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幼芝老人
(一)
清明节这两天,扫墓和祭祀活动特别密集,形式也特别多,最新鲜的是可以网上扫墓
,最离谱的是在天津,我听说竟然有为祭祀准备的别墅、带游泳池和佣人的那种别墅
,还有高尔夫球场、保镖,甚至还有"小蜜",当然是纸扎的。这些和古诗里说的那种
传统景象可不一样,古诗是这么说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不过这
句诗后面还有一句:"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尽是死生别离处,这句话
倒是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时光如何流逝,都很耐人寻味的。我今天想请您和我一起看
一个纪录片,这个纪录片讲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死生别离处的传奇。这个故事说来
话长,我们要连续看四天。
解说:2002年1月 北京
这是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在这个院里,居住着19户居民,他们很快就要
搬迁了。
佘幼芝,62岁,退休的仪器商店售货员,她们佘家从明代崇祯年间就居住在这个
院里,将近400年来,他们从来没有搬过家。因为有一条世代相传的祖训,要求佘家
后代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许离开这里。而今,恪守了300多年的祖训,就要在佘幼芝手
中被违背了。
1630年,明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深夜,一名男子来到西四刑场,取下了悬挂在高杆
之上的一具尸首,尸身血肉模糊,体无完肤,这是被皇帝凌迟处死的袁崇焕将军的尸
体,男子将尸体盗走,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过了200年,清道光年间,在北京城东南的广东人墓园里,立起了一座墓碑,上
面写着,有明袁大将军墓。人们开始知道,当日盗走袁崇焕尸首的,是他军中一位姓
佘的部下,这位佘姓义士把袁将军安丧以后,就隐姓埋名,在他的墓旁居住下来,一
直到死,并且还留下了遗言,要求子孙世代不许做官,不许回南方老家,要居住在袁
将军墓旁,为将军守墓。
佘幼芝,便是佘义士的后代。
佘幼芝:
反正我们先祖临死的时候,就是这么讲的。就说我死以后把我埋在这个旁边,我
们要辈辈守墓,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许回南方了,因为袁大将军是广东东莞人,我们
家是广东顺德人,我们既是同乡又是上下级的关系。
解说:
袁崇焕的墓园,在北京东二环广渠门桥以里,而广渠门,就是袁崇焕指挥军队与
八旗军最后一次作战的古战场,那场战斗后不久,袁崇焕就被崇祯皇帝关进了大狱,
并且冤杀。佘幼芝知道这些事情,是小时候听家里的大人讲的。
佘幼芝:
我就由那儿(听大人说话),我就特别爱听这些历史事情,我就听着,赶情我们家
这么回事啊。慢慢慢慢的,从我幼小的心灵就灌输到,噢,我们是给袁崇焕守墓的。
袁崇焕死才46岁,就这么惨。
解说:
袁崇焕,字元素,他为人慷慨有胆略,喜欢谈论带兵打仗这样的事。在万历年间
,他考中进士,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袁崇焕研究会会长阎崇年采访:
县衙门旁边一个老百姓家着火了,他作为一个知县,穿个官服,亲自到老百姓家
里爬墙上屋亲自为民救火。
解说: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国力衰退。而北方的女真族在努尔哈赤手中强大了起来,
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率着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向衰朽的明朝开了战,而明军不
堪一击,接连失地。
袁崇焕研究会会长阎崇年:
明朝军队谈后金 谈虎色变,派了将领出关,哭啊,不出,再就是逃跑 整营整营
的逃跑。
解说:
一六二二年,明军十三万大军覆没,四十多座城池失守,边关岌岌可危,袁崇焕
挺身而出,弃笔从戎,不久带兵驻守宁远。宁远,即今天的辽宁兴城,距山海关二百
余里,是当时关外的一座孤城。在这里,袁崇焕加强城防,建立了一支作战勇敢,纪
律严明的军队,逐步收复了周边一些失地。
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13万精兵直扑宁远。宁远守军只有1万,得知强敌逼近,
袁崇焕立刻布置守城,为了激励士气,他刺破手指写成血书,还向士兵下拜,激以忠
义,更将母亲和妻子都搬到城中,表现出全家和宁远共存亡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
全军将士血战三日,终于击退了敌兵。这一仗是努尔哈赤一生中惟一的败仗。
主持人阿丘:
我查过一些历史资料,史料上说这一仗打完后,没过多久,努尔哈赤就郁郁而终
。而皇太极继位后为父雪耻,又率兵攻打宁远和锦州,又被袁崇焕击退。时光飞逝,
几百年过去了,也许没有人在记得什么战役。但是,有关这位弃笔从戎的将军的故事
,依然流传,有人讲,袁崇焕指挥打仗的时候,坐着轿子在城头督战,打了胜仗之后
,还派使者送礼物给努尔哈赤,颇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羽扇纶巾、谈笑用
兵的气派。后来梁启超还称赞袁崇焕为"千古军人之模范"。当然袁将军让后人敬仰的
还远不至于此。我们接着看这部纪录片。
解说:佘幼芝的家里有一幅精心装裱的毛主席批示复印件。
佘幼芝夫妇:这是毛主席对保留袁崇焕祠和墓的批示。挂起来吧,毛泽东主席批
的。
解说:
1952年,北京市决定把城里的坟墓迁到城外,当时,有四位社会名流给毛主席写
信,请求保留袁崇焕墓。
佘幼芝夫妇:
叶公绰,柳亚子,李济深和章世钊,这是52年5月14号写的,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这个是毛主席5月16日就批示了。当时彭真当市长的时候,是请彭真同志查明
处理:我意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毛泽东。
解说:结果袁墓没有迁走,政府还拨款加以修缮。
1629年,皇太极率领的清军绕过袁崇焕驻守的山海关,从蒙古一路杀向北京,袁
崇焕得到消息,率军星夜驰援,在大雪中急行军三天三夜,赶在皇太极之前到达北京
城。在广渠门下,袁崇焕率9000官兵与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展开了又一次血战。
袁崇焕研究会会长阎崇年:
仗打得非常得激烈,袁崇焕是身先士卒。史书记载啊,说他身上中的箭啊,就像
刺猬皮一样,有很多的箭射在身上,结果袁崇焕的军队打败了皇太极军队的进攻。
解说:
皇太极硬攻不成,便使了个"反间计"。他放出谣言,说袁崇焕与后金密谋,要献
出北京城。崇祯皇帝很快中计,以通敌谋叛之罪将袁崇焕缉捕下狱。8个月后,袁崇
焕被处死。
在佘幼芝的记忆中,袁墓重修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来
袁崇焕墓纪念袁崇焕。
佘幼芝:
修好以后,这些中央首长,是吧,每年的清明都到我们这儿来。朱德、叶剑英、
傅作义、张友渔、刘仁、还有,还有周总理也来过这儿,当他们清明的早上9点多钟
的时候就来了,一直到下午三点钟他们才走呢。在这儿开一个小型的纪念仪式。
袁崇焕研究会会长阎崇年:
袁崇焕最后死得很惨,最后叫做磔刑。磔刑,就是凌迟,俗话说就是千刀万剐。
主持人阿丘:
"千刀万剐",这古代酷刑里面,这个可以说是酷刑之最了,"凌迟"规定要割一千
刀,要到第一千刀上才能将人杀死,否则刽子手也要受罚。这就是所谓的"千刀万剐
"。所以,骂人"杀千刀"是最恶毒的骂人话。
我记得明朝文人张岱对这段历史做过记录,据说,当时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子
手还没有动手,听信袁崇焕是内奸的北京老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
脏。刽子手依照规定,一刀刀的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
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最后袁崇
焕惨叫不绝而死。
解说:
袁崇焕死后,被弃尸于市,无人敢去收尸。深夜,佘义士冒死盗回了将军尸体,
葬于自己家中。并且终身厮守。由于盗尸和守墓都是在秘密中进行,佘义士的名字,
相貌,和身世,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他为袁将军守墓的行为,经由子子孙
孙传到了现在。
这是佘家为袁崇焕守墓的第372年。佘幼芝,已经是佘义士的第17代了, 372年
寒暑沧桑,17代人生生死死,守墓的遗训还是口口相传,遵行至今。
金庸在他写的《袁崇焕评传》中说,袁崇焕的被杀,不是崇祯中了敌人的反间计
那么简单,而是另有隐情。
袁崇焕不仅不肯迎合阉党,在对敌战略上还力排众议,坚持己见,不惜得罪皇帝
,所以,金庸在文章中说,崇祯杀袁崇焕,是迟早的事。
而袁崇焕始终以大局为重,自身的安危荣辱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在皇太极还没
退兵的时候就被捕了。他的部下听到消息后全军痛哭,弃城而去。袁崇焕在狱中还写
信命令他们回来继续抗敌。
袁崇焕被冤杀以后,明朝军队士气大落,14年以后的1644年,李自成率领义军攻
入北京,明朝灭亡,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也在这一年,清兵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
攻入北京,占领了紫禁城,开始了清王朝对中国268年的统治。
佘幼芝:
我的先祖都辞官不做,告老还乡当老百姓了,这样那我们靠什么生活?那没生活
。
所以当时我们就做一种叫刮绒婆,把蚕丝缠在一个板子上,拿牛骨头就刮,把那
蚕丝刮成绒,这就叫刮绒婆。
解说:
袁崇焕的冤屈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得以昭雪。当时,清朝朝廷修订明史,找出了当
年的档案。从那时起,袁崇焕的事迹才被公开谈论,佘家守墓的事儿,也才渐渐为人
所知。1831年,道光年间,有人为袁崇焕和佘义士立了碑,并且在墓前修建了袁崇焕
祠。
袁崇焕祠,就是今天的东花市斜街52号院,文革期间,袁祠里住进了十几户人家
,并且盖起了住房,2002年一月,文物局决定动工修复袁崇焕祠,要将52号院里的居
民搬出重新安置,佘幼芝一家也在搬迁之列。
佘幼芝:
"现在我的心情是特别激动。"
"你可别激动还回来呢,政府会让我们回来的。"
(二)
解说:2002年1月 佘幼芝,63岁,退休的商店售货员。每天早晨,她都要来这座墓园
里打扫维护。
解说:这是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将军的墓,1630年,率军与满清战斗多年,立下
赫赫战功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一位姓佘的义士冒死从法场盗回将军的尸首,
安葬在自己家中,从此隐姓埋名,日夜守护。临终前留下遗训,要求子孙世代为将军
守墓,不得离开,从此佘家后代傍墓而居,为将军守墓,历时372年,到佘幼芝这一
代,已经是第17代。但现在,佘幼芝就要离开这里了。
解说:佘幼芝要离开,是因为政府要修复袁崇焕祠,袁崇焕祠约建于清朝初年,
文革期间,被居民所占用,要修复袁祠,就要拆掉居民们自己搭建的房子,迁出里面
的居民。佘幼芝一家,也在迁出之列。
修复袁崇焕祠,是佘幼芝多年的盼望,但是,她不知道,搬出去以后,还能不能
回来继续守墓。佘家延续了17代的守墓历史,不知道会不会就断送在自己的手里。
300多年的离乱兴衰,为了给袁将军守墓,历代先人经历过多少艰辛,现在已经
无从知道,仅仅是佘幼芝本人,为了守在墓旁,已经付出过不少牺牲和努力。
袁崇焕墓在现在的广渠门桥以西,由于佘家世代在这里居住,这一带,原先被称
作佘家馆,这条街道,以前叫做佘家馆街,佘幼芝小时候,佘家有十几间大瓦房,而
佘幼芝现在住的房子,只有两间小房,20个平米,这是由原先佘家的羊圈改造成的。
那是在1955年,崇文区在这里建59中学,征用了佘家住宅,在别处给佘家人安排
了楼房。但为了守墓,佘家人没有搬走,大伯一家住到袁祠的南房里,佘幼芝随母亲
搬进了从前的羊圈改造成的房子。后来大伯和母亲相继去世,1964年,佘幼芝就在这
间房里结了婚。作为佘家的女婿,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从结婚开始,就想着搬家。
解说: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是小学教师,单位离家特别远,而且这里的住房条件
这么差,文革以后,他就四处联系跟别人换房子。
佘幼芝采访:
曾经呢我们也换过房,换过好多次房了,例如和平里换两居,我也去看去了,东
华门那儿我们也看去了,万寿路,万寿路是一个新房子,六楼、三居,我们这两间房
子换个三居,那多好啊,并且又是双气。
焦立江采访:
我们这两间完全能换个三居。那个地方,那个时候人不愿意上那儿去,那儿算远
郊了,不愿意去,都愿意进城里边来。
佘幼芝采访:
作为我来说,我就老跟我爱人搪塞,我说行我跟你看去,一看我就老得挑毛病。
焦立江采访:
那个时候老对付我,咱们再有一两年,征服几个日子,我们就搬了。后来我才明
白她就是不搬走,就是为了为袁大将军守墓。
解说:文革期间,袁崇焕墓遭到了破坏,墓碑被推倒,坟墓也被挖开。
佘幼芝采访:
几百年了我们在这儿守着,这是我们的心血啊,是吧。我们是很难过,但是当时
那种情况,不敢说什么。
解说:1970年,伯母和堂兄搬了家,佘家在袁崇焕墓旁就剩下了佘幼芝一个人,
文革结束的时候,佘幼芝决定继续祖先守墓的事业。
佘幼芝采访:
就剩我一个人了,我也是姓佘的呀,我也是佘家人哪,是吧。那我能眼看着袁崇
焕这个碑,已经就在地上倒着,这个坟就恢复不起来吗?那如果说这样的话,那我真
对不起先祖
是不是?我也是佘家子孙哪,我就决定要跑。
解说:为了守墓,佘幼芝坚持不同意丈夫要搬家的想法。
焦立江采访:
她说我哥哥搬走了,我们佘家没人了,我再一搬走,我们佘家还有谁呀?所以我得
守下去。
解说:所以,从文革一结束,佘幼芝就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佘幼芝采访:
凡是有关管文物的地方,我认为起点作用的吧,我都跑到了。市政府、市政协、
中国政协、文化部、文化局、北京市政府、区政府,还有民革我都去了。
解说:那时候佘幼芝39岁,是一家仪器商店的售货员。为袁墓奔走都是利用业余
时间。
佘幼芝采访:
我又得带孩子,我又得上班,我还有个老婆婆在这儿,那时候我特别特别忙,我
们单位都管我叫疯子,佘疯子。为什么管我叫佘疯子呢?说你看老佘,你说现在谁像
你似的,你说你给袁崇焕守墓,你为他跑,人家能给你钱吗?人家能给你大彩电吗?
你到时候开支呢,还得上我们这儿来开支?人家说现在谁还重视你这事儿,人家都重
视活的,都不重视死的。但我就这么想,我跟他们想法不一样,我就相信党,相信政
府。
解说:佘幼芝为了修复袁墓和袁祠而奔走,对丈夫焦立江要搬家的想法一时说服
不了,就采取了拖延的办法。
佘幼芝采访:
反正我就变着法地搪塞他,可是一搪塞二搪塞,老搪塞他,他就干脆跟我急了。
你老不换那我就换。
解说:1984年,在佘幼芝的呼吁之下,袁崇焕墓和祠被定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但
就在这一年,59中学为了扩大校园面积,提议把袁墓袁祠的相关文物都迁到龙潭湖公
园里的袁崇焕庙里。然后拆掉袁祠,给居民另外安排住宅。
佘幼芝采访:
听说要把这墓由学校牵头,由59中牵头,要把这墓挪到龙潭湖去,我心里边非常
着急。
焦立江采访:
当时心急如焚,随手记下心中哀思,这是佘幼芝当时写下得情况。
佘幼芝采访:
世人吗,都没人支持我,并且我们家里都不支持我,我心里面哎呀就是举目无援
哪,心里非常的,又难过,就跟那走投无路了似的。
焦立江采访:
十年浩劫掘忠魂,盼党重接墓中人,元素挕死保北京,英雄事迹传美名,独守灵
(陵)园思哀情,代代相传元素情,苦守灵(陵)园三百载,谁知我氏心中情。
佘幼芝采访:
所以,就表示我自己对我们这个使命,是坚持我们佘家的使命,守下去呢?继续
奋斗下去呢?还是停止不前呢?就到这里结束了。
解说:在佘幼芝的奔走之下,政府否决了59中的提议,袁崇焕墓和祠原地不动,
等待修复,但这样一来,邻居们对他们一家产生了意见。
焦立江采访:
要是学校占了这个地呢,他们现在都住上好房子了。因此风言风语的,对我们这
个跑也不满意过,后来也有转变的。这是一个,再有一个是学校,可以说是排挤吧。
我们南边窗户是59中的厨房,厨房那儿有一个鼓风机,正好对着我们的窗户,走路都
得低着头,还要眯着眼睛出去进来,要不那个灰,就会粘在眼睛里边出不来,半夜里
上医院去看。真的,疼得睡不着觉。
记者:去医院看过吗?
焦立江:看过,看过好几次。
解说:在这样的环境中,焦立江越来越难以忍受,他一心想搬出去,但佘幼芝坚
决不搬家。一个要搬,一个要留,矛盾的解决似乎只有一条道路了。
佘幼芝采访:
我说行啊,你要换的话,干脆这样,咱俩好好谈谈。这不两间房子吗,我给你一
间,我一间,你愿意要哪一间,你要哪一间。如果孩子你愿要你要,如果你不愿意要
孩子都给我。连我们的枕头,你有几个枕头,我有几个枕头,都写了清单了。到最后
,我就说,你想想,谁愿意打离婚呢?
解说:在佘幼芝最艰难的时候,她总是拿自己的境遇跟先祖来比较。
1629年,在北京城的广渠门外,袁崇焕率九千官兵击退了满清皇帝皇太极的十万
大军,屡次败在袁崇焕手中的皇太极使用了反间计,崇祯皇帝上当,以通敌谋反的罪
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是佘幼芝的祖先冒死将袁将军的尸首盗回家中安丧。
佘幼芝采访:
满门都要死了谁不怕呀。可我先祖这么大的威胁,这么大的危险性,说查出来我
们一家都没有了。这么大的威胁,这么大的危险性,我们都守下来了,那何况现在呢
?是吧。现在我们俩打离婚,这么点小小的事,我们可以打离婚,为什么?为了我的
事业,为了我们的使命,为了向祖先承诺一种精神。
解说:但是,真的要走出那一步,佘幼芝还是很舍不得。
佘幼芝采访:
我们又是自由结合的,并且我们又是一儿一女,生活挺好的。但是由于我这守墓
,由于我这事业呢,就把我们这幸福家庭,好比说就给破坏了似的。所以呢,当时我
当时我就说,立江,咱俩好好谈谈。我说如果是把咱俩倒个换的话,我说如果你是我
,我是你的话,对吧,
那你搬还是不搬?后来慢慢,一点一点给他做工作,还有各界人士到我们家来采
访,他就在一边儿听人家我们谈的话,他也受了一定的教育,也学习了不少东西,所
以他这次慢慢慢慢转变过来。
解说:再读到佘幼芝写的诗,焦立江有了不同的感受。
焦立江采访:
哎呀我读到:谁知我氏心中情。我的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哎呀我理解了,原来她
的心情那么痛苦,可(原来)作为我来说,那么不理解她。
解说:理解了佘幼芝以后,焦立江与她一起四处奔走呼吁。1990年,袁崇焕的墓
碑立了起来,1992年清明,政府投资5万元修复了袁崇焕墓园,现在,袁崇焕祠也要
修复了。
在这个时刻,佘幼芝对她的丈夫心怀感激。
佘幼芝采访:
毕竟人家跟我住这个羊圈,毕竟是这么多年了,经过那么多沟沟坎坎,那么多困
难那么多挤兑我们,讽刺也好、辱骂也好,这么多,我爱人都跟着我度过来了。所以
我代表佘家这个十七代感谢我爱人,因为我的心非常激动。今天我们就要开始搬走了
,袁崇焕墓跟祠要给重新修了,现在我也不知道,我的心里边是酸辣苦甜咸,都在我
心里边。
(三)
这两天我们一直在说佘幼芝一家为明朝大将军袁崇焕守墓的故事,讲到佘幼芝在面临
是否搬迁的艰难选择。也许,我们作为局外人能为佘家世代守墓的赤胆忠心而感动,
也能理解佘幼芝恪守祖训的执著,但是,我们很难真正体会佘幼芝在面临是否会离开
袁崇焕墓时的复杂心情。今天,我们将看到佘幼芝的选择,如果她选择搬家,那么她
做出选择的那个夜晚,将是他们佘家三百多年守候在这里,在袁崇焕将军的墓旁的最
后一个夜晚了。好,在此之前,我们先帮一些没看过我们前两集的朋友回忆一下这个
故事。
佘幼芝倾其一生为遵守先祖的祖训为袁崇焕守墓的事情传开以后,经常会有一些
慕名前来的客人,向她表示敬意。
来访客人和佘幼芝的对话:
客人:你们那个佘家跟杨家将那个佘太君有关系吗?
佘幼芝:没关系,没关系。
客人:那有家谱吗?
佘幼芝:有家谱。
客人:家谱能追述到什么时候?
佘幼芝:家谱因为先祖的名字没传下来,有家谱也对不上号。我就知道第十四代
,十四代叫佘淇,十五代叫佘恩兆,十六代叫佘翰卿和佘显增,十七代就是我们了。
1630年,率军与满清战斗多年,立下赫赫战功的袁崇焕,被皇帝冤杀,一位姓佘
的义士冒死从法场盗回将军的尸首,安丧在自己家中,从此隐姓埋名,日夜守护。临
终前留下遗训,要求子孙世代为将军守墓,从此佘家后人傍墓而居,为将军守墓,历
时372年。
佘幼芝是佘义士的第十七代。
佘幼芝住在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院里,袁崇焕的祠堂和墓地和她的家就一墙之隔
。最近佘幼芝正面临搬家。
2002年 北京 佘义士墓
除去守墓人的身份,佘幼芝只是一个退休的商店售货员,她的丈夫是退休的小学
教师。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住在家里,女儿前些年已经出嫁。
文革期间袁崇焕墓遭到了破坏,墓碑被推倒,坟墓被挖开,佘家祖先佘义士的墓
碑也被一个工地拿去做了台阶,
文革结束后,是佘幼芝奔走呼吁了14年,使得文物部门于1992年投资修复了袁崇
焕墓,佘义士的墓碑也复归了原位。佘家被迫中断的守墓也得以延续。这之后,佘幼
芝夫妇又呼吁修复袁崇焕祠。
袁崇焕墓的前面,就是袁崇焕祠,袁崇焕祠在文革中住进了十几户人家,占用了
祠堂,并且在院子里盖上了房子。现在,文物部门要修复袁崇焕祠,包括佘幼芝一家
在内,里面的19户居民都要搬出,重新安置。
修复袁崇焕祠是佘幼芝夫妇多年努力的结果,但是为了修复,院内所有的居民都
要搬出,佘家也不例外。因为佘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佘幼芝觉得袁崇焕祠修好以后
,应该让自己再回来继续守墓,但是关于这个问题,文物部门一直没有给他们明确的
说法。
佘幼芝:
如果说政府需要我的话,国家说跟那个文物局啊,北京市(文物局)说需要我回来
,那我就回来,如果不需要我回来,那我就不回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地是国家的
地,房子现在是国家的房子,但是说我现在我还谈到这一点,如果说这个墓换给别人
守,说行不行呢?我觉得也行,我主观的看法,但是它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了。
这次袁祠的修复,是与崇文区的危旧房改造结合在一起,由房地产开发商承办。
居民有两种搬迁政策可以选择,一种是货币补偿,如果选择这种方式,佘幼芝家可获
得大约30万元,一种是回迁,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开发商在附近盖的居民楼。为了守墓
,佘幼芝夫妇选择了回迁。但即使他们选择最小的户型,还要付出将近10万块钱,佘
幼芝夫妇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每个月只有两千块钱,并且没有积蓄。这买房的钱,他
们想到了贷款。
佘幼芝的儿子焦平会一点朝鲜语,他刚刚辞去工作,借钱开了一家韩国调料店。
小店刚刚开张,每个月不仅挣不到钱,还得搭点钱进去,而且他没想到的是,因
为自己的这个生意,日后还影响了父母的守墓。
离规定的搬迁日子越来越近了。
由于对开发商的补偿办法有一些意见,院里的居民们开了一个会,商量着如何跟
开发商谈判。
佘幼芝:
这些街坊对我有一种特殊的看法,所以跟我现在不接近,有意见了是吧,这点我
说一点也干嘛,他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呢,也应该去问问,就是对开发商的问题,现在
一平方米是三千五吧,可是他们要求呢要六千,说要跟那个明城墙那个地方(价格一
样)。谁知道明城墙多少,我们也不知道明城墙多少钱,我就这么听说来着。
解说:
佘家也有自己的问题,他们本来想贷款购买回迁房,但这几天,又听说,他们办
不了贷款。
佘幼芝采访:
我们两人都退休,都六十多了,人家贷款都不给贷,就贷到六十(岁),我们都六
十三了,人家不给贷款。我这儿子又辞了工作了,把他那工作辞了,现在自己搞去了
,谁给贷款啊?他没地方贷款去,你怎么买房,连一居都买不了,我跟你说,真的,
连一居都买不了。
解说:尽管有很多困难,但为了早日修复袁崇焕祠,佘幼芝和丈夫决定先不考虑
将来住房的问题,先搬出去,给邻居们带个好头。
佘幼芝:
我就说啊,反正难是难,但是我们要克服它,今天我不是也说了吗,我妈说过困
难像弹簧嘛,那你这份难受,想当初想我先祖那时候,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威胁呢
,比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我们加紧整理材料,整理东西,我们就搬走。
解说:关于能不能回来继续守墓的问题,佘幼芝向文物部门打听过几次,一直没
有明确的说法。搬家的头一天晚上,女儿回来帮忙做最后的收拾。
到天亮的时候,就是搬家的日子,如果搬出去以后不能回来,这就是佘家从明朝
佘义士以来,住在袁崇焕墓旁的最后一个夜晚了。
佘幼芝丈夫焦立江:
不是将来还安排你回来吗?
佘幼芝:
那我也舍不得离开这儿。
焦立江:
我跟你说啊,就是说,现在不是说还让咱们回来继续守墓,就是不让守,不回来
了,我们把这个为袁大将军修墓修祠这个事业做到这儿,袁大将军在天之灵也感到欣
慰。我知道,这个大事就完成了。
佘幼芝:
我明白,道理我还不明白。我舍不得走。
焦立江:
要是让回来,不就是暂时的嘛,你不是说听政府的吗,听政府安排吗。
佘幼芝:
你说现在我们到别人那儿借房,借房住,这还不知道让不让我们回来,是不是?
咱都没有家了,这儿是我们的家啊。从明天开始,出了这佘家馆,应该事先给我一个
答复,是不是,或者让我回来,或者不让我回来,是不是,应该告诉我们一家人。
解说:
这天夜里,佘幼芝决定暂时不搬了。她要给有关部门写书面材料询问,等有了明
确的说法再搬。
虽然这一宿佘幼芝夫妇几乎没有合眼,但第二天他们还是一大早到了墓地。
佘幼芝坚持守墓,为守墓呼吁的事情引起了一些新闻媒体的注意,有的报道提出
了接班人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里,在佘幼芝之后,佘家还会坚守祖训,继续守墓吗?
佘采访:
接班人要慎重,不能抹黑,佘家在历史上是光辉的一页,是吧?不能让第十八代
、第十九代给我们佘家光辉的一页上抹上一点黑。如果这样,如果要抹上一点黑的话
,那我上对不起我的先祖,下对不起子孙后代。
解说:
看到对佘幼芝守墓的报道后,文革期间搬离袁崇焕墓的堂兄带着儿子来看佘幼芝
了。堂兄表示愿意让儿子当守墓接班人。然而,时隔多年,对家里守墓的事情他已经
记不太清了。
佘幼芝采访
甭管是我的儿子也好,是我的女儿,是我的侄子,如果他们都像我们这样似的,
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地为袁大将军呼吁,为他恢复原墓袁祠呼吁,并且是实心实意的
,不为名不为利,首先一点就是,不为名不为利,要是这样的话,他们还有资格接这
个班
(四)
佘幼芝是一个守墓人,她们佘家从374年前开始就为一位大将军守墓。这是明朝抗清
名将袁崇焕将军的墓,1630年,率军与满清战斗多年,立下赫赫战功的袁崇焕,被明
朝最后一个皇帝冤杀,佘家的祖先佘义士冒死从法场盗回将军的尸首,安葬在自己家
中,从此隐姓埋名,日夜守护。佘义士临终前留下遗训,要求子孙世代为将军守墓,
从此佘家后人傍墓而居,为将军守墓,到佘幼芝这一代,是第17代。
佘幼芝成为守墓人,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文革期间,袁崇焕墓和祠遭到破坏,
是佘幼芝奔走呼吁了24年,争取到让文物部门拨款将它们修复。
2002年4月 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 袁崇焕祠修复前
解说:
两年前的那个清明节,佘幼芝正为搬家而苦恼,为修复袁崇焕祠,院里所有的居
民都要搬迁,因为佘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佘幼芝觉得袁崇焕祠修好以后,应该让自
己再回来继续守墓,但是关于这个问题,文物部门一直没有给他们明确的说法。
这一天,终于接到了文物部门的邀请。
佘幼芝夫妇与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对话:
佘幼芝:
到底是让我们走还是让我们留,是暂时先让我们搬出去,还是让我们回来在这儿
住,如果守墓,守墓意味着什么呢?就要在这儿住,如果我们一搬走的话,那就等于
不守了,是吧。
文物部门工作人员:
我觉得这样我可以返聘您,聘您做终身的荣誉馆长,是吧。让区政府来做这样的
事,我这儿可以代替区政府来操办这个事。
佘幼芝:
过去没有人聘请我啊,是吧,没有人聘请我,那就意味着我这个守墓到现在中断
了,到十七代就完结了,是吗?
文物部门工作人员:
但我想咱们目的都一样,你今天来跟我谈这个,也是为了把袁祠修好,咱们要方
方面面考虑。第一它是作为国家级文物,现在是市级文物,将来是国家的,可文物有
文物法的规定,因为我们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不是没有考虑。将来要是再修出来,里
头绝对是不能去生火、做饭,这么去生活,它是这样的。
佘幼芝:
如果说您让我搬走的话,那就意味着不在这守墓了,什么叫守墓啊,形影不离,
是吧。一直在这儿,那我们先祖死的时候就跟我们说的。我死以后把我埋在他的旁边
,我们要辈辈守墓,一代传一代,我们也不回南方了,并且先祖的遗志到现在,一直
到十七代了,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心里面。不让我们做官,仍然是到现在,到现在十七
代了没有做官,但是让我们读书,为什么要我们读书?读书好明白事理。
文物部门工作人员:
就是说时代变迁了,我们的思想是不是说也能变一变?
佘幼芝:
我不认为我是一种守墓,我认为我们这是一种特殊的遗产,什么叫特殊的遗产?
就是说别人的先祖都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房子、地、金银财宝,而我的先祖却不是的
,我们中国古老的中华的古国,为什么称为忠义精神,如果说我要是把这个守好了,
那这就是我祖先留给我的遗产。
文物部门工作人员:
所以说我就想能不能,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的住和看墓,不要给它混在一起
,就是说这个不矛盾。你天天来这里头工作,天天来看,那你晚上回去有值班的,那
我改善改善住房条件,你也别一辈子老住那个平房,你是不是也赶上享受一下改革开
放的现代化的一些东西。我刚才跟您讲的,我那个词可能用得您不爱听,咱们将来换
一个词,就是说我们不要叫聘,都是可以的,您就是想当然的终身荣誉馆长。
解说:
考虑到佘幼芝家有经济困难,买不起回迁房,文物部门用佘家搬迁应得的补偿30
万元,又贴了4万2千块钱,帮他们买了一套房子。
2002年5月22日,佘幼芝一家从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袁崇焕墓旁搬走了,从佘家
世代居住了将近400年的地方离开了。搬到了离那里约四公里远的一个新建的居民小
区,到今天已经快两年了。这佘家第十七代人,这两年里的经历,不知道会不会在家
族的历史上留下什么,但这两年,是注定了要给佘幼芝留下伤痕的。去年佘幼芝失去
了她的儿子。
焦平,佘幼芝的儿子,2003年 6月,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年仅29岁。这佘家第十
八代人的不幸,竟然又是和他们世代守候的袁大将军有关。2003年,广东东莞修建袁
崇焕纪念园,当地政府邀请佘家派人为袁崇焕守衣冠冢,焦平知道以后,表示愿意前
去。
焦平的姐姐焦颖采访:
一跟他说,他特愿意,那时候我都挺有顾虑的,一说让他过去,我就说,我说你
们想好了没有,让他过去去干什么,怎么干,你得跟他谈,你家长在这儿也挺担心的
,后来他们就说,他愿意去,他特愿意去。
解说:
当年焦平在苏州打工,如果去守衣冠冢,也就意味着在广东定居,已经有了女友
的他,希望两个人能一起去,这样他决定先去吉林拜见女朋友的父母,没想到就在去
的路上,遭遇了车祸。
焦平的姐姐焦颖采访:
我弟弟还是我从小,从这么小我就看着他,我就带着他,我从去年知道他没了到
现在,我没有一天不想他的。上次你来,我一进门你叫了我一声姐姐,我当时眼泪都
快掉下来了。
解说:
为了完成焦平生前的遗愿,佘幼芝夫妇决定把他的骨灰送去东莞,永远地陪伴袁
将军的衣冠冢。
佘幼芝哭泣:
我可怜的儿子,我就你这么一个儿子,我本来想把你送走,没想到这回给你送一
把骨头。
解说:
佘家从袁崇焕墓旁搬迁走以后,焦平就去了苏州打工,现在家里的新房他还没能
来看过一次。
佘幼芝哭泣:
你要好好看看我们这个家,让他再多看看这个屋子,你让他再看看这个屋子,你
再也回不来了。
解说:在374年后,又一位佘家的人葬在了袁崇焕的墓旁,永远地守候着将军。
佘幼芝采访:
我现在心里特别激动,别提这事,一提这事,我心里就控制不住我自己了,现在
我的生活,虽然说,我怕我在我孩子面前,在我先生面前,我怕他们替我着急,我一
天不敢说这事,我也不敢难受啊,我就背地里,上厕所或者在我做饭的时候,我的眼
泪啪哒啪哒往下流。说心里话,我妈死的时候我都没有这么难过,我儿子死了我都没
有这么难过。我总觉得这是我的遗产,他们说,房子、地是政府的国家的,但是守墓
是我自己的遗产,他们不能剥夺我的这个权利。我要求不高,我要求一点也不高,我
要求在附近,哪怕给我一个半平米的小房,叫我离那儿近一点就行,我出来进去的,
我天天能看到它(袁墓)。我自己知道,我心里头疼,我这心都疼。
我回去一看,野草丛生,草那么高了也没人剪,那里面什么都有,什么塑料袋、
烟卷头,还有他们施工单位往里溅的白灰,我自己拿条帚扫都扫不出来,一点一点往
外抠。
主持人阿丘:
作为一个观众,我深深理解佘老太太的伤感,因为,随着袁公墓的交接,随着私
人守墓者的角色被公共职能所取代,这个古老家族的使命,就有了某种意味的终结。
相传孔子死后,弟子中惟子贡守墓六年,感念此事,后人建屋三间,立碑一座,
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佘家守墓早已过了五十多个六年,墓中主人自不比孔子名盛,历史也不会赐予佘家
以曾子那样的荣耀,或许,事情的意义也就在这儿,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族故事,
一个和精神遗传有关的世袭故事。
我毫不怀疑,事情是在往好的方向走,对于文物和遗址,我们有了更好的维护和
保养,但我也隐隐在想,是否因此我们就有了相应的守护能力呢?毕竟,修缮和守护
,物质能力和精神能力,不是一回事。愿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在去拜谒袁重焕墓的时
候,不会只看到一座死去的坆,不会只看到镌刻在墓碑上的美德,而忘却了那些与幕
碑一起厮守和生长过几个世纪的东西……如果后世是公正的话,我想,任何时候,它
都应该向那些参与过历史留存和延续的个体,投去感激的一暼。没有那些情谊的呵护
,没有那些无名尘土的覆盖,再伟大的墓碑也会死掉的。
--
FROM 218.24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