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知识经济的阶级背景以及历史走向的预测
知识精英阶层的历史命运
作者:吴乐旻
(清华经33 51532372 wulm.03@em.tsinghua.edu.cn )
问题的提出:
5月12日参加吴栋老师的博士生讨论,当场有一位师哥带来了自己的论文《中国人力资本核算的研究》。他向大家说明了一些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定义。
我当时感到,人力在概念上的“资本化”似乎与当前社会的一种思潮相合,近年来的“知本精英”似乎是“人力资本”概念最忠实的鼓吹者。人力从资源到资本的“升华”,体现着一个社会阶层谋求经济地位再突破的动机。我定义这个阶层是“知识精英阶层”,这个阶层中人群的基本特点是有知识有技术,尤其是能够利用稀缺性的才能素质从事异质性的劳动,并且从这种劳动中获取复杂劳动的垄断利润。他们的政治态度是各异的,但毕竟形成了一个自利的主流声音:他们憧憬社会的精英统治,渴望在社会分配中得到更多收益,并且能堂皇地以劳动的名义向资产者讨要这份利润。为这个阶层说话的知识分子几乎占到了多数,他们中有人在看到精英阶层的勃兴后欢欣鼓舞,认为人类社会将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科技的革命进程迎来超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崭新阶段。这个阶层像是无产阶级——他们主要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又像是资产阶级——他们好称要“技术入股”,与资产阶级“平等获利”。这个阶层是这样的抢眼出色而矛盾重重,以至于要清晰描述今天的社会就无论如何不能绕开他们。
正文:
知识精英阶层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不是在上个世纪哪一个时间点突然登台,事实上,在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掌握有特殊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往往以精英的面目在社会的资源分配上取得垄断性的优势地位。这种历史的普遍性与商品经济萌芽向封建时代的追溯一样源远流长。但是正如商品经济只有在资本主义时代才迎来全面的要素流通从而走向制度解放,成为主干的经济形式一样,知识精英的哲学、生产方式只是在不远的过去才在市民社会中确立起重大的地位。在某些阶段某些地方,他们所连带的生产关系矛盾几乎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跨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至少在文化思想领域做成了成熟的广告,一个阶层跃跃欲试,有心走向阶级社会历史盛剧的前台。
他们的崛起有这样的外在表现:
一、 企业经营者地位的上升威胁到所有者在资本主义时代贯彻始终的天然权势。
可以看到,就在一些发达国家,经理层尽管只拥有小部分股本,但是他们的决策已经能涵盖董事层的职权,甚至出现经理层决定董事层人选的情况。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里出现了生产关系的“蜕变”:如果董事会被架空,经理层作为资产代理人可能会有渎职的激励。我暂不分析这种观点,先谈现象的发生原因:1)随着资本主义金融投机性的增加,股份公司股权拥有者的数量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所有者群体相对经营者群体趋于分散,在争夺利益的交涉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上,这个弱势地位通过董事会的成立以及法律对董事会权力的捍卫来弥补,但是董事会首先是股东群体的代理人,其本身的维权意识与代理水平就值得讨论。2)信息不对称。经营者相对于所有者得知更多的公司讯息,他们的决策往往更有说服力,以至于不带经理性质的董事会一般而言习惯于对经理决策的遵从和支持。3)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由于产业资本的衰落和需求不足矛盾的显现,积累率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单纯靠传统投资追求平均利润率的资本增殖已经是强弩之末,资本积累要在科技进步和服务创新上追求新的增长点,这构成了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增长。同时,全球在二次大战后半个多世纪冷战环境下的建设在资本主义世界留下了丰足的资本,资本过剩而“知本”不足,导致“人力资本”的地位相对于资本不断上升。
二、 经济中,“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的呼声高涨。
我们要注意,事情的实质是:有一部分劳动力,主要是复杂劳动力,要将自己的才能“量化折价”作为“资本”,参与红利分配。因为劳动力后备军的存在,普通简单的同质性劳动是无法发出这样的要求的。所以就有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人力资源”作为劳动力,按边际收益获得报酬,往往只能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人力资本”构建在“人力资源”之上,在政治诉求上要向资本一样决定利润分配,并事实地赚取垄断利润。资本主义时代按资分配为主,一些复杂劳动力为了在分配中获取更高地位,首先表明自己站在“资方”立场。但是这种吁求客观上提高了个别资本家的收益却压缩了整个资产阶级的利润。社会财富分配因为知识精英阶层的壮大出现了新现象。
三、 往往在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官僚阶层。
以社会主义中国为例,在计划经济确立之后,一个官僚阶层出现了。经济中发生“计划”方式向“统制”手段蜕变的现象。可以说:“计划经济理念+精英主义=统制经济事实”。官僚阶层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他们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垄断社会资源,危害民主进程,从思想到行动背叛了人民群众,背叛了社会主义的路线。他们与群众之间有代理人渎职问题,有信息不对称问题,他们也成为了知识精英阶层,以近似于“资本”的方式获取资源分配中的垄断利润。近几年在干部队伍中,甚至有精英主义哲学的蔓延,这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右派知识精英阶层的全面兴起。
研究一个阶层,要到市民社会的生产实践中探寻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地位。资本主义在过去五百年中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以机器使用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轰隆前进,推动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接受局部而深刻的调整。
1)在今天,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比国家更体现组织性的经济组织——资本社会化的跨国公司集团,跨国公司内部的协调与交换跨越了国界,更趋复杂的内部管理对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有了重大发展,仅仅像从前那样少数人按照天赋和经验来进行管理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而知识对比于经验,更容易复制传播,从而塑造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管理人才群体。很多人指出:二十一世纪是湮灭英雄的时代,我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管理方式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有了大的发展,精英管理成为可以大量复制的模式。
2)区域性生产、特色化生产的凸现。资本主义经济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市场相对于产品生产是稀缺的。在经济的大多数场合符合买方市场的特征。但是这个市场上,因为贫富差距的悬殊,基本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富人群体推动的高水平消费是相对旺盛的。要获得市场,尤其是获得利润丰足的高水平消费市场,产品劳务的供给方要追踪消费者的偏好,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满足。这就促进了生产的区域性和特色化——一方面是企业和经济组织扩张向整个世界从事跨国生产与交换,一方面是产品研发对不同地区特色的细心把握。区域性和特色化是靠人才优势建筑起来,这又增进了知识精英对经济的影响力。
3)消费主义哲学泛滥全球。虽然局部地看,生产者越来越注重产品与地方特色、群体偏好的契合,但是整个世界的消费毕竟是大大地趋同了。今天沿海地区中国人的消费特点和美国人走得更近,和百年前中国人离得更远。全球化在消费领域有着显著的“现代化”甚至“美国化”特征。产品要在市场上实现价值,首先要让消费群体接受这种产品,接受的过程也是产品连带的价值观传递散播的过程。为了打开市场,资产阶级选择用“仿佛独立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消费主义哲学武装这个市场:即使人群不能实现这种消费,他们也能够在市场上瞻仰“完美生活”的快感,“追逐富人的生活”成了下层群众的生活目标;个人奋斗由贫致富的可能性被大大夸张,而与此同时却窒息了人们对群体解放的追求——个人奋斗被褒奖,为群众利益进行的斗争遭到冷淡。消费主义的实质是引导消费、鼓吹消费,从而局部调整需求不足的矛盾。引导消费的重要手段是产品服务的创新,这个过程也给知识精英阶层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历史上,追求垄断利润的初级手段是资本的规模效应,当规模效应的潜力发挥殆尽之时,技术信息和创新能力就建构了垄断利润的新基础。
4)知识精英阶层的工作方式与传统产业工人有巨大差别。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有绝对剩余价值剥削(增加劳动时间)和相对剩余价值剥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两种手段。但是对少数知识精英,这两种方式背后的逻辑并不简单成立:企业管理者技术研发人员并不是机械地从事固定的劳动,他们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往往需要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他们的报酬不能简单地计件,更不能简单地计时,于是他们就提出“年薪制”的方案来,提出“技术入股”分配红利的方案来,表示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他们的工作特点。
知识精英阶层的一些性质既不同于资产阶级,又不同于无产阶级。他们的阶层特性有必要仔细讨论。首先,知识精英阶层是资本主义教育的产物,他们的价值观体现了资本主义体系运行的逻辑展开。他们借助资产阶级反抗商品经济禁锢和蒙蔽无产阶级斗争意识的“机会均等”理念获得了学习实践工作的经验,用知识与技能武装了自己。“机会均等”客观上促进了“知本”的普遍生成。
知识精英阶层的人群,有一部分原来在传统的资产阶级队伍中,而更多的是无产阶级的出身。无产阶级通过不懈地反抗斗争,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做自己的武器,争得了一部分受教育的权利。这些使得知识精英在无产阶级队伍中的成长成为可能。
但是,知识精英群体的主流政治主张却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无产阶级成分而选择弱势群体的立场。相反,更多的时候,这个阶层投靠在资产阶级一方。他们不是直接争取“劳动”对利润分配的决定权,而是千方百计要划清“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间的界限,要参与到资本的队伍中分配剩余价值。他们追踪的是个人的富裕,而不是无产阶级的解放。现在有很多学者说:工人不再关心阶级斗争了。这个话要具体分析。第一,工人中有知识精英分子或是接受了精英立场的一部分,他们生活上几乎平齐于资本家,再不谈什么阶级命运。第二,整个社会正如前文分析,消费主义倾向明显,人的精神追求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被窒息;而资产阶级和知识精英阶层的宣传工具麻痹了工人,个人奋斗这样的水月镜花起到了“望梅止渴”的效果。第三,工人不是天然就有阶级意识的,这个意识要靠先觉者进行启发教育。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遭到疯狂围攻,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历史的一个低谷,这些都使工人阶级中得一部分暂时失落了阶级性的自我认知。
在对知识精英阶层的产生背景做了以上描述之后,我要切入正题,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阶层的发展。
知识精英阶层从资产阶级阵营中自我分化出来,他们体现了更为进步的生产力,具有显著的进步性。按资分配是人的一次异化,而知识精英群体以人的知识技能要求更高的分配额度,是决定性分配要素在“人——物”的资本主义过程后由“物”及“人”的一次回归。是否定之否定,迈向了分配体系的进步。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下,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寄生阶级的生活方式耻辱地凌驾于整个社会。而知识精英阶层利用资本主义斗争中的“机会均等”,获得了地位,养成了一个巩固的“中产阶级”,知识的可复制性使贫富差距的缩小成为可能。这些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另外,在传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发,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而知识精英阶层对经济的管理体现出更大的科学性。信息交流使生产的无序状态得到一定的纠正,社会化大生产的计划性在企业内部甚至经济体范围内得到一定的体现,生产力得到保护,经济危机有了转嫁与消弭的机制。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体系经历的经济动荡不再有过去那样明显的周期性,危机的影响也能够在长期中摊薄。但是因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深化和不可根治,周期性危机转变成长期的低速增长。应该说,这种变化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地保护了生产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在低速增长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科学技术创新又保证了垄断利润的产生,客观上在资本利润率趋平后增进了经济的活力,不至于使资本主义体制根本瘫痪。这些都表明知识精英阶层所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生机勃勃,正处在发挥潜力的朝阳阶段。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高潮、湮灭的过程。知识精英阶层不是万能的。首先,这个阶层在今天更多地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对制度的改进只是局部的有限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所贡献的生产计划性往往只在企业内部,还不能根本纠正全社会生产的无序状态。他们即使在利润分配中赚取了一定的决定权,他们却要把自己看成是“资本”而不是“劳动”,以这个身份界定力量壮大后的自己,他们就不会成为整个无产阶级的福音,甚至在一些国家,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而从事简单劳动的工农要获得解放便不能寄希望于这样的一些人。
另外从历史上看,封建农耕时代经历人力收益平均化的过程;资本主义时代经历资本收益平均化过程;而以所谓的“知本”做前引的信息时代也将是“知本”收益平均化的过程。在知本生产力有着巨大潜力的今天,知识精英能够建树经济中许多的增长点,获取垄断利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渐次深入,人们在理想情况下能够自由获得知识,大量择业选择按照趋利原则进行,知识生产力也会面临收益平均化的趋势。这个平均化是我们乐意看到的事情,因为实现它的前提是“人们有自由的受教育权”,如果这一点不能实现,那么经济会走在更危险的道路上,对这一情况我在下文中给出分析。
历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线。那么知识精英阶层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走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中,奴隶的斗争并没有使自身彻底解放,反而是奴隶主中分化出的地主阶层掌握了后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权。而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中,佃农的斗争没有使自己成为主人却看到地主阶层中分化出的资产阶级成为后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阶级斗争的历史不断推演,这个历史也没有终结。在人类建设消灭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阶级斗争的现象仍然是频繁的。既然阶级斗争没有结束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转折期,我们想:是否有可能发生这般情形:无产阶级的斗争没有在一个时期内彻底解放自己,而主要从资产阶级中分化出的知识精英阶层走向了历史的前台,成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实中给这种预想提供了大量的事实论证。我们看到,这个阶层在意识形态上也已经打理出一整套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要为自己的当权做准备。他们中的学者会“光荣”地宣称:自己是站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立场之外的“全民”的知识分子,他们自负“精英”,鼓吹精英政治,觉得管理技术能取代斗争成为社会政治进步的主要方式。
但事实上,这个阶层和在阶级斗争历史中一切夺权阶级一样,是不彻底的革命派。他们认为自己能改变、砸毁旧的世界。可是右派知识精英阶层却选择从资产者群体中独立出有钱有势的自我,他们只有在推动制度创新需要工农支持时才想到倚靠无产阶级,一旦获得了利益,马上就按照旧制度利益集团的方式来生产生活,仍然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协调社会化的大生产。我认为这一点上说,精英统制仍然有着很强的阶级性。所以,知识精英阶层在今天在生产力上是进步的,但在政治上是值得商榷的。
政治上的知识精英阶层是一个有层次的阶层,它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有保守落后的一群,有疯狂反动的一群,也有革命进步的力量。其中反动的一支紧贴资本主义路线,表示新的生产关系一定要延续资本主义的法则,搞强权政治搞精英政治搞霸权主义。他们为自己在分配中的暴利解释说“天赋使然”。他们一定要与无产阶级划清界限,并且随着歇斯底里的划分,发展起一整套强者哲学,推行新的种族主义。那个时候,尼采的“超人意志”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再会成为他们的指导哲学。
西方一些学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政治体制时往往列出若干可能,而大多数学者都提到这样两种历史走向:一个是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后封建主义。后封建主义是在生产力条件优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础上建成的。生产力进步了,为什么封建主义却复辟了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这个后封建主义的领导阶级——知识精英阶层。他们中右派分子的一些言论是指向封建统治的。他们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攀上统治地位,就开始垄断教育资源不让无产阶级获得“机会平等”(注意,机会平等原来恰是知识精英阶层自己的斗争口号)。那时候,民主自由为少数人所拥有,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得不到挽救,资本主义留下的经济发展矛盾仍然横亘在社会经济中。上世纪法西斯的种族灭绝背后也有这样一套精英主义,二战其实是三个阶层三种制度的大混战,垄断资本主义是法西斯的主干与先锋,精英哲学为其辅翼。如果知识精英阶层的右派集团在全球当权,那么种族主义会有新的发展。精英统治的社会里,民主旗号下的人权侵犯可能不逊于资本主义时代。
而另一种精英统治可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精英阶层中的左派能够把自己的立场放到劳苦大众一面,把自己看成是劳动者阵营中的一员,为了劳动人民的解放而从事斗争。他们还会启发劳苦大众的阶级意识一起来推翻旧有的制度。他们的理论彻底驳斥精英主义,决心在新的社会里实行真正的人民民主,让劳动人民参与决策管理。这种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工农,但决不伤害知识阶层。社会意志要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但实现的手段不是销毁知识、排斥学者。相反,社会充分地打开学校的大门,给予人民充分自由的受教育权利,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这个阶层将在脑力劳动者人数的不断增长下,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大多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渐趋平等,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分配制度。此时,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历史条件趋于成熟,社会生产进行能够基本做到以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打破了资本增殖这个中间环节。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应该说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但在建国后,国家管理层中出现了官僚阶层,体现出知识精英阶层的一些特点。但是在法律法规缺失的条件下,封建“人治”式的管理占了上风,官僚阶层一方面产生决策失败,另一方面倾向于凭借权力垄断性地占用社会资源,与劳动人民有了距离。这里精英统治失败的根子就在于民主的缺失,人民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的方式不够全面,行为不够规范,不能持续地对国家管理贡献智慧,以至于精英统治形成后得不到有效纠正。建国初,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但是官僚阶层的出现仍然引起了毛主席的警觉。他考虑社会主义手段对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界限的消弭,但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选择把知识分子摧毁成无知而改造他们。“越有知识越反动”的认识是违背事实的也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知识分子在当前代表进步的生产力,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而且国家要有志于大力发展教育,把我们的工农全面武装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实现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移。这才是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政治体制进步不大。知识精英阶层右派利用权力窃取国家财产,形成了带有深刻原罪的资本家群体。在这里,买办资产阶级和右派知识精英阶层,相互勾结,在全社会鼓吹精英主义哲学,造成了中国从经济到文化上重大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的政党,而不是后封建主义的政党;是工农的党,不是精英的党;是进步生产力的党,不是保守精英搞独裁的党。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侮蔑工农,吹捧精英的言论,拿出我们自己的理论来反驳来斗争。同时要积极发展工农群众的民主参与,在企业让工人参与管理决策,在农村让农民当家作主。还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我们的劳苦大众具有有益的知识技能,投入社会主义生产。这才是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如果走好了这条路,不仅能发展自己,还成就了对人类历史的重大贡献。
知识精英的问题是有规律性的,阶层出现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分工,这是当前逃不掉的事实。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无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还是资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我们对精英主义应该有怎样的一种态度?“人力资本”概念的横行改不改变我们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执着?
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我想说,知识精英首先是劳动者,其次,他们才算有点“稀缺性”的“才”。作为劳动者,他们得到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报酬,作为“才”的拥有者,他们又可以索求更多。但“才”是附着于“人”的,“人”是他们最深的本质,要实现真正的人的回归,应该在意识上把自己从资本世界中独立出来,为了人类解放事业看清一些问题,从事崇高的斗争。
并且,“才”不完全是他们的天赋。他们“才干”的滋养,源于社会的生产,源于全社会从事生产人群的劳动贡献。垄断自己的“才干”,蔑视工农,甚至千方百计要把自己从劳动者队伍拎到资本家队伍中。这种态度是蒙昧的!
最后,引用《共产党宣言》的结语:“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经33班 吴乐旻
2004年5月25日星期二
--
FROM 219.224.200.*
附件(47KB) 知识精英阶层的历史命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