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forgauss (四镇北庭行营刀斧兵马使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1、请看下面资料:
: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 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
: 说明赵军没有固守邯郸,而选择守巨鹿(否则就不是章邯引兵“至”邯郸了)
关于这个“至”,有个前提是之前章邯已经“大破之”了...
: 2、你所说的王离军只有几万人,只提供了一个证据,就是陈余给了陈泽等人五千人。
: 你由此推断秦军人数不多。不过也不能排除陈余给这五千人就是“尽尽人事”的思想,
: 就是让陈泽等人去送死。毕竟他手下也只有几万人,不可能给陈泽太多兵去浪费。
关于王离军到底有多少万,直接的证据太少,我们所能做的都只能是根据只言片语的间接记录推断。基本上,俺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俺们俩的观点都没有直接证据支持,属于谁都无法说服谁的:P
: 3、你说得章邯军早就缺粮了,缺少证据。史记上只有在项羽断甬道之后,才提到了王离军
: 乏食。
同上,这里俺也的确没有直接证据,按常理推断罢了。项羽本纪里很明确地记录了宋义到安阳后,驻军46日而不进,算算巨鹿先被围,赵国派人来楚国求救,宋义再领军来到安阳这些花在路上的日子,俺估摸着从王离把巨鹿围上,到秦军败亡,前后总有个两三个月吧。即便按照俺秦军总数只有最多30万的估计,这两三个月30万人的后勤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如果按照你40~50万的估计,那就更是可怕,何况,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秦军可以说是在敌占区作战,后勤补给应该更加困难才对。从章邯王离一在河南一屯河北来看,显然章邯军是充当了王离军后勤基地的作用,我猜王离军大概自己没有按照通常独立军团作战的常规设立自己的后勤供应,其军中估计保持一种没有太多余粮的状态,而且王离军就算只有两万人,日消耗量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所以才会甬道数绝之后陷入乏食的状态。
: 4、楚军起义已经很长时间,期间多次击败秦军,装备肯定已经不差了。如果还只能以多
: 打少击败王离军,是无法在诸侯中树立威信的。
楚军战斗力可能已经不差了,然而其时距离项梁败亡才数月时间,这期间楚军未尝一胜,反而是对手的秦军连战连胜,从当时的态势来看,显然是章邯才是名声最牛的老大。这就象朝鲜战场志愿军之于美军,国际舆论只会称赞志愿军能击败美军,而不会有人太强调志愿军的绝对数量优势
: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如果以多打少,配的上“一以当十”这个形容词吗?
俺感觉“以一当十”也不是一定要用到以寡敌众的情况下吧,这个词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气势吧...
: 5、关于你说的为什么项羽不直接去攻击章邯,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 (1)项羽先攻王离,迎击章邯援军,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地位,章邯军首先要渡漳水,
: 其次进军路线可能要选择甬道,这些都有利于楚军迎击。而如果楚军主动攻章邯,
: 则章邯军反而变成了以逸待劳。
这些的确可以作为一部分理由,不过同样的,如果站在项羽的立场来看,你说是单独面对章邯危险大呢?还是把自己摆在一个腹背受敌的位置危险更大呢?调动秦军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以当时秦楚的力量对比来看,项羽如果主动挑战秦军,章邯没道理不出垒引战吧?总之,我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虽说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虽说项羽打仗非常之牛,可他也实在没必要非要把自己从九死一生搞成十死无生才肯罢休吧?就象前面有网友指出的,从常理来讲,面对两股敌人,当然是集中兵力先击破其中较弱的一股才合情合理。就算项羽特别牛,先挑难啃的骨头,可他也实在没必要把自己放到一个被两股敌人夹攻的地步吧...
: (2)巨鹿当时是战争的中心,诸侯军多聚于巨鹿。项羽如果能击败巨鹿城下的王离军,
: 则能够迅速整合六国军,扩大自己的力量。
整合六国力量,俺相信完全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 (3)王离军后勤完全依赖章邯的输送,这是秦军布阵的一个很大弱点。实际上项羽在
: 数断甬道之后,王离军因为乏食,战斗力已经下降了一半,使项羽可以把主要注意力
: 放在对付章邯的援军上。
同上
: (4)巨鹿附近毕竟有不少诸侯军,使楚军有一个依靠,直接攻击章邯军,则楚军是
: 纯粹的孤军奋战。
其一,就算是项羽跑到巨鹿,诸侯军还是啥忙都没帮
其二,俺提出项羽为啥不直接攻击章邯的问题,本来就是作为不同意你项羽主攻章邯的理由,可不是说俺认为项羽“真的”该去主动攻击章邯哈!俺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项羽应该主攻较弱一方的王离,而避免较强一方的章邯。
--
FROM 202.112.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