及纳贡的事实④。但是后来不久,就拒绝纳贡,
而从海陆两路侵入拜占廷的领土,穆阿威叶在袭击拜占廷方面所表现的热心和坚决,
是后来的任何继任者所不及的。穆阿威叶曾将他强大的臂膀,两次伸向敌人的首都。
他屡次侵入鲁木国(Bilādal-Rūm,罗马人的领土,即小亚细亚)的主要目的,当然
是获取战利品,但是以攻占君士坦丁堡为长远的目标,也是可能的。侵略渐渐成为每
年夏季例行的公事,而且成了使阿拉伯军队保持强健体质和良好训练的手段。但是,
阿拉伯人在小亚细亚并未建立一个永久的立足处。他们沿着一条阻力最小的路线,把
自己的主要精力引向东方和西方。否则,阿拉伯人和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甚至在黑雷
斯蓬特海峡①的关系,会大不相同的。在北方,险峻的陶鲁斯和前陶鲁斯山脉,由自
然界永远定为界线,阿拉伯语似乎被冻结在山脉的南面的斜坡上面。后来,塞尔柱克
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虽然把小亚细亚纳入伊斯兰教的政治范围以内,但小亚细亚的
居民,从来没有变成说阿拉伯语的人民。自远古以来,从喜特人时代起,那里的基本
居民始终是非闪族的,那里的气候严寒,阿拉伯文化不能在那里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漫长的穆斯林堡垒的前哨线,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马拉提亚,一直延长到地中海岸附
近的塔尔苏斯,包括阿达纳、麦绥塞和马拉什等地,这些单位,在战略上都是位于军
事公路的交叉点上,或是位于狭窄的峡谷的关隘上。这些堡垒及其外围,叫做关隘(
‘awā-sim)。但是这些关隘,照狭义来说,是指行军中南方的内线堡垒线,与此相
对的,是叫做要塞(thughūr)②的北方的外线狭长地带。在阿拔斯王朝时代,这狭长
地带收缩了,只是从地中海岸的奥拉斯,经过塔尔苏斯,到达幼发拉底河岸的素麦撒
特③。保卫东北面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那条线,叫做“河洲要塞”(al-thughūr al-Jaza
-riyah);保卫叙利亚的那条线叫做“沙牧要塞”(al-thughūr al-Sha’-mīyah)④
。通过陶鲁斯的那个著名的隘口,被称为西里西亚的门户。阿拉伯人就是利用陶鲁斯
作为基地,而进攻希腊人的。塔尔苏斯控制着这个关隘的南口,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相
距四百五十英里以上。还有一个可以横贯陶鲁斯山脉的隘口,是在东北方,叫做德尔
卜勒·哈德斯。通过这个隘口,可以从马拉什到达北方的艾卜鲁斯太因①,走这条路
的人,是比较少的。阿拉伯人进军的这个地区,变成了一个中间地带,随着战争的涨
潮或落潮,这个地区的堡垒曾屡次易手。在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时代,这个地区
的每一尺土地,几乎都是屡经苦战而被夺过来的,在亚洲任何地方所流的血,恐怕都
没有这个地区多。
远在回历34年(公元655年),穆阿威叶还是奥斯曼任哈里发时代的叙利亚长官的时候
,他早已派布斯尔②率领舰队,与阿卜杜拉所率领的埃及舰队合作,在列西亚海岸的
菲尼克斯(即现代的菲尼克)同希拉克略的儿子君士坦斯二世皇帝所率领的希腊海军相
周旋,而获得伊斯兰教第一次伟大的胜利。阿拉伯语的编年史家,把这次海军战役叫
做船桅之役(dhāt-al-Sawāri)③,阿拉伯人把自己的每只船都拴在拜占廷人的每只
战舰上,然后把海战变为肉搏战④。这次战役终于成为第二次雅穆克战役,拜占廷的
海军,完全被摧毁了⑤。据泰伯里的记载,海水都被鲜血染红了⑥。但是,阿拉伯人
并未乘胜前进,直捣君士坦丁堡,那可能是由于奥斯曼被害,又有其它连带而起的内
乱,因而有内顾之忧的缘故。
伍麦叶人的军队三次进攻君士坦丁堡,只有这三次攻到那个强大首都三重巍峨的城墙
跟前。第一次进攻发生于回历49年(公元669年),由王太子叶齐德率领,他的兵士第
一次看见拜占廷①。叶齐德是被他父亲派去支援法达莱的陆地战役的,法达莱于668
—669年在卡尔西顿(拜占廷在亚洲的近郊)过冬。叶齐德的出征也是对清教徒的一个
答复,他们对于指定叶齐德为哈里发继任人的计划是可能侧目而视的。叶齐德和法达
莱在669年春季开始的围攻,继续到那年的夏季;拜占廷已有了一个新的、富有精力
的皇帝君士坦丁四世(668—685年在位)。
相传叶齐德在君士坦丁城下,曾表现自己的英勇和毅力,因此,博得了阿拉伯英雄(
fata al-‘Arab)的称号。据《乐府诗集》的记载②,当阿拉伯人或拜占廷人走上战
场的时候,都发出欢呼声,此落彼起,在双方的帐棚里都能听得很清楚。叶齐德听说
敌方的一个帐棚里驻着罗马皇帝的公主,另一个帐棚里驻着哲伯莱·伊本·艾伊海木
的女儿,他就特别活跃,努力进攻,企图俘虏加萨尼王的公主。但是,此次进军的真
正传奇性的英雄,却是高龄的辅士艾卜·艾优卜·安撒里,他曾当过先知的旗手。
先知初到麦地那的时候,他接待他在自己的家里居住③,此次请他参加叶齐德的分遣
队,与其说是为了他的军事价值,不如说是为了他可能给军队带来吉祥。在围城期间
,艾卜·艾优卜因患痢疾而死,就葬于君士坦丁城下。他的传奇性的坟墓不久就变成
了一座圣墓,甚至连信奉基督教的希腊人,遇到天旱的时候,也到那里去进香、祈雨
①。公元1453年,土耳其人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时候,那座坟墓有光线射出,因而神秘
地被他们发现了——这段插话,显然是从早期的十字军在安提俄克发现圣枪的神话套
来的,——于是在坟址上建筑一座清真寺。这位麦地那的贵人,就成了三个民族共同
尊仰的圣徒了。
第二次进攻君士坦丁,是在著名的七年战争②中(回历54—60年,公元674—680年)进
行的,这次战争主要是在君士坦丁附近的海上,在双方的舰队之间展开的。阿拉伯人
占领了马尔马拉海中西齐卡斯半岛上的一个海军根据地③,那显然是阿拉伯语编年史
上的阿尔瓦德岛④。这个根据地被当做了冬季的总司令部,每年春季重新开始的军事
行动,都是在这个基地布置和指挥的。阿拉伯人关于这些战役的记载,是十分混乱的
。据说,希腊火的应用,是君士坦丁城得救的原因。这种具有高度可燃性的混合物,
在水上也能燃烧起来,是一个从大马士革逃出的叙利亚难民发现的,他的名字叫卡林
尼卡斯。希腊人的记载夸大了这种火对于敌船灾难性的效果。曼比只人阿革比阿斯同
西奥方斯一样强调,拜占廷人常常使用希腊火,而且是他们首先应用希腊火于战争的
⑤。
在这个时期,阿拉伯人曾暂时占领了罗得岛(Rhodes,阿拉伯语的Rūdis⑥,于公元
672年)和克里特岛(Crete,阿拉伯语的 Iqriti-sh,于公元674年)。公元717—718
年,阿拉伯人又一次暂时占领了罗得岛。公元654年,阿拉伯人就劫掠过罗得岛,两
年之后,岛上著名的巨人像的残余,被当做废铁,卖给一个商人,他用了九百只骆驼
,才全部运走了。这个岛后来又成为来自西班牙的阿拉伯冒险家进攻的对象。
穆阿威叶死(680年)后,阿拉伯舰队撤出博斯普鲁斯海峡和爱琴海,但是对“罗马人
领土”的进攻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可以在史籍上看到,差不多每年都举行夏季进攻
(Sā’ifah),但是没有一次是重要的,直到苏莱曼任哈里发(715—717年)以后。有
一章流传很广的圣训(hadith)说,将来要有一个哈里发,他与一位古先知同名,他要
大举进攻君士坦丁堡,苏莱曼与所罗门同名,他认为自已就是那章圣训里所预言的英
雄。对君士坦丁的第二次的、也是最后一次的重大的围攻,是在苏莱曼任哈里发的期
间,由他的弟弟、顽强的麦斯莱麦指挥的(716年8月到717年9月)①。这次著名的围攻
,是阿拉伯人屡次进攻中最威胁人的一次,由于许多有关的文献保存下来,所以我们
可以知道得更详细些。围攻的部队,从海陆两方面得到支援,而且获得埃及舰队的帮
助。他们配备着石油精和攻城用的特别炮队②。麦斯莱麦的警卫队长阿卜杜拉·白塔
勒特别著名,他获得了伊斯兰英雄的称号。他在后来的一次进军(740年)中阵亡了50000492_0234_2
③。在后代的传说中,白塔勒元帅变成了土耳其的民族英雄之一。他的墓址上曾建筑
了一所白克塔什派的修道院(Baktāshi takīyah)和一座清真寺,直到现在,位于埃
斯基·谢希尔(Eski-Shahr,即中世纪的Dorylaeum)的这个坟墓,还是一个著名的古
迹。基督教的一个教堂里,供奉着白塔勒的雕像,“穆斯林的名人,往往为基督教的
教堂所供奉”,在这里又找到一个例证①。
利奥三世(719—741年)终于用计策战胜了麦斯莱麦,而拯救了首都。他原来是叙利亚
血统的一个普通士兵,家住马拉什,兼通阿拉伯语言和希腊语言②。他由行伍出身,
做到拜占廷的皇帝。提到此次的围攻,我们看到历史上初次记载用铁链子封锁黄金角
,不让敌人的舰只通过。驰名的希腊火和保加利亚人的进攻,使侵入者遭受重大的损
失。再加上饥荒、鼠疫和严冬的酷寒,他们的损失更大了。但是麦斯莱麦坚持作战。
从叙利亚传来了哈里发的死讯,他仍加紧进攻。但是,新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阿齐兹
(717—720年在位)的命令,他却不能置之不理。他奉命撤退海军舰队,在中途遭遇一
阵暴风雨,全军覆没;如果西奥方斯的记载可靠的话,一千八百艘战舰,只有五艘平
安到达叙利亚港口③。阿拉伯人的舰队,就这样毁灭了。正如希拉克略拯救了基督教
世界,得免于异教的波斯人的侵入,利奥三世拯救了欧洲,得免于阿拉伯穆斯林的侵
入。这两个东罗马皇帝,前者是亚美尼亚人,成为希拉克略王朝的奠基人,而后者是
艾骚利阿人,成为艾骚利阿王朝的奠基人。从此以后,阿拉伯的军队,只有一次出现
在君士坦丁堡的视线之内,那是782年,哈里发麦海迪的儿子哈伦进驻斯库塔利(Scutari
即Chrysopholis),摄政爱利尼皇后被迫乞和,答应每年向哈里发献贡品。此后七百
年内,没有穆斯林的军队到过君士坦丁城下,过了七百年才有一个新的民族成分,即
高举伊斯兰教旗帜的蒙古利亚种的土耳其人,侵入君士坦丁城。
麦斯莱麦的这次坚决的、猛烈的远征,虽然象上次的进攻一样,终于失败了,但是遗
留下许多荒唐的传说,包括几个故事,一个是哈里发的弟弟在君士坦丁城建筑清真寺
的故事①,第二个是他在艾比杜斯开凿一个源泉②和建筑一座清真寺的故事③,第三
个是他骑在马背上进入圣索非亚教堂的故事。麦格迪西④在985年著书的时候还这样
说:“当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儿子麦斯莱麦侵入罗马人的国家,而且深入他们的领土
的时候,他要求拜占廷的那个家伙在他自己的希波德鲁木(Hippodrome,即梅丹,mayd
ān)宫廷旁建筑一所特殊的房子,让被俘的[穆斯林]名人和贵人们居住。⑤”
阻止阿拉伯人西进政策早日实现的一个因素,是基督教的马尔代帖人(反叛者)为拜占
廷效劳。他们是种族不明的一群人,在卢卡木(al-Lukkām即Amanus)的要塞地区过着
一种半独立的民族生活,阿拉伯人把他们叫做哲拉吉麦人(Jarājimah,比较不正确
的名称是Jurājimah),他们供给拜占廷以非正规军,成为在叙利亚的阿拉伯哈里发
帝国苦恼的原因。在阿拉伯和拜占廷的边疆上,他们构成一座“铜墙”①,成为拜占
廷在小亚细亚的边防。666年前后,成帮的马尔代帖人侵入黎巴嫩的心脏,许多流亡
分子和不满分子,其中有马龙派人,就以他们为核心而团结起来。穆阿威叶曾要求拜
占廷皇帝撤回他对这个内部敌人的支持,而甘愿每年向拜占廷缴纳大量的贡税,同时
也向那些马尔代帖人缴纳一份捐税。689年前后,查士丁尼二世曾一度叫高原上的马
尔代帖人侵入叙利亚,阿卜杜勒·麦立克依照穆阿威叶的先例②,接受了拜占廷皇帝
所提出的新条件,向哲拉吉麦人每周缴纳一千个第纳尔。最后,大部分的侵入者迁出
叙利亚,而定居于小亚细亚的海滨,成为航海的居民;其余的少数人,定居于黎巴嫩
北部,变成了马龙派基督教徒的组成部分,直到现在,还是很昌盛的。
-------------------------------------------------------------------------
-------
③ P.347。
④ P. 159,l。L= Hitti, P. 245。
① 黑雷斯蓬特海峡是达达尼尔海峡的古希腊名称。——译者
② 参阅Guy LeStrange,The Lands of the Eastern Caliphate (Cambridge,1905
),p.128。
③ Istakhri,pp.67-68。
④ Balādhuri,pp.183以下,163以下。(美索不达米亚是个希腊名词,意思是“两
河之间”,阿拉伯人把美索不达米亚叫做“哲齐赖”,意思是“河洲”。他们把叙利
亚叫做“沙牧”,意思是闪族人的地方。——译者)
① Yāqūt,vol.i, pp.93—94;参阅Le Strange,Eastern Caliphate,p.133。
拜占廷名称是Ablastha(艾卜拉斯塔),希腊名称是Arabissus(阿拉比苏斯),后来的
阿拉伯名称是al-Bustān(布斯坦)。
② Ibn-‘Abd-al-Hakam, pp.189—190;ibn-Hajar,vol. i,153。
③ 阿拉伯人是用丝柏树做船桅的,这次战役称为船桅之役,大概是因为船只很多,
或者因为那个地方盛产丝柏树的缘故。
④ Ibn-‘Abd-al-Hakam,p.190,ll.18-19。
⑤ Theophanes, pp.332,345-346。
⑥ Vol.i, p.2868。
① Tabari,vol.ii,p.86;参阅p.27。
② Volxvi,p.33。
③ Balādhuri,p.5=Hittip.19。
① Ibn-Sa‘d,voi.iii,pt.2,p.50;Tabari,vol.iii,p.2324。这两种文献都证
实他是回历52年(公元672年)死的。
② 参阅J.B.Bury, 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London,1899),vol
。ii,p.310,n.4。
③ Theophanes,pp.353—354。
④ Tabari,vol.ii,p.163;Ba1ādhuri,p.236=Hitti,p.376。
⑤ “Kitāb al-‘Unwān”,pt.2,ed.AVasiliev,inPatrologiaOrientalis(Par
-is 1912),vol.viii,p.492。
⑥ Balādhuri,p.236=Hitti,p.375。
① Tabari,vol.ii,p.1346;参阅 Bury, vol.ii,p.401, n.2。
② Kitāb al-‘Uyūn w-al-Hada’iq,ed.de Goeje(Leyden 1871) pt.3,p.24。
③ Tabari,vol.ii, p.1716。
① Mas‘ūdi,vol.viii,p.74。
② Kitāb al-‘Uyūn,pt.3,p.25。
③ Pp.395,399。
① Ibn-Taghri-Birdi,al-Nujūm al-Zāhirah fi Mulūk Misr w-al-Qāhirah,
ed.W.Popper(Berkeley,1909—1912),vol.ii,pt.2,p.40,ll.12—13,参阅在这
个清真寺里宣读的法帖梅王朝的讲演。参阅ibn-al-Qalanisi,Dhayl Ta’rikh Dimashq
,ed.H.F. Amedroz(Beirūt,1908),p.68,ll.27—28。相传这座清真寺保存到奴
隶王朝时代。
② Ibn-Khurdādhibih,al-Masālik w-al-Mamālik ed.de Goeje(Leyden,1889)
,P.104,l.1; Mas‘ūdi,vol.ii,p.317,把这个地方叫做Andalus。
③ Ibn-al-Faqih(al-Hamadhāni),Kitāb al-Buldān,ed.de Goeje,(Leyden,
1885),p.145,l.15; Yāqūt,vol.i,p.374,他曾提及名叫Andus的市镇,显然
是Abdus之讹。
④ P.147。
⑤ 这所房子叫做“宫殿”(al-Balāt),Yāq’ūt(vol.i,p.709)曾提及它。在Savf
-al-Dawlah al-Hamdāni(944—967)时代还在使用。关于balāt的字源学,可以参阅
本书第34章,图尔战役段关于Balāt的注释。
① Theophanes,p. 364。
② Balādhuri,p.160,l.8=Hitti,p 247,l.28。
--
FROM 218.24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