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 (论纲)
林沄
论文提要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是由东亚蒙古人种的原居民所建立的农业文化带,到战国
时代变为由北亚蒙古人种为主的人群所占据的游牧文化带,不只是简单的族群变迁,而是
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过程。
全新世的大暖期,整个北方长城地带开始被农业居民占居。在距今四千年之际气侯的乾冷
化导致畜牧业比重的逐渐增长。但在春秋以前,古史中所称的西戎、狄、山戎、貊等族,
虽在多方面接受了来自欧亚大草原的文化影响,但在生业上仍是半农半牧的。战国时期,
蒙古高原上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游牧人开始大举南下。这时北方长城地带的原居民产生了大
动荡和大分化,在长城之外才形成了一个文化上更为统一的、基本上是纯游牧的地带。
所谓“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并非指历代所筑长城经由的全体地域,而是指古来中原农业
居民与北方游牧人互相接触的地带而言。这个地区东起西辽河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
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
、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
这一地带,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说是“农牧交错带”。其经济形态自古以来时农时牧,不
断发生变化。按司马迁《史记R 26;匈奴列传》所记,匈奴是“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
多则马、牛、羊……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的典型游牧经济。既然战国时“冠带战国
七,而三国(按:指秦、赵、燕)边于匈奴。”则那时长城以北的地区已是游牧人活动的
地区了。
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在整
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
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
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
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
到更北的地区。
这种观点不仅长期影响了中国史的研究,而且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研究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1994年出版的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仍然声称:“分布在西周北部和西北部
的各族是一些游牧部落,……尧舜时代的薰育、商代的鬼方,西周时代的鬼戎、昆夷、混
夷、畎戎、串夷、犬戎、玁狁,春秋战国时代的戎、狄,秦汉时代的胡与匈奴,实际上都
是指的同一族类,只是由于时间、地点、音译、诬称以及个别支派之不同,而异其称而已
。” 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地区不同于中原型式的青铜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成
为研究先秦时期北方长城地带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由于这些青铜器和欧亚大草原上古
代游牧人的青铜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中外考古界都加强了北方长城地带早就是游牧
地区的印象。以1997年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印行的《大草原的骑马民族——中国北方的
青铜器》图册为例,就把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的分布图名为“中国北方游牧民关系图”。
其实,从日益积累的北方长城地带田野发掘资料出发,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
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
,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种新认识
下对先秦的原始文献(包括地下出土的文献)作重新分析,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印证。现
择要列论如下:
一、 从最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看“戎狄非胡”
认识北方长城地带先秦史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这个地区是否
始终为同一族群所占居。
按司马迁的说法,“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列传》)则北方长
城地带的居民是和中原的夏人有血缘关系的同一族群。这种观点究竟是汉代人出于大一统
的流行观念而作的大胆想像,还是真有其事,这是须要今天科学研究的检验的。然而,司
马迁在中国传统史学中有很大的权威性,所以直到1997年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上,居然
还有一个既对考古资料没有实际了解,又不懂体质人类学常识的人,试图论证匈奴在文化
和人种上都起源于中国中原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这种谬论并没有严肃的学者会认真
看待。
但是,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基本是凭文献考出的结论:“见于商、周间者曰鬼
方,曰混夷,曰獯鬻。在宗周之季则曰獫狁。入春秋后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后又
称之曰胡,曰匈奴。”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仍被多数人奉为信条。上引《中国通史》的说
法实本诸王说。在考古学界,像田广金主张商代以来的所谓“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遗存均
属早期匈奴遗存。 靳枫毅坚持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东胡遗存。 其实都基于北方长城地带不
同时代的遗存均属于同一大族群的信念。
1992年夏天,我在呼和浩特和石家庄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先后宣读了《关于中国的对匈
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 和《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 两篇论文,主旨都是批驳把东周时
期北方长城地带的考古遗存笼通地与史籍记载的匈奴、东胡混同起来。1995年又专门写了
一篇《戎狄非胡论》 。以上三篇文章虽然有很多方面在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其实立论的基
本出发点是,在当时已经收集和鉴测过的古代颅骨资料表明,战国晚期以后的北方长城地
带的主体居民在人种上是不同于战国早期以前的主体居民的。但是,当时一方面受到古代
颅骨资料相对贫乏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陈旧的分析方法的局限,还不能把问题说得很清
楚。
过去我们分析古代颅骨标本的人种特征,一般把它们与现代人种各类型在若干项颅骨特征
上的相应变异范围进行比较。结论往往是把某一批古代颅骨样本判定为属于某一现代人种
类型,如东亚蒙古人种、南亚蒙古人种;或判定兼有两种以上现代人种类型的特点。例如
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各组颅骨材料中含有较多的接近现代南亚人种的因素,同时又和现
代东亚人种有某些相似性。正像朱泓所说:“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
用现代人的分类法去套古代人,其结果往往会给人们造成许多误解,以为某某古代民族中
含有现代若干区域性人种的多种因素,似乎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存在着很明显的现代各人种
成分的混杂现象。而事实上恰好相反,现代各人种的形成通常是各古代群体混血的结果,
而古代居民的种族类型才是他们自身体质特征的真实反映。” 举例来说,我在1992年的一
篇论文中谈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人种问题时,根据公布的敖汉旗大甸子墓地的颅骨鉴测数
据,采取了这样的表述方式:“大甸子Ⅰ组是比较纯的东亚(蒙古)人种,大甸子Ⅱ组是
混有北亚(蒙古)人种成分的东亚(蒙古)人种。” 而且,我就此进一步推论,夏家店下
层文化的原有居民是定居的东亚蒙古人种,其北亚蒙古人种成分的出现,是由于和流动性
大的北亚蒙古人种有接触,吸收了北亚人种加入自已的族团所致。这种推论的前提是,现
代北亚蒙古人种和现代东亚蒙古人种都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代业已形成,但历史实际却并
非如此。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俄国人类学界习称为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是以
低颅、短颅、高面、阔面相结合为典型特征的人群,现代蒙古族即其代表。但公元1世纪生
活在外贝加尔和蒙古的匈奴人,虽在低颅这一特征上是和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一致,但却是
中长颅和低颅 的结合。可见现代北亚蒙古人种的形成是晚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因此
我那种推论的前提并不存在。
在中国考古的古颅骨资料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朱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起,广泛调查、
收集和鉴定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数十份古颅骨标本,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和思索,从反
映先秦时期各地居民实际体质特征的角度出发试图区划不同于现代的古人种类型,从而提
出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古华南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的新分类方案。他用
这种分类观点来重新分析北方长城地带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早期的古颅骨资料,所得结论大
体是这样的:
该地区已发现的先秦时代古颅骨资料可分为三个古代人种类型: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
和古西北类型。
古华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是高颅窄面,较大的面部扁平度,同时还常常伴有中等偏长而
狭窄的颅型。它和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接近程度很明显,但在面部扁平程度上与现代东亚
蒙古人种有较大的差异,这恐怕并不是与更北地区的人群混血的结果,而是本地固有的体
质特征。它是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已发现的察右前旗甸子沟新石器时
代的一份标本,即属此种类型。庙子沟文化广布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是中原仰韶文化农
人沿黄河河谷北上开拓新的农田,与河套地区原有居民混合共存的结果。 庙子沟的古颅骨
和中原仰韶文化居民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仰韶居民的低面、低眶、阔鼻倾向十分明显,
且有中等的面部扁平程度,而庙子沟居民却有中等的上面高度、偏低的中眶型和中鼻型,
很大的上面扁平度,这些与仰韶居民不同之点,恰恰也就是古华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在种
族特点方面主要的区别。推测庙子沟居民的这些相异于仰韶居民的体质特点,就是内蒙古
中南部早于庙子沟文化的原住民固有的性状。
从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考古发现来看,古华北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大概是在内蒙古中南部到
晋北、冀北一带的长城地带。重要的有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夏至早商的标本,凉城县毛
庆沟和饮牛沟墓地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标本,张家口市白庙墓地春战之际的白庙Ⅰ组
标本。这种类型还辐射到东北地区,重要的发现有彰武平安堡遗址的夏代纪年内的标本,
康平顺山屯遗址的商周之际的标本,赤峰红山后、夏家店、宁城南山根、小黑石沟、克什
克腾旗龙头山五个地点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的标本。
古东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是颅型较高,面型较宽阔而且颇为扁平,它和现代东亚蒙古人
种的接近程度也较为密切。所不同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主要是颧宽绝对值较大和较为扁
平的面形。该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在中国东北地区。在北方长城地带范围内,属于古东北类
型的先秦时代居民的代表有:翁牛特旗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地的标本,敖汉旗大甸子墓地
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到早商)主要居民(大甸子第二、三分组合并的大甸子Ⅱ组)的标
本,敖汉旗水泉墓地战国时代居民的一部分标本,张家口市白庙墓地春战之际的白庙Ⅱ组
标本。
古西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为:颅型偏长,高颅型和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高而
狭的面型,中等的面部扁平度,中眶型、狭鼻型和正颌型。它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中的华
北类型显得颇为相似。先秦时期古西北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的甘青地区,向北可
扩展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向东在稍晚近的时期可渗透进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及其
临近地区。在西北地区属于该类型的古代居民主要包括:菜园墓地的新石器时代居民,柳
湾墓地的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居民,杨洼湾墓地的齐家文化居民,阳山墓地的
半山文化居民,火烧沟墓地、干骨崖墓地和东灰山墓地的早期青铜时代居民,核桃庄墓地
的辛店文化居民,阿哈特拉山墓地的卡约文化居民等。至于青海湟中李家山组和新疆哈密
焉不拉克M组的基本种系特征与“古西北类型”的其他居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也
许是面宽值略大一些或颅高值偏低一些,或许反映的是一种较之其他“古西北类型”居民
保留了更多原始特征的地方性变体的性状。
但进入汉代以后,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体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过鉴测的几批资
料: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墓地、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汉代鲜卑墓地、辽宁朝阳地区魏
晋时期东部鲜卑墓地、察右前豪欠营辽代契丹墓地、宁城山嘴子辽代契丹墓地,都呈现显
著的低颅性质,并伴以短阔的颅型,宽阔而扁平的面形,明显属于现代北亚(西伯利亚)
蒙古人种的范畴了。外贝加尔的汉代匈奴人,也是低颅的,但是是中长颅型和低颅的结合
,俄国人类学家都认为属于蒙古人种的古西伯利亚类型(即“贝加尔类型”)。 杜门认为
蒙古境内的匈奴人与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在人种类型上是一致的,只是蒙古的匈奴人的面高
略高一些。 另外,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枚“汉匈奴归义亲
汉长”铜印,墓主应属东汉时期内附的南匈奴贵族。该墓中共葬有三具尸骨,一男二女。
从体质特征来看,该组头骨体现了比较混杂的种系成分。总的来说,多数特征可能和现代
北亚蒙古人种相似,但另外一些性状,如较高的颅高和较小的鼻颧角等则不同于北亚蒙古
人种而接近于东亚蒙古人种。
应该指出的是,就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北亚蒙古人种在北方长城地带出现于战国时期。宁
夏固原彭堡组(彭堡于家庄墓地)的种系特征与“ 古西北类型”差别较为明显,带有与现
代北亚蒙古人种接近的体质因素。 内蒙古蛮汗山北麓的凉城县崞县窑子墓葬的种系特征与
“古华北类型”差别也较明显,带有较多的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而且,像汉代匈奴人那
样的低颅和长颅结合的颅型,目前仅在战国的凉城崞县窑子墓地的颅骨标本中见到过唯一
的一例。
总之,从现代人种学的观点来看,从新石器时代到春战之际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的均属高
颅的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
显属不同的种系。北亚蒙古人种特征较为明显的遗骸在战国时期才出现于北方长城地带,
和文献中“ 胡”的出现年代大体一致。所以我们应该从“戎狄非胡”这个基本出发点来考
察北方长城地带的游牧化过程。
二、 夏代以前北方长城地带农业的兴起
全新世的大暖期使整个北方长城地带都开始被农业居民所占居。但由于这个自西向东绵延
几千里的广阔地带,生态地质环境并不一致,所以农业发展的情形也有不同。
在西段,距今6000-4000年期间大部分地区是一个湿热同步的气候最适宜期。以旱作农业为
主要生业的仰韶文化的分布,有了很大的扩展,典型遗址有秦安的大地湾、天水的西山坪
、师赵村、礼县的高寺头、庆阳的南佐疙瘩梁、平凉的庙庄等。在青海东部的循化县也发
现了庙底沟因素的遗存。西进的仰韶文化人群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创造出以精美陶器为特
色的马家窑文化。代表马家窑文化晚期最高发展水平的马厂类型,向西分布到河西走廊西
端的酒泉、安西等地,甚至向北分布到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旗地区。在甘肃东部、中部的
仰韶文化母体中则孕育、产生出齐家文化。齐家文化的墓葬中除以大瓮装粟外,还随葬猪
下颌,表明在农业的基础上养猪业开始发达。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以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文化呈持续的逐步发展状态。在甘肃东部农业
聚落的分布到齐家文化前期已经有相当的密度;在甘肃的中西部和青海东部,受复杂多变
的地形的影响,聚落较小,且较分散。
在中段,情况略有不同。
当大暖期到来之际,中原的农业居民从不同的通道进入这片变得适宜于旱作农业的地区。
先是后冈一期文化居民从冀北、晋北进入岱海地区,再向西进。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居民
则沿着黄河溯流而上,在河套地区互相碰撞而产生了以阿善一期为代表的遗存。随后,仰
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居民继续北上,使内蒙中南部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因素越来越显著。在岱
海地区及其东北方,以庙底沟为主导因素,在东方的红山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庙子沟类型
;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和南流黄河的东岸地区,在庙底沟类型的基础上,吸收了陇东地区
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海生不浪类型(或称白泥窑子类型);在河套以北、大青山南
麓的狭长地带,则形成了有前两种类型过渡性质的阿善类型。 这三个类型的分布区的气侯
条件有差别,海生不浪类型的分布区相当温湿,最有利于农业发展。庙子沟类型的分布区
降水量虽更高,但气温较低,故农业文化不如前一地区发达。阿善类型分布区的温度虽比
海生不浪类型分布区更高,但降水量很少,也不利于农业文化发展。 王明珂曾指出,内蒙
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细石器占有一定比例,说明该地区居民比中原同期居民更依赖
畜牧或狩猎。套北地区的细石器比例比其东其南地区更大,河套以西地区的细石器最。发
达,说明该地区农业在生业中占的地位是由南往北、由东向西递减的。这种观点是值得重
视的。 只是细石器究竟是和狩猎还是畜牧相联系,尚需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证明。
在这个地区大约距今5000年时开始的龙山时代,气温和降水量都比仰韶时代下降了,以岱
海地区为例,年平均气温从3&or dm;C下降到0oC,降水量由每年420mm上升到650mm又
下降到250mm。但在气侯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岱海至套北山前台地一线的农业文化仍然存在
,即所谓老虎山文化。而且可能因为资源竞争的加剧,出现了不少石筑的城堡。
在研究得比较充分的岱海地区,可能是因为维持早期农业的水热条件比较脆弱,而季风尾
闾的作用又使该地的气侯发生周期性的波动,所以农业文化呈现“间歇期”的现象。据田
广金的研究,在距今6000-5800年间的突然降温事件使该地区出现了约200年的文化空缺现
象,然后便是庙子沟类型(他归属于“海生不浪文化”)的兴起。在距今5000年前后又发
生了一次突然降温,又出现一次200年的文化空缺现象。然后便是老虎山文化的兴起。在距
今4300年又发生一次降温事件后,老虎山文化在原分布地就衰落了。
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段,情况又不一样。
现在考古界一般的观点认为,西辽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萌始于有较多石耜的赵宝沟文化,(
大约始于距今7000年),这种文化明显植根于当地的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业而有大型围
濠聚落的兴隆洼文化(大约始于距今8000年),但吸收有来自河北的后冈一期文化的因素
。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开始的红山文化时期,既有发达的石耜,又有发达的石刀(銍),
表明农业有新的发展。据敖汉旗的调查资料,红山文化的聚落也激增为兴隆洼文化的4倍。
这时已出现了中心遗址和聚落群,有坛、庙、塚为标志的宗教中心。而从大约距今5000年
起的小河沿文化,却呈明显的衰退现像。从敖汉旗的调查资料看,小河沿文化的遗址数仅
为红山文化遗址的1/5。而且在大约距今400 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兴起之前,似乎还存在一
个文化间歇期。
关于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这次全面衰退的原因,目前尚无普遍接受的解释。
宋豫秦推断是红山文化的大范围犁耕引起的沙漠化所致。 李水城则根据科尔沁沙地在距今
5000-4000年有一次扩展,认为引起沙地复活和扩大的气候恶化,导致农业的迅速衰落。
总之,从现有的考古知识来看,夏代以前的北方长城地带已经遍布早期农业居民,但受气
候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农业在生业中占的比重不一,有的地区农业的发展很不稳定
,甚至有间歇的现象。西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养猪业的明确证据。中部和东部的畜牧
业证据还不充分。
三、 夏代经济形态的转变和双向的文化影响
夏代始于大约距今4000年之际,那时北方长城地带的气候已经开始由温湿向干冷转化。这
导致文化上的一系列变化
在西段,对陇西葫芦河流域的考古和地理的综合考察表明,该地在距今4200-4000年(齐家
文化后段)是气温和降水量快速下降的阶段。距今4000-2100年则是气温和降水量继续匀速
渐降的阶段。 这使本来分布很广的齐家文化在其晚期呈现衰象,首先表现在聚落缩小,且
分布密度降低。到齐家文化之后,这些表现愈发明显了
但是在甘肃西部,大体和中原夏王朝在时代上平行,分布着一种四坝文化,这种文化可能
是由河西马厂类型演变为“过渡型遗存”再发展变化而来的。从墓葬中随有穿孔石刀、环
状穿孔石锄、铜镰等农具,又普遍殉牲(羊、牛、马、狗、猪)来看,可能是半农半牧式
的经济。家畜以羊为主,墓中常见成对的羊角、羊腿、羊胛骨。火烧沟墓地曾发现有贮存
粟的大陶罐。 东灰山遗址四坝文化地层中则采集到很多的炭化小麦、大麦、黑麦、黍、稷
、高梁籽粒,进一步证明了农业的存在。
在中段,上节已经谈到了大约距今4300年的突然降温事件,使河套以北和东北方的老虎山
文化像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一样衰落了。但是据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所获的有明确层位
的孢粉资料分析,在套内的鄂尔多斯地区,朱开沟遗址第一段的时期,仍属森林草原景观
,水热指标仍在适宜于农业生产所需的变异范围内。到第三段时期(即约距今4000年前)
,已属灌木草原景观,气候已向更为干冷方向发展。到第五段之时,已接近于典型的草原
景观。当地居民的生业,也相应地从以农业为主而向半农半牧发展。从畜牧业的内部结构
来说,第一段猪、羊、牛骨的比例是1;0.45:0.36,到第四段时(相当于夏代后期)已变
成1:1.15:1.15。
东段也和中、西段一样经历过急剧干冷化的时期,这从距今4000-3800年渤海有一个明显的
低海面时期,可以为证。 但在距今约4000-3400年间,西辽河流域却存在一种相当发达的
农业定居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据敖汉旗的调查,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数比红山文
化要多五倍。据最近在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该文化中、晚期8个单位所取土样做的孢粉分析
,可认为当时努鲁儿虎山以西的区域是属于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景观,反映气候温暖较湿,
这和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赂中有狍、鹿、兔和斑鹿(药王庙)可互证。对该文化的居址发
掘表明,早期的半地穴式住房后来逐渐向地面式过渡,这大概也是气候逐渐转暖的反映。
王立新的研究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由豫北冀南的后冈二期文化因遇突发事件而居民运
距离迁徙到西辽河流域,吸收当地原居民的文化成分而产生的。 当这批来自南方的农业居
民到达此地时,当时的水热条件应该仍能支持种植业的最低需要。后来气候的逐渐转向暖
湿,则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化遗址面积大,堆积有厚达5-6米的
,而且常见设防的城堡和位于山顶的祭祀场所,成群的聚落分布表明社会组织的发展。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中,适于中耕除草中的有肩石铲占1/3以上。收割用
的石刀也常见。灰坑壁上每能见到木耒留下的齿痕。说明农业的发达,特别是精耕细作的
发展。很多遗址中都发现了谷粒,经鉴定,主要品种是稷和粟。
大山前遗址1996-1997年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单位中出土的2145块可鉴定动物骨骼中,猪
、牛、羊、狗占的比例为48% 、24.3%、15.3%、10.9%, 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殉牲多为猪
和狗。
综上所述,距今4000年前后开始的气候干冷化过程,并没有马上导致北方长城地带农业文
化的全面衰退,在某些地区仍存在着农牧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发
展很突出。这个地带在夏代已知养猪、牛、羊,东段以养猪为主,中、西段则养羊发达。
不过这时还没有发现驯养马的确切证据,所以即使是在中、西段,养羊为主的牧民虽可能
在一年之内就数易牧场。却不可与后来专化的游牧业混为一谈。
四坝文化、朱开沟第三、四段遗存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都已进入了青铜时代,北方系青铜器
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于北方长城地带了。我在1 982年提出“北方系青铜器在二里头晚期已
经存在,而且对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产生了影响”时,还带有相当大的推理性质, 由于近
年来不断公布的新资料,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证实。
夏代的北方系青铜器是在本地的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南方的黄河流域文化和北方的欧亚大
草原文化的双向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例如,辽宁锦县(今称凌海市)水手营子夏家店上层
文化墓葬中随葬的连柄铜戈, (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收藏一件相似的戈 )显然是
中原二里头文化铜戈影响的产物。北方长城地带地受中原影响喜爱用戈的传统从长代即已
开始。又如,四坝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种套管式铜锛, 曾发现于俄国西伯利亚托木斯克
地区的楚雷姆河上, 蒙古的肯特省 以及东哈萨克斯坦。 这种锛的较原始的形式在西伯利
亚的塞伊姆— 土尔宾诺文化 和卡拉苏克文化中也有发现, 应是起源于西伯利亚地区的。
在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的塔城曾发现过这种铜锛, 所以这种铜锛很有可能是通过新
疆传到甘肃西部的。在更东的鄂尔多斯地区也有发现, 早年滨田耕作也收集过一件。 可
见这种锛在北方长城地带曾有较广泛的分布。今后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图一)。过去我曾
提出过夏家店上层文化(包括后来分出来的大坨头文化)中流行的喇叭口形耳环,渊源于
安德罗诺沃文化。 埃玛?邦克在没看到我的文章的情况下发表了同样的见解。 现在
由于四坝文化中出土这种形式的耳环, 朱开沟遗址也采集到喇叭口作实心体的变体 ,大
大增加了这种见解的可信度。应该强调指出,安德罗诺沃文化喇叭口形耳环都是圆喇叭口
,而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这种耳环都是扁喇叭口的。然而,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1997
-1998发掘季度发掘的寇泽尔布拉克Ⅰ、Ⅱ号墓地中,耳环都是既有圆喇叭口的,又有扁喇
叭口的。 可见喇叭口形耳环也是从哈萨克斯坦经新疆传入北方长城地带的。这种扁喇叭口
耳环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部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多有金质的。成为一种有代表性的传
统装饰品。
过去有不少学者把特定式样的刀子和短剑作为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但认为其
出现年代不早于商代。现在在西部的四坝文化和东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都已发现了柄身
连铸但有明显分界、刀背起脊、环形柄首的刀子,说明这种和西伯利亚的塞伊姆—土尔宾
诺文化的青铜刀子相似的器物,在夏代已经出现于北方长城地带了。新公布的四坝文化的
铜器中还有饰四个羊首的权杖头,连珠状饰、各种泡、扣等,使我们得以把本来以为出现
甚晚的不少北方系青铜器都提早到了夏代。所以我们有理由期望北方式的短剑将来也会在
长城地带的夏代遗存中出现。
总之,欧亚大草原地带对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影响早在夏代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当
时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并不是游牧人,因此我们必须把器物样式和经济形态
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分开研究,不可混为一谈。
四、 商至春秋北方长城地带的考古学文化和族属
有人认为四坝文化可能结束于距今3500年,即已经进入商代早期。 朱开沟遗址的第
五段遗存中存在商代二里岗文化的铜鼎、铜爵、铜戈、陶鬲、陶豆、陶簋、陶盆等,时代
至少晚到二里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结束时代也和朱开沟第五段差不多。
在这之后,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发展脉络并不很清楚,在考古上存在很多空白的时段和地
区。从现有的考古知识归纳,在这一时期内从西到东大概有以下一些考古学文化和尚未命
名为“文化”的遗存。
西段
在甘肃西部,晚于四坝文化有分布于玉门、酒泉一带的所谓“ 马类型文化” 以及在安西
、敦煌发现的所谓“兔葫芦组”遗存。 前者无鬲 而后者有鬲,究竟是同一种考古学文化
的墓地所出和居址所出以致不同,还是两种不同的考古文化,因为发现材料不足,尚无法
断言。遗存年代均应在公元前1千纪范围内。
齐家文化之后,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有几百年的考古上的空白。在兰州附近、洮河和大夏
河流域后来兴起了辛店文化,其早期为山家头期,接着是姬家川期,然后是张家嘴期。辛
店文化的形成与齐家文化晚期的分化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辛店文化是有鬲的文化
,可能始于于早商,结束于距今2800-2600年。
在青海东部的黄河沿岸和大通河、湟水流域,和辛店文化平行发展着卡约文化。卡约文化
可能进入夏,下限可能晚到距今2600-250 0年。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都可能是从齐家文化
晚期的一种地方类型演化而成。 卡约文化在发展中又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地方性类型,这
反映了西部地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卡约文化的墓葬中不随葬鬲,但居址中发现
过不完整的鬲。
甘青地区的“唐汪式陶器”自被发现以来有不同的认识。或把唐汪式陶器和辛店文化乙组
(即张家嘴类型)合并为“唐汪文化”。 或认为唐汪式陶器应归入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
或认为唐汪式陶器是承卡约文化而发展来的,应属卡约文化系统。 或认为,唐汪式陶器
是直接从齐家文化的大夏河类型和湟水类型两方面影响下产生的独立存在的一支文化,经
历了与辛店文化及卡约文化大体一致的时间,与两种文化都发生过联系。
在甘肃东部和陕西,齐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结束后,也存在一段时间的考古上的空白
。其后出现了相当多的文化类型。考古史上最先提出的是寺洼文化,后来甘肃省又提出了
“安国式陶器”,或将寺洼文化分为寺洼类型和安国类型,视为同一文化早晚不同的两个
类型。 或认为,寺洼山的遗存年代较早,时代较晚的遗存建议分别命名为栏桥—徐家碾
类型和九站类型。 该文化的鬲比较发达,从鬲的制法上反映出和齐家文化的渊源关系。
寺洼文化形成于商代中晚期之交,下限已进入春秋。
所谓“董家台类型”已零星发现于甘谷、武山、榆中、民勤一线,绵延500公里,不限于甘
肃东部。李水城认为它的年代可能和辛店文化山家头期接近,源于齐家文化晚期阶段有圜
底彩陶的分支,向西发展而成为沙井文化之源。
分布于甘肃中部的沙井文化发现很早,但一直工作不多,从已有的发现来看,年代或有可
能早到西周,晚到春秋晚期或战国。也是有鬲的文化。
在甘谷毛家坪发现了和秦文化共存于一个聚落内的以铲形足根袋足鬲为特征的“毛家坪B组
遗存”。在该居址中的毛家坪B组遗存的年代可比定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铲形足根袋足鬲
在甘肃的天水、平凉和庆阳地区,宁夏的固原地区、陕西的宝鸡地区都有发现,并出于战
国秦墓中。这种遗存可能和寺洼文化有继承关系。
作为周文化形成的两个主源之一的刘家文化,分布在甘肃东部和陕西的渭水流域,现在不
少研究者认为所谓“石嘴头—晁峪类型”是早期的刘家文化。其年代早到殷墟文化二期以
前。 从它的典型器物袋足分裆鬲来看,也和齐家文化有渊源关系。在陕西还存在着和刘家
文化有相同之处而又有一定区别的碾子坡类型和其他类型。
最后还应该提一下在青海湖西侧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诺木洪文化,1959年发掘这种文化的
搭里他里哈遗址。 。其年代上限应该在距今3000年以前,下限可能在前1千纪的下半叶。
文化上保存有齐家文化的因素(陶器上的横篮纹),从陶器和青铜器上看和卡约文化有联
系。
从上面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整个西段在齐家文化衰亡后,有一个相当广大的考古空白区
,但随后兴起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等都延续到东周,不再有空白
期段。即使是齐家文化后的空白期,似乎也不应理解为该地居民的撤离和文化的中断,而
应设想为,居址变小和密度降低到目前田野考古尚不易发现的程度。否则继而兴起的文化
就不会都表现出和齐家文化的不同程度的渊源关系,都使用双耳罐、袋足分裆鬲。构成一
个大的文化系统。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该地区在夏商以后的文化发展是一种分化的态势。从统一的齐家文化
分化为各个互不相同的考古学文化,这是一个层次的分化。而每种文化又区分为不同的地
方性类型,这是又一个层次的分化。
俞伟超已经指出,甘青地区的这些商周时代的文化,是史书上称为“西戎”和“羌”的人
群所遗留。 中原民族把非华夏血统的好战的异族统称为戎,是从西周开始的。“西戎”是
对西方之戎的统称,主要构成就是羌人。《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强调他们是
从事牧羊业的。其族称大概也是得名于此。西段在大暖期结束后养羊业发展起来。已经发
掘过大批墓葬的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中,都有殉牲习俗,且都以羊为主, 就说明了这一点
。就是在商代后期东进到关中地区的碾子坡类型的遗址,也出土大量的牛、马、羊骨,而
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少而简单。 青海湖以西的诺木洪文化遗址中,出大量的兽骨和毛皮制品
,晚期还发现大型圈栏和藏牦牛陶塑。说明该地不仅饲养山羊、绵羊,还饲养藏牦牛。牧
业很发达。不过,目前还没有从考古上确定西段何时开始有骑马术。《诗?緜》;“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如为史实,则推测西段也许在商代已知骑马术,再加上墓葬殉牲中
常见的狗,养羊业应该有长足的发展。不过,考古学文化上的分化趋势,和《后汉书R
26;西羌传》记戴的“戎本无君长”,都说明他们社会发展的滞后和组织的分散,自然会限
制畜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如果相信《后汉书?西羌传》所载,羌无弋爰剑
在秦厉公时(前580-573 年)由秦国亡归诸羌中,“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
,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 又《左传&am p;#8226;襄十四年
》载原居瓜州之姜戎氏被秦人所逐而归晋,晋惠公(前650-637年)赐以南鄙之田。“除翦
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不侵不叛之臣。”则羌人到春秋时还未必有专业化的游牧
业。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商人对羌作战和俘获羌人,并以为人牲的卜辞。这和殷墟时期商文化和
刘家文化同时分布到关中地区是相应的。羌人在周人的形成和建立王朝时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所以和周人的关系很密切,在西周前期,一方面可以看到像宝鸡竹园沟那样的有很强
寺洼文化色彩的西周贵族墓;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进入寺洼文化分布区的周人墓。 但到西
周晚期,是姜姓的申侯联合了西戎中的犬戎攻杀了周王, “居于泾渭之间”(《史
226;匈奴列传》)迫使周的重心东迁到洛阳地区。这是西戎对中原最富攻击性的时期。后
来秦国在西戎中兴起,逐步征服了一部份西戎,使甘肃东部的毛家坪秦人聚落中和宝鸡地
区的战国秦墓中都出现了显然是戎人的铲足根袋足鬲,这表明西戎的一部分在春秋以后融
入了秦人之中,而河湟地区的保持独立的羌人(应该还有氐人,但在考古学文化上还不知
如何区别),仍分为多部,不相统属。所以《西羌传》记秦孝公时使太子驷率戎狄朝周显
王,竟有九十二国之多。
这个时期这个地区的青铜器仍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来自中原的以青海西宁朱家寨卡约文
化遗址发现的二里岗上层的铜鬲 和甘肃庄浪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中出土的西周早期的戈、
镞、三角援戈 为代表。北方系青铜器已发现的还不多,但很有特点。如多矛、多管銎阔体
战斧,有造型奇异的多孔“钺”, 都不见于其他地区。表明本地应有自身的铸造业。
中段
在中段,朱开沟遗址结束后土著文化也有一个“间歇期”,北上的商文化也急剧南退了。
随之而发生的是北方系青铜器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中段和东段有了很广泛的分布。 前一种情
况或许可以用气候的干冷化使从事农业的居民不得不向南退走来解释,但我们还必须解释
那些遗留下北方系青铜器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田广金曾经设想,“朱开沟文化晚期(距今3500年)出现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之后,这个
农牧结合型文化便开始向东南方向移动,发展成陕西北部的李家崖文化。” 但这两种文化
之间的关系是否如此,还未经类型学的严格论证。1997年在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岔村的发
掘,发现了年代上和李家崖文化大体相当的遗址和墓葬(该遗址第三期遗存,而层位上早
于此的第二期遗存可归属朱家沟文化),而有“ 西岔文化”的提出。 在清水河县的老牛
湾村、埋坟墕村和碓臼沟也发现了西岔文化的遗存。 既然在南流黄河的东岸和西岸一样存
在着晚商到西周的另一种文化,而且西岔遗址的陶器和生产工具和房址表明居民仍是定居
并有农业的。朱开沟人向南移动成为李家崖文化的设想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西岔文化的青铜器是墓葬中出土的,加上采集品,已发表了管銎斧、刀子、銎内戈、空首
斧、锥、耳环(弹簧式和一端砸扁式两种)、扣七种,而且还在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批陶
范,可辨的器形有管銎斧、短剑、空首斧等。这对弄清这一地区北方系青铜器的文化归属
有重要意义。李家崖文化过去发表的发掘简报中没有北方系青铜器的报导, 吕智荣在一篇
论文中提到过在李家崖古城遗址中发掘的一批墓,绝大多数无随葬品,有三座墓各出一件
兵器。 但语焉不详,至今也未发表器形。现在从西岔文化的情况来看,过去清涧和绥德一
带收集到的商代北方青铜器, 比较肯定应属李家崖文化。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清涧的张
家坬和解家沟发现的直线纹青铜簋 和中原商周铜簋形式不同,而是和李家崖文化中的高圈
足敞口陶簋 相似。从西岔的情况来看,李家崖文化的居民也有自行铸造青铜器的能力。
李家崖文化在陕西分布的南界还不清楚,但甘泉史家湾的发掘表明,这里的“西周遗物”
(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早到商代)已经不属于李家崖文化了。
山西过去发现过很多和绥德、清涧很相似的混有殷墟式青铜器的北方系青铜器,李伯谦据
以提出了“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的概念。并将这些青铜器分为五期,年代自盘庚至
帝辛。 山西吉县上东村的青铜器是明确出于墓葬中的。 吕梁县桃花庄的青铜器据报道也
出自墓葬,“墓只留下竖穴腰坑残迹,还见到两尸骨”。 石楼县义牒发现的青铜器也伴有
人骨,应出于墓中。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在太谷白燕发掘时曾发掘过一座已盗的墓,残存一
件一端为云形片状的金耳饰。 但是只在义牒的发现伴有一件树皮般浅乱绳纹的陶罐,不足
以判定在山西境内的“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是否也属李家崖文化。虽然,石楼后兰
家沟 、永和下辛角村 、吕梁片罗村 都发现和清涧寺墕 相同的金质云形耳饰;石楼桃花
庄出土的直线纹簋 与清涧张家坬和解家沟型式相同;柳林县高红(原名高辿)H1出土的陶
器和李家崖、薛家渠相似; 都可以作为山西境内的“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也属于李
家崖文化的间接证据。但金质云形耳环在陕西淳化的黑豆嘴也出过,那里的陶鬲就显非李
家崖文化的。 所以,毕竟需要做更多的田野考古工作才能弄清历史的真相。
从文献史料看,春秋时代的中国北方戎狄非常活跃。《左传》中“戎狄”是一个泛称,而
在陕、晋、冀地区主要是指群狄。狄又有白狄、赤狄、长狄之分,赤狄又有廧咎如、潞氏
、甲氏……之分,不相统属且彼此攻击,但对华夏诸国有很强的侵略性。伐邢、入卫、灭
温、伐郑、败周师、侵齐、侵鲁等记载不绝于史。晋国处于群狄围绕的形势,所谓“狄之
广漠,於晋为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故对狄战争尤为频繁。到前594-5
93年灭了今晋东南地区的赤狄黎氏、甲氏等国,前541年在今晋北“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
,才取得了对狄的决定性胜利。对狄战争的重心转向河北北部的鲜虞(白狄之一支)。白
狄本来分布在南流黄河以西,所以晋国对秦国国君说:“白狄及君同州”(《左传?
;成公十三年》)而曾流亡于狄地十二年的晋文公重耳自述曾“从狄君以田渭滨”(《左传
?僖公十四年》)。白狄远抵冀北是春秋晚期之事。
史称“狄,隗姓也”(《国语?周语中》富辰语),重耳娶廧咎如之女称“季隗”亦
可为证。以周之姜姓源于商代的羌人,羌方为例,则周之隗姓源于商代之鬼方。从《易&#
8226;既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和武丁后期卜辞结合分析,鬼方被征伐后已加
入商王为首的军事联盟。鬼侯成为纣的三公之一。
周人在商代对鬼方采取过军事行动,故《古本竹书纪年》称“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
翟王。”隗姓的狄人一部分在周初的大征服中降伏于周,故封晋国始祖唐叔时曾分予“怀
(即“隗”的假借字)姓九宗”(《左传?宣公四年》)也就是很多隗姓的宗族。而
西周时北方的狄人仍是周王及其诸侯的重要军事对手。河北元氏县出土的西周初的臣谏簋
铬文:“唯戎大出[于]氐,邢侯搏戎。 ”以春秋初年狄伐邢而导致邢国迁徙来推测,周初
封邢是抵御狄人的重要据点,邢侯所搏之戎就是隗姓的狄人。 著名的小盂鼎铬文记载了周
初一次伐“鬼方”的战果:“获聝四千八百□十二聝,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
,俘车卅两,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十八羊。 ”可以看出鬼方的马、牛、羊并不比华夏
各国多,而且羊特别少,显然不是专化的游牧部族。
现在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李家崖文化(或包括全部的“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就是鬼
方遗存,但特别难解的是山西全境的“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从来没有发现和西周礼
器、兵器共生的例子。而且,山西也没有发现过一个西周至春秋的狄人的遗址或墓地。这
说明现在在这个时段中的山西考古工作还有很大的缺环。目前可以作为线索的只有两项资
料,一是1963-1987年在侯马上马墓地发掘的千余座两周之际到战国中期的墓葬中,出土了
数量不太多的非晋式陶器。 另一是在灵石县旌介村殷墟式与北方系青铜器共存的墓葬中,
出土的一件非商式陶鬲(M2;4)。 这件鬲实际可以和晋中地区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时期的
杏花村六期二段陶鬲(如H309;1),相当于殷墟早期的杏花村墓地的某些鬲(如M4;1)
排成一个演进系列。 而和上马墓地的部分非晋式鬲连接起来(图二),这种鬲显然和李家
崖文化的代表性的鬲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所以我设想,在山西的中南部其实存在一个和李
家崖文化平行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当然,这须要今后田野工作来验证。
关于白狄,《潜夫论?志氏姓》“姮姓白狄”,姮是恒字用于“恒娥”一词时的异体
写法,非姓氏。而《谷梁传& amp;#8226;昭公十二年》范宁注:“鲜虞,姬姓白狄”,《
潜夫论》中的姮字很可能是姬字传写之误。同为姬姓之周人在起源上和李家崖文化起源上
有无某种联系,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研究题目。
目前有两批遗存应予特别重视。一批是1984在陕北米脂张坪发掘的四座墓。 都是仰身直肢
,头北。其中有随葬陶器的三座墓都是鬲、豆、盆、罐的周式组合。但鬲绝非秦式,而和
上马墓地的晋式鬲相近,罐却瘦高不似晋的罐。参照上马墓地的分期,三墓约为春秋早期
到中期。可定为春秋中期的M2中既出中原式的圭首戈,又出北方系的带扣和三棱镞。当时
陕北既非秦地,亦非晋地,则这种既有周文化色彩、又有地方特色的遗存的族属,很值得
玩味。
另一批是1998年在内蒙清水河县西麻青村发掘的19座墓。 仰身曲肢为主,仰身直肢次之。
头北。殉牲现象普遍,一般用羊肢骨。陶器为鬲、罐、盆的组合,鬲和张坪相似,而年代
稍早。罐形特殊而有的肩有小双耳。墓中出北方系铜带扣和弹簧式耳环,料珠项链、骨簪
等。这批墓看来和张坪不是一个文化类型,而是年代上大体平行的另一类遗存。
这样的遗存启发我们:狄文化并不一定是和周文化全然相异的文化,本来李家崖文化和西
周文化就有相通之处的。而且不能把狄文化想像为只有白狄、赤狄两支,他们可能和西方
的羌人一样,也是多分支的。
东段
燕山以北努鲁儿虎山以东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结束,伴之以距今3400-3300年达来诺尔湖的湖
面缩小,湖滨发育的地层中夹有风砂透镜体。 由孢粉分析得知草本植物占优势而木本植物
只有松属 。宋豫秦推测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规模农垦导致了西辽河流城的沙质荒漠化 ,
这可能是使努鲁儿虎山以西的地区在夏家店下层文化衰退后文化遗址十分稀少的原因。但
这个地区的赤峰牛波罗 、克什克腾旗天宝同 、翁牛特旗头牌子 都出过殷墟式青铜礼器
,而且还有商代晚期到周初的北方系青铜器及其石范发现于赤峰地区。 它们是何人所遗,
尚待探究。
经过了大约400年的间歇期,生态系统大概逐渐得到自我恢复了,距今3000年左右夏家店上
层文化在此兴起。这种文化在人种和文化因素上都有源自东方下辽河地区的高台山文化的
迹象 。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一种半农半牧经济所支持的定居文化。但遗址的规模、房址密度
和文化堆积的厚度均不如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农具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一样有清
理林木用的石斧,翻耕用的木耒(灰坑壁上的痕迹)和收割用的石刀,但中耕工具很少,
农业显然比夏家店下层文化粗放。除建平水泉遗址中的一个窖穴中残存0.64米的炭化谷物
(鉴别出粟、稷两种), 在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和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中均发现保存炭
化谷物的祭祀坑 。家畜以猪为主。大山前遗址所获的 162块可鉴定动物骨骼中,猪占599
%,狗12.96%、牛12.96%、羊11.73%,马和马鹿各一例。 可见畜牧业并不是很发达,更非
游牧。该文化已知骑马术并已掌握马车。
夏家店上层文化出现了像小黑石沟石椁墓这样的大墓。 随葬400多件(组)器物,其中中
原式青铜礼器就有商末周初到西周晚期的共1 5件,其中有许季姜簋。该地这样的大墓不止
一座,还收集到有长铭的懿王时期的师道簋, 应该也是大型墓的随葬品。这类墓在规模上
不亚于同期中原中小诸侯的墓。
夏家店上层文化很早就被误认为东胡遗存,虽然越来越多新出的证据表明这种见解的荒谬
,但先入为主的成见仍影响着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不少人。其实,夏家店上层文化应该是山
戎的遗存。 这种文化在春秋早期后明显的衰退,应该和齐桓公北伐山戎的军事行动有关。
在努鲁儿虎山以东,夏家店下层文化结束后,生态环境变化辐度可能不是很大,故继而即
有魏营子文化兴起。这种文化主要分布于大小凌河流域,年代相当于商代后期到西周前期
。这种文化既有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继承的方面,又有来源于高台山文化的成份,又有来自
朱开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的影响。北方系青铜器也屡有发现。 在大小凌河流域发现过
二里岗上层的商式青铜器, 究竟是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还是属于魏营子文化的,还不
清楚。但多批晚商至西周前期式样的中原式青铜器的发现 无疑表明魏营子文化是受到了中
原文化的强烈影响。
西周晚期至战国,大小凌河流域又兴起了以东北系铜剑为重要特征的凌河文化 。即朱永刚
所谓的“大、小凌河流域含曲刃短剑遗存的考古学文化” 。 这种文化是在魏营子文化的
基础上,又吸收了辽东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而形成的。
这两种文化目前的考古发现不多,遗址发掘尤少,所以对其经济类型仍欠了解。在魏营子
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工具,有开辟耕地用的石斧和收割用的石刀,不见中耕用的石铲,可能
农业较为粗放。墓中殉猪(前腿)、殉羊(头)各一见,无从推定畜牧业的发达程度。墓
葬有随葬青铜车马器者,恐怕只限上层人物使用。凌河文化的情况无大不同。墓葬中流行
用铜斧随葬的现象说明砍伐工具进步了,可能反映生产力的提高。墓中出现殉牛,晚期的
墓葬有殉马坑,随葬车马器的墓也多了。
关于凌河文化的族属众说纷纭,尚无统一见解。但可以肯定,靳枫毅把凌河文化合并于文
化面貌全然不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而都当成东胡,是十分错误的。我认为,魏营子文化和
凌河文化乃是先秦史上很著名的“貊”人的遗存 ,并相信会有新的考古发现不断证实这一
点。
总之,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的努鲁儿虎山东西两侧,文化发生了分化,但这种文化是在反
映不同民族传统的器物特征方面,在经济形态方面都是农牧兼营的定居文化。
在燕山以南地区,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平行发展着大坨头文化 ,如果要进一步细分,冀东滦
河流域以唐山大城山T9②、T4②为代表的夏代遗存既不同于大坨头文化,也不同于夏家店
下层文化,应另立一个类型 。桑干河流域的同期遗存也自有特点,可考虑另立一个类型。
大坨头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基本上是同时结束的,但大坨头文化之后并没有出现一个文
化间歇期,继起了所谓“围坊三期文化”。围坊三期文化有继承大坨头文化的一面,但是
是大坨头文化受到多种外来文化冲击而形成的。它有上文已提到的来自陕西先周文化的分
,还有其他来自西方的成分,而其引人注目的乃是在滦县 、迁安 、等地随葬围坊三期文
化陶鬲、陶罐的墓中,每有殷墟式青铜礼器和北方式青铜器共存。这同样也反映该时期文
化的多元性。李伯谦主张把围坊三期文化合并到时代更晚的“张家园上层类型”中 。实际
上这是相当于中原商代后期的一个独立阶段 。房山镇江营的发掘也证明它可以单划为“商
周第二期” 。京、津、唐地区的围坊三期文化和大小凌河流域的魏营子文化是大致同期的
,但比魏营子文化看来更兴盛。青龙抄道沟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群年代上属于围坊三期文
化时期,但因为不与围坊三期文化陶器共存,有可能代表一种外来的人群。
继围坊三期文化兴起的张家园上层文化,是在围坊三期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的外来文
化成分而形成的 。随着燕国建立而到来的西周文化对围坊三期文化有很大的冲击。初期的
燕国是在围坊三期文化的分布区内的殖民地 。张家园上层文化存在的主要时段是西周,这
时在唐山地区也许可以单独划出一个“古冶类型” 。随着燕国的发展,本地文化的原有居
民逐渐被融入燕文化之中。
在周代,燕山山地的河谷中依然存在着使用北方青铜器的不同族群。 例如,兴隆县小河南
发现的不与陶器共存的北方系青铜器群,以菌首空柄凹格短剑为代表,年代上显然晚于抄
道沟。 而昌平白浮的墓葬中,既随葬燕文化的陶鬲和青铜礼器,又随葬大量同类与小河南
同类的北方系青铜器,说明它和燕文化有直接的交融。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这里分布着
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的遗存,如延庆西拨子村的青铜器窖藏 和平泉东南沟
的墓葬。 虽然因为发现的资料不多,对其经济形态难以确定,但推测它们和夏家店下层文
化相去不远,是很有可能的。
五、北方长城地带内居民迁移的趋势
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包含了羌、狄、山戎、貊等,这一地区之所以成为较一致的文化带,
除因生业上的一致性外,还有文化上彼此交融的一面,而文化交融有一部份是由人群的转
徙造成的。
夏代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引发人群迁徙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据邵时雍、刘海坤对
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特征的研究表明,从距今5000年到距今3000年的一个
变化趋势是: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原属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而
到距今3000年时,干旱荒漠草原高原盆地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扩到内蒙古的二连浩特以
东,浑善达克沙地以西,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移到内蒙古高原
的东部及其以东的一些地区 。因此,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的原居民逐批转徙到更有利于
生业的地区,是自然的事。大的趋势除了向南,向东也是很重要的取向。因为这里还有人
文地理的影响。像陕南、晋南等地早已人口稠密,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在经济实力和社会
发展程度上都较低,又没有占明势优势的武力,其转徙也就只能在童恩正所说的“新月形
地带” 中进行。
本文第一节中已谈到,辽宁彰武平安堡高台山文化墓葬中的人骨标本属于的古华北类型,
正表明北方长城地带的古代居民早有向东方迁徙的迹象。从文化现象看,夏代是内蒙古中
南部的文化成分向东方传布表现得比较明显的时期。田广金、郭素新早已指出过朱开沟第
一段遗存就存在的带纽圆腹陶罐以及朱开沟三期遗存的“蛇纹鬲”向东方传布的现象。 后
来李水城又就蛇纹鬲的问题作了详细的专题研究,他认为不能排除蛇纹的装饰手法起源于
更西面的马厂、齐家陶罐之可能,但肯定了蛇纹鬲是从北方长城地带的中段向东段传布的
。
1991年韩嘉谷提出了北方长城地带的花边鬲问题,在考古界产生颇大的影响 。该文认为,
口沿饰附加堆纹的陶鬲最早见于朱家沟第一段遗存,时值龙山晚期。同时期河套、晋北、
北京地区的鬲形和装饰已有一致性,到商代后期(也就是朱家沟遗址废弃,夏家店上层文
化结束的时期),花边鬲在北方长城地带广泛分布开来,而鬲口饰花边的习惯在北方长城
地带沿袭了很久,像西面的沙井文化、毛家坪B组遗存,东面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都已
进入东周。是该地带区别于中原文化的文化特征之一。他还指出,商代后期开始的花边鬲
大流布,是和北方系青铜器的流布是同时开始的。
花边鬲的流布,看来不仅是一种文化成份的转辗传递,其中也有人群迁徙所致。韩嘉谷曾
经指出,天津地区的商代后期到西周前期的围坊三期文化的陶器群表,现出和先周陶器群
的联系,最突出的是高领花边鬲和高领凹沿的陶鬲。长武碾子坡墓地,头东且俯身葬比例
高,也和围坊三期文化葬俗相似 。暗示这种文化的居民成份有来自陕西的可能。根据我对
北京琉璃河1193号燕侯墓中出土的太保罍、太保盉铬的考释,商代后期确有羌人东达渤海
湾西北岸,到周初成为燕侯率领下抵御北方髟人的同盟者 。可设想,桑干河谷那时已被东
徙的人群作为方便的通道了。
现在已经可以看出端倪的年代更晚的人群迁徙是白狄的东进。
我和韩嘉谷都认为桑干河流域的军都山类型遗存(被靳枫毅错误地称之为“山戎文化” )
是白狄所建的代 ,早在1979年俞伟超先生就已经指出过这一点了 。不过韩嘉谷首先提出
了这一支白狄是从陕北东来的。根据是伊克昭盟桃红巴拉、凉城毛庆沟等地的墓葬和延庆
军都山等地的墓葬有相似性。但是北方长城地带春战之际的墓葬有很多北方草原文化所共
有的特征,并不能用这种普遍的共性来论证具体的族属上的一致。我在新近一篇论文中举
出了一些从河西黄土高原经鄂尔多斯、晋北,到桑干河谷东端的特殊的文化一致性,一是
所谓的“秦式剑”的东传(因为秦人在此时根本不会到达冀北,可知这种剑称“秦式”之
非,恐怕应名为“狄式剑”),二是椭方口的北方系铜釜目前仅见于河西黄土高原到桑干
河谷一线,三是虎形牌饰也分布于这一线,在军都山类型的等级高的墓中,墓主胸前有金
质的这种牌饰,而在河北北部的也是白狄建立的中山国早期墓中,也出这种金的虎形牌饰
(图三)。这些考古现象和文献记载对照,白狄东进已有相当的依据了。白狄的东进除了
上文谈到的气侯变化是可能的原因外,应该考虑到秦国扩张的军事压力。
北方长城地带中段的古代部族一波一波的东进,是造成这一地带文化上逐步趋向一致的一
个重要原因。
至于西段的羌人,虽然在蛇纹鬲、花边鬲等方面也表现出和中、东段的文化交流,其迁移
的的趋向却有所不同,从史籍记载看,他们有一部份是被秦国和晋国迁到河南西部,即《
左传》中提到的姜戎、陆浑之戎,伊洛之戎,较早地融入了中原文化之中。而其主要的迁
移方向是《后汉书?西羌传》有所记载的,顺横断山脉南下。正因为他们主要的迁移
方向不是东进,内蒙中南部的居民又不是西进,所以长城地带西段的文化在商代以后就越
来越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了。
六、来自外部的人群和文化成分
中国的北方长城地带逐步形成了一个和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带,这种与中原不同的文化特
征,一方面是北方长城地带本地发生的,但有很大比重是受到离中原更远的地区的影响。
在第三节中已经谈到在夏代时期从新疆传入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影响的例子,而其源头还
是在北亚地区的。其实,影响到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因素也有源自遥远的西方的。只是比
较少一些,长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先谈一谈欧罗巴人种进入中国的问题。
在陕西扶风召陈村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废弃时形成的红烧土堆积中,发现了两件蚌雕戴帽人
头像。从形制分析是作笄帽用的,其长脸、高鼻、深目、窄面、薄唇等特征,无疑与欧罗
巴人种相合 。被公认为西周晚期周人已和欧罗巴人有所接触的证据。
从考古发掘所得的古颅骨资料来看,我国境内先秦时期的欧罗巴人种颅骨资料均发现于新
疆。以孔雀河下游古墓沟组为代表的古欧洲人类型,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便来到了罗
布泊地区。从其墓葬中使用大量树木材料的特点来分析,当时南疆地区的植被和整个生态
环境显然与现在的情况全然不同。稍后时期,古欧洲人类型居民渐向东疆地区渗透,并且
与蒙古人种的土著居民发生接触、融合。例如,哈密市柳树泉附近的焉布拉克青铜时代古
墓群的颅骨,可区分为属于蒙古大人种的M组和属于欧罗巴大人种的C组, 哈密焉不拉克墓
地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文化是以蒙古人种为主体的居民创造的文化,后来的古欧洲人类型居
民迁移到这里并接受了当地蒙古人种的土著文化。
先秦时期进入新疆地区的欧罗巴人分属不同的支系,吐鲁番盆地鄯善县苏贝希青铜时代墓
地的颅骨,被区分成两组:苏贝希I组接近原始欧洲人种的古欧洲人类型;II组与欧洲人种
的地中海类型东支关系较为密切。 乌鲁木齐市附近阿拉沟东口的古代丛葬墓年代更晚(
前6 -1世纪),颅骨按形态差异被分成三组:I组接近欧洲人种的地中海东支类型,III组
接近欧洲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II组属于I 组和III组之间的过渡类型。其中以III组居
民的人数最多。
当然,西周时的周人所接触的欧罗巴人,并不见得就是我国新疆地区的欧罗巴人种居民。
因为,从蒙古的发现来看,早在铜石并用时代就已经有原始欧罗巴人种进入西北蒙古,而
年代为前七世纪至三世纪的鸟兰固木墓地的颅骨绝大多数是欧罗巴人种,只有少数混有蒙
古人成份。而俄国的土瓦和阿尔泰地区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水涛认为周人眼中看到或听
说过的欧罗巴人,既可能是活动于新疆东部的欧罗巴族群,也可能是来自北方戈壁或草原
地带的游牧民族,是考虑比较全面的。
周人所接触的欧罗巴人虽不一定是从新疆来的,但在新疆的欧罗巴人指示了一种人群迁徙
的轨迹。
上文已经分析过夏代的喇叭口式耳环和套管式铜锛可能是通过新疆传到北方长城地带的。
现在再分析两种可能也是从新疆传来的器物。一种是管銎战斧,一种是柳叶形短剑。
我早已提出过中国北方系管銎战斧源自西亚的观点,近来又看到一些西亚的考古资料,想
再介绍一下。1977年和1984年在伊拉克东北部哈姆林盆地(其东即伊朗的西部山脉)的苏
美雷赫遗址进行了发掘,第Ⅰ-Ⅲ层的墓葬属古巴比伦时期(前18-17世纪),在Ⅱ、 Ⅲ层
中的管銎式斧,就和我北方系的管銎战斧很相似(图四:1-4)。哈姆林盆地的哈拉瓦遗址
第Ⅱ-Ⅳ层均属于古巴比伦时期。Ⅱ层出土的斧也是这种形式的(图五:5-6)。还有伊尔
-塞勃遗址M20出的斧也是如此(图五:7)。 和我国陕西淳化黑豆嘴、史家塬出土的殷墟
时期的北方系战斧比较(图五:8-10), 在有的斧的管銎与斧身夹角小于直角,銎口上下
缘略呈弧曲等细节上都有相似处。而黑豆嘴的战斧在背部有形式不一的小柱,这在伊朗、
伊拉克的形式多样的战斧上也不乏其例,不烦举证。
值得注意的是,也是在苏美雷赫Ⅱ、Ⅲ层中还出土了扁茎而茎上有穿孔的短剑(图五:1-
4)。 在中国考古学中,周人首先采用的扁茎而茎上有穿孔的柳叶形短剑(图六:5-7),
起源久久不得其解。 其实,早在1980年夏宿白先生到吉林大学来讲授“从考古发现看中西
文化交流”专题课时,就谈到过扁茎短剑在中亚和西亚的编年都比中国早,特别介绍了伊
朗鲁里斯坦的扁茎而茎上有孔的短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掘情况,以及70年代以后的
编年研究。 指出这对探讨我国青铜短剑的起源有好处。伊朗的发掘品表明,扁茎上的孔是
装柄安铆钉用的,因为还发现了空心的铜柄和铜铆钉。但多数考古学研究者仍把目光局限
在中国境内研究问题,以致这一意见久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管銎战斧和扁茎剑可以互相为证,证明它们是从同一地区经过大致相同的途径传来的。
大概都是通过羌人地区传到陕西,只是战斧主要向北而在北方长城地带流行起来,扁茎剑
却只在西周早中期在周人中流行,而向南在巴蜀地区长期流行。
造成北方长城地带文化特殊性的外来影响中,来自北方地区的影响当然是主要的,这个地
区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包括其北面的外贝加尔地区、西北面的土瓦地区和西面的戈尔诺阿
尔泰地区。
蒙古高原气侯条件宜牧而不宜农。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东蒙和北部的色楞格河上已发现
家畜的骨骼。在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到二千纪早期,以畜牧经济为主的阿法纳羡沃文化进入
蒙古的北部。往后有一段历史因缺乏年代明确的墓地和遗址难以详细说明。目前通行的观
点认为中亚各地在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早期为早期游牧人时代,蒙古高原也不例外。
蒙古的这个时代大约开始于公元前一千纪前期,主要的考古遗存有三种:分布于蒙古全境
的鹿石,分布在蒙古东部和中部的石板墓,分布在蒙古西北部的所谓“昌德曼文化” 。
鹿石是一种人形石柱,与一种称为“凯列克苏尔”的石块构筑相关,两者可能都有祭祀方
面的功能。鹿石上鲜有细致表现的人的五官,但常表现耳环和项链,以及剺面的创痕。中
段有挂着各种器物的腰带。身上除盾和其他一些物件外,常常布满鹿形(可能是表现袍子
上的纹饰)。也有全柱仅刻出许多鹿形的,“鹿石”即由此得名。它的分布东达外贝加尔
,而各种变体向西直到东欧都有发现。伏尔科夫把鹿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耳环、项
链、腰带和器物,而不带动物纹的,这类鹿石在东方发现也不少,但大多数见于西方,故
暂名为欧亚大陆型。另一类是有动物纹的。其中特殊风格化的,见于蒙古和外贝加尔,故
称为蒙古-外贝加尔型。而作写实形的,分布在蒙古西部和阿尔泰地区(包括我国新疆的阿
勒泰地区),故称为萨彦-阿尔泰型。 据鹿石上的武器的形式可以大体推定其年代 ,则蒙
古-外贝加尔型年代最早,其上有柄端饰动物头的刀子和短剑,但因这种短剑有明显的“凹
格”,以我国出这种兽首凹格剑的昌平白浮墓的时代来推断,蒙古-外贝加尔型鹿石年代的
上限约在前一千纪之初。萨彦-阿尔泰型鹿石上的短剑已是斯基泰-塔加尔式的了。上限当
不早于前八-七世纪。可以推想,建造鹿石的人们,在还没有创造这种纪念石柱以前,已经
生活于此地。而这个地区的人大约到前三世纪还在建造欧亚大陆型鹿石。所以鹿石上所表
现的是将近一千年间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居民的典型服饰和器用(图六)。
从墓中的颅骨资料来看,蒙古东部、中部的石板墓和外贝加尔的石板墓都属蒙古人种。
不过,杜门的研究表明,后来的匈奴人和蒙古中部石板墓文化的居民更为接近,而和东部
石板墓文化居民在面部和颅部的比例上差异大一些。蒙古西北部的昌德曼文化墓中的死者
,则和土瓦、戈尔诺阿尔泰的同期墓葬的死者一样,是欧罗巴人种的。所以,早期鹿石的
建造者是蒙古人,后来进入蒙古西北部的欧罗巴人,也学会了建立鹿石。虽然人种不--样
,在服饰和器用上却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所接触的北方居民,在商
代和西周早期,应该是蒙古高原原来的蒙古人种居民。后来也可能有些后到的欧罗巴人。
但文献上所说的匈奴和东胡,从现在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均属北亚蒙古人种的大范畴。
至少从西周起,蒙古高原采用的服饰就是:在袍子上扎一条可挂武器和其他用具的腰带,
颈上挂珠子串成的项链,耳上带颇大的耳环。这是长时期草原骑马人的标准装束。随身佩
带的武器主要是短剑、短柄战斧(或啄戈),弓箭、圭形的盾。其他用具主要是刀子、礪
石、镜、挂缰钩等。挂缰钩据我的研究是武士在骑马和驾战车时用以绊挂马缰以解放双手
的工具。 这和蒙古地区有大量表现驾双马或四马的单辕双轮战车的岩石画,是相应的。个
别鹿石还刻有马和驾马的单辕双轮战车,也可以证明那时蒙古地区的武土是会骑马而又会
驾驶马车的。
众所周知,中国中原地区驾二马或四马的单辕双轮战车是在殷墟时期突然产生的,同时在
殷墟也出现了小屯C区164号墓这样的人马合葬墓,可以表示骑马术的存在。 当然殷墟的骑
马术和马车也不排除有从新疆传来的可能,但目前不但在新疆地区还没有发现早到殷墟时
期的骑马术和马车在在的根据, 而且北方长城地带的西部地区诸考古学文化中到西周还没
见到车马器。所以我相信中原地区的骑马术和马车都是从北方传入的。北方长城地带的居
民在这种传布过程中,应该是首当其冲的。这就是小盂鼎记载被伐的鬼方也有马车的原因
。不过马拉战车的掌握,一方面要有多种手工业的技术为基础,另一方面要有社会组织的
发展为条件,所以战车只在商人和周人中得到高度的发展,并非在北方长城地带的全部居
民中都很快就普及。《左传》二次中提到,晋国对狄人作战是“彼徒我车”(《左传R
26;隐公九年、昭公元年》),是不奇怪的。
对蒙古高原的居民来说,掌握骑马和马车是提高单人放牧能力和增强长距离迁徙能力的重
大进步。不过,掌握骑马术,用以发挥在放牧、狩猎和长旅行上的优长,与在作战用使用
骑兵队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在与马拉战车同时期的蒙古岩画中,只看到徙步搏斗的武士 而
见不到骑马作战的武士。杜正胜在一篇论文中曾引敦斯(J.F.Downs)的意见,认为马与其
说是“作战”的动物,不如说是“逃跑”的动物。又引格里尔(H.G.Greel)的见解,说战
马的训练是高度的技术。所以指出:同属战马,战车和骑射(这里杜先生显然不是指射猎
,而是指骑兵群)“是两个异质性的文化阶段”。 也就是主张在骑兵群作战出现之前有一
个只用马拉战车作战的阶段。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除了骑马术和马拉战车外,蒙古高原对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影响还表现在两地有很多
型式一致的青铜器。俄、蒙考古学家通常所说的 “卡拉苏克式青铜器”,从中国的发现来
看,其年代从商代早期一直可以延续到西周中晚。 从中国的角度可称之为早期北方系青铜
器,常见之物即鹿石上可见的短剑、管銎战斧和啄戈、刀子。不过应该指出,这种一致性
是双向的互相影响造成的。例如,管銎啄戈显然是在中原的戈的影响下的产物,因而它只
能是从北方长城地带向北,经过蒙古高原,再传到外贝加尔和米努辛斯克盆地的。 凹格的
短剑在朱开沟第五段已出现于鄂尔多斯,卡拉苏克短剑普遍流行凹格的特点,也应该是从
长城带带传过去的。
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这个时段中,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青铜器的发现比较集中在西辽河
流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一时期的北方系青铜器有很多因素是从上一个时期演变来的,
许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都可以在蒙古和外贝加尔发现类似品。 特别是在蒙古和外贝
加尔的石棺墓文化中都发现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相近的鬲,更说明了北方长城地带对更北地
区的文化影响。不过这时从西北方传来的斯基泰—塔加尔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蒙古高原和
外贝加尔,因而也渗入夏家店上层文化。举例说,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北方系短剑,仍保持
某种程度凹格的特点,但剑格却采用了和塔加尔文化相似的小鸟头装饰。这个时期可称为
北方系青铜器中期。
春秋中期起,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有相当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斯基秦—塔加尔文
化的青铜器的主要成份,并在长城地带迅速传布。代表性器物是:有鼻的带扣和S形构图的
带饰、鹤嘴锄(斧、锤)、斯基泰式短剑等,这类器物都可以在土瓦、戈尔诺阿尔泰发现
类似物。从这时起,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进入晚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式器物是从西方
传到土瓦、阿尔泰和蒙古西部再传到北方长城地带的,上文提到的清水河西麻青墓和米脂
张坪墓中出的带扣,就是新式器物在北方长城地带出现的较早实例。这种器物要传到这个
地带的东部,已经是春秋晚期了。青铜的鹤嘴锄(斧、锤)在宁夏、鄂尔多斯常见,毛庆
沟仅见铁的,冀北的军都山类型中不见此物。这都说明这类晚期北方系青铜器的代表性器
物是从西向东传布的。
蒙古高原对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影响,想必不只是和平的贸易或馈赠所致,其间必有
相当频繁的人群入侵和战争,人口的相互俘获。我曾经设想,商代后期商文化分布范围的
全面南撤和北方土著文化的普遍衰退,主要是因为蒙古高原的游牧人大规模南下造成的。
现在看来,这是对蒙古高原居民当时是否已达到专化游牧业,究竟有多大人力和战斗力,
对蒙古高原距今4000年以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究竟如何,都心中无数就作出的臆测。也不符
合第四节中所谈到的近二十多年来考古的实际发现。但是,随着距今4000年前后开始的普
遍气侯干冷化,蒙古高原上的居民应该也有南下追逐适于放牧的水草之地的趋向,和南方
的原有居民的冲突有加剧之势,仍不失为合理的设想。
西周晚期有名的玁狁入侵事件,在《诗经》的《采薇》、《出车》、《六月》和多友鼎、
虢季子白盘铭中都有反映。涉及的地名均在陕西、宁夏乃至山西一带。甚至侵至镐京地区
。从多友鼎铭可知,在一次战役中俘玁狁117乘车之后,玁狁仍能继续进行多次战役,还能
俘京师人。可见玁狁战车之盛。这样一支以车战为主力的军队,似非当时鄂尔多斯地区所
能有,很可能是蒙古高原远征而来的。所以来时声势浩大,去后便销声匿迹了。
现在可以确知的是,蒙古高原上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游牧人,在战国时代全面进入中国北方
长城地带。这时候他们已经不再以战车为军事主力,而用骑兵群作为可怕的打击力量了。
这激起了与之有接触的部族和国家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而发展大规模
的骑兵作战,和商代后期商人采用马拉战车一样,是中原国家对蒙古高原上已先出现的有
威力的军事技术作出的反应。不仅在对付北方来的入侵和向北开拓农业文化的空间方面发
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结束中原各国的混战,达成统一方面也大显身手。
这里附带说明,过去不少研究者因为《管子?小匡》有齐桓公“救晋公,禽狄王,败
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 之语,相信春秋时北方长城地带已用骑兵作战。其实,《小
匡》是一篇极端夸大齐桓公武功的演义小说。从记桓公所征“南至……牂柯”来看,此地
名到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后方听说,乃汉人笔下方能有之。说桓公救晋公,就显属虚构
。这是用汉代已经把胡和戎狄等同的观点,编造的故事。切不可作为信史看待。
七、游牧文化带的形成
当北亚蒙古人种南下北方长城地带之时,从黄土高原的六盘山以东地区直到冀北的桑干河
流域文化面貌实际上已相当一致。已发掘的重要墓地如宁夏固原杨郎马庄、 彭堡于家庄、
甘肃宁县袁家村、 内蒙古包头西园、 杭锦旗桃红巴拉、 乌拉特中后旗呼鲁斯太、 凉城
毛庆沟、 凉城崞县窑子、 河北宣化小白阳、 北京延庆军都山等 。这些墓地的年代大体
都在春秋中期到战国前期。其共同的文化特征,除了都有上文提到的晚期北方系青铜器(
有的已是铁器)外,还有以下几点共性。一、墓中都殉牲,且基本都用头和蹄代表。反映
一种重视畜牧业的文化传统。二、墓中常有骨弓弭和铜镞、骨镞,说明对这种武器的重视
。三、墓中常在不随葬车器的情况下随葬铜质或骨质的马衔和马镳,说明骑马术的存在。
有北亚蒙古人种特征的颅骨在彭堡于家庄和凉城崞县窑子已经发现,这两处墓地除颅骨形
态和其它墓地反差明显外,在随葬器物上都有骨器发达而青铜器相对较少的特点。包头西
园的颅骨未经鉴测,但随葬品也主要是骨器,而且除弓箭外不见其他武器的葬俗也和崞县
窑子一样,和后来匈奴的葬俗相似。所以很可能也是南下的北亚蒙人种所遗墓葬。随着北
亚蒙古人种遗骸出现于北方长城地带,战国时的文献中出现了“胡”这一称谓。例如:
如《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闲居》提到战国初年时“襄主(即赵襄子)
兼戎取代以攘诸胡“,《墨子》的《非攻中》和《兼爱中》都把“燕、代、胡、貊”并列
。这里把“胡”与原先已有的戎、代并举的现象,说明那时人还没有把戎狄与“胡”混为
一谈。
南下的北亚蒙古人种原本就是游牧人,北方长城地带的原居民是否也已经是游牧人了呢,
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王明珂对匈奴游牧经济的研究表明,匈奴的牲畜以马、牛、羊为主,羊在游牧经济中所占
比例最大,这是因为它有迅速再繁殖的能力和强韧的适应能力,所以发达的游牧经济应是
羊占大多数。马的移动性较强,可在远一点的牧场放牧,无须与牛羊争食,马作为坐骑有
利于控制和保护羊群,马在冬季能踢破冰层得到牧草,而羊吃草更接近草根,可啃食冰下
马吃过的草。牛则因有强韧的体力适于作迁徙时的牵引力。所以马。牛、羊在畜牧经济中
是互补的。 杨建华据此分析冀北的军都山类型的殉牲情况,是以狗、牛为主,羊很少,冀
北的东部不见羊。而且马也不多,集中在大型墓(可能用于马车)。因而不是发达畜牧经
济的特点。牛的移动性较差,猪作为可放养动物的移动性更差,所以岱海地区牛的增多和
少量猪的存在,都说明畜牧业的游动性较小。而内蒙古西部和甘宁地区的游牧化程度最高
。 所论大体可信。庆阳地区是这时北方长城地带唯一不在墓中殉牲头的地区,可能反映了
在经济类型上的特殊性。但它在墓旁有葬整匹马的殉马坑,还伴出马甲,说明对战马的重
视。
从文献来考证,当时在宁夏固原地区的墓葬是乌氏的遗存, 从彭堡于家庄的颅骨资料来看
,这个部族既有可能全体都是来自北方的北亚蒙古人种。也有可能一部分是北亚蒙古人种
。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弄明白。《史记?货殖列传》集解引《括地志》说乌氏是:
“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前337-311年)取之置乌氏县也。”这是就地而言,不是就
人群而言。据《史记》记载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修的战国秦长城,很有趣的从
该类型墓葬分布区的中间通过,说明秦惠王时置的乌氏县只是乌氏部族的一部份。秦始皇
时长城北移,固原地区才全属北地郡。因为有长城之隔,所以乌氏不可能参加匈奴联盟。
但《货殖列传》记载秦始皇时乌氏部族有个名倮的首领,善于和戎王做买卖,“畜至用谷
量马牛”,可见该地畜牧业仍非常发达,但似乎失去了较长距离转徙的游牧性质。
当时在甘肃庆阳地区的墓葬是义渠的遗存, 《史记?匈奴列传》说西戎中“义渠、
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筑城定居当有一定农业水平。更不可能是游牧经济。
义渠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被秦所灭,逐渐融合到秦人之中。
冀北的代国是在赵襄子元年(前457年)被赵所灭。残余的狄人有一部分可能留在原地而渐
被占领者的文化所同化。例如怀来北辛堡的墓, 便是战国中期受燕文化影响颇深的土著之
墓。有的可能转徙东北,例如辽宁凌源五道河子墓中随葬多具军都山类型特有的短剑,可
能是东进的狄人又融合了貊人文化的遗存。主要的一支向南迁徙,建立了中山国
后屡受赵侵伐,前296年赵与齐、燕共灭中山,迁其君于肤施。早在建立代国的时期,狄人
的上层就已深受赵、燕等国的影响,墓中常有中原式的青铜礼器。而且铸行了刀币(尖首
刀)。 后来进一步融入燕、赵等国居民之中是很自然的事。
山西北部当时也有和军都山类存性质相似的遗存,但未经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仍有待进
一步的田野工作。
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段,夏家店上层文化之后,战国燕文化到达之前。在努鲁儿虎山以西
又出现一段空白。目前有线索可以推测,以敖汉旗水泉墓地北区墓葬为代表的“水泉文化
”可能会有更多的新发现。郭治中认为它最富特色的带耳叠唇罐是凌河文化的叠唇罐和长
城地带中部地区流行的带耳陶器结合的产物。 它的经济类型可能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类似,
但远不如夏家店上层文化兴盛。此外还有敖汉旗铁匠沟墓地A区的三座墓 为代表的有较强
北方草原牧猎文化色彩的人群在这地区活动,是否即为东胡,尚待更多的发现方能断言。
燕文化在战国时期迅速向东北方扩张,《史记?匈奴列传》只写了秦开破东胡一事,
而且具体年代不清楚。根据郑君雷对东周燕墓的全面分期研究, 现在可以确定战国中期较
典型的燕人墓已出现于张家口、 朝阳 和赤峰, 最北到达沈阳。 这说明那时燕国不仅占
有了原先代国的东部,而且已经占领了貊人的故地,以及努鲁儿虎山以西的东胡入侵过的
地区。随后,燕人的农业定居文化便占据了燕长城沿线以东的广大地区。这时气侯虽仍处
于相对干冷的时期,但具有先进的铁农具的农人,在这片土地上从事着比夏家店下层文化
水平要更高的农业生产。
现今内蒙古中南部的崞县窑子、毛庆沟、桃红巴拉、呼鲁斯太、西园等墓地,应是文献中
提到的林胡、楼烦、三(或作参)胡,以及文献中未记载的民族的遗存。其中提到的“胡
”便是南下的北亚蒙古人种的人群了。其中毛庆沟墓地和饮牛沟墓地 的情况特别有意思:
东西向的墓全部不殉牲畜头蹄,除了打成两段分置头足两处的中原式带钩外几乎没有其他
随葬品,而南北向的墓则大多殉牲畜头蹄和各种北方系青铜器和其他北方长城地带常见的
器物。这两种墓葬的颅骨特征也有所不同, 暗示东西向的墓有可能来自较南方地区。如果
考虑到这两个处于蛮汗山南麓的墓地和处于北麓的崞县窑子墓地相距不远,而崞县窑子墓
地的颅骨有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可知当时北方长城地带人群的多源性。
还应该注意的是,该地段是中原强国和南下的胡人反复争夺的拉锯地段。在这种情势下,
北方长城地带的原有居民便不只是像前面所说的几个地段那样被战国列强征服而融合,而
是倒向匈奴联盟,和匈奴认同。史载楼烦的情况就属于后一种。以河套之内为根据地的楼
烦,本来不是匈奴。战国赵长城和秦代长城把它圈进了长城以南。在河套以北也开设郡县
,进行农业殖民。这样,长城以南实际成为农牧交错地区。但楚汉相争之时秦长城失效,
匈奴就“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史记?匈奴列传》),据《史记R 26;刘敬叔
孙通列传》记前198年“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
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楼烦已冠以“匈奴”之名了。1979年在准格尔旗西沟畔发现的M3
、M2 和1980年又发现的M4 正好代表了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也可能是秦?)、西汉前期
的楼烦遗存。《匈奴列传》记前127年卫青“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
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楼烦余部也可能向北方转徙和匈奴其他部落会合。匈
奴联盟中含有北方长城地带的原居民,这是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北两大部的基本原因之一
。
综上所述,战国中期开始,是一个中原各国向北方长城地带扩张势力,蒙古高原上来的北
亚蒙古人种集团大批南下,使该地带原有居民或被中原各国同化,或投向“胡”人方面的
大动荡、大分化时期。在战国早期这个地带虽然文化上已经有相当的一致性,但经济形态
上还并没有全盘游牧化,而南下的游牧人在占居这个地带时,反而有转向有较固定据点的
半定居放牧形式。以崞县窑子墓地的情况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个墓地的墓主不仅颅骨有北
亚人种的特征,而且铤部劈裂为燕尾式的骨镞也是北方长城地带前所未见的,说明他们是
外来的人群。除被破坏而情况不明的墓外,墓中都发现殉牲,而且以羊为主,山羊绵羊各
半,符合发达的游牧经济的畜种结构。但女性墓中的M8殉牛1、猪5 、狗5,M19殉牛1、猪
10、狗6。还有两座有殉牛的墓也都是女性墓。这说明移动性较弱的牛是由女性牧养的,而
移动性更差的猪也是由女性在相对固定的基地中饲养的(猪也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放牧)
。这已经不是典型的游牧经济了。
只是在这种大分化和大动荡之后,长城总体上进一步向北推移,在长城之外才形成了一个
文化上更为统一,基本上是纯游牧的文化带。但同时也开始了游牧人对长城以南地区的反
复入侵,于是,北方长城地带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此文已刊于2003年出版的《燕京学报》第十四期)
插图说明
图一 各地套管式铜锛举例
1 塞伊姆墓地 2 列申斯克墓地 3 卡拉苏克文化 4 楚雷姆河 5 蒙古肯特省博物馆藏
6 东哈萨克斯坦 7 新疆塔城 8 玉门火烧沟 9 京都大学文学部博物馆藏 10 鄂尔多斯
收集
图二 山西中南部陶鬲演变序列的拟想
1 汾阳杏花村H309:1 2 杏花村M4;1 3 灵石旌介M2:4 侯马上马M4010:1
图三 白狄东迁的考古线索
1、2、12、13 “秦式”剑 3、4、6-9 圆角方口釜 5、10、11、14、15 虎形牌饰
1 甘肃宁县宇村 2 陕西陇县边家庄 3 陕西绥德城关 4 陕西志丹张渠 5 宁县宇村
6 内蒙准格尔旗 7准格尔旗宝亥社 8、9山西浑源李峪 10、11 鄂尔多斯 12河北怀来
安营堡 13河北滦平西山 14 河北宣化小白阳 15 河北延庆玉皇庙
图四 管銎战斧比较
1 伊尔-塞勃M20 2、3 哈拉瓦Ⅱ层 4、6 苏雷美赫Ⅲ层 5、7 苏雷美赫Ⅱ层
8 陕西淳化黑豆塬M3 9 黑豆塬M2 10 淳化史家塬 11 淳化北坡村
图五 扁茎柳叶形短剑比较
1、3、4 苏雷美赫Ⅱ层 2 苏雷美赫Ⅲ层
5 陕西长安张家坡 6、7 宝鸡竹园沟 8 灵台白草坡
图六 鹿石反映的服饰和器用
1、3、4 銎内战斧 2、5 銎内啄戈 6-8、32-35挂缰钩 9-16、41-45 刀子 17-25、36
-4 0 短剑 26-31 鹤嘴锄(斧)
(31、40为铁器,余为青铜器)
1、2、4、6、8、9、10、11、12、17、18、21、23、24、30、31、33-35、39、40、45 中
国
3、14-16、19、22、25-29、36-38、41-44 蒙古
5、20、32 外贝加尔
7、13 米努辛斯克盆地
--
FROM 202.1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