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转自 cinason 的BLOG:夷夏东西】
BLOG地址:
http://www.smth.edu.cn/pc/index.php?id=cinason日志地址:
http://www.smth.edu.cn/pc/pccon.php?id=110&nid=76849&s=all 祆教麻姑与摩尼妈祖——外来的女神?
王青的不少文章真是很有看头,似乎正在渐渐步入蔡鸿生所谓陈寅恪式的“发覆史学”(参见林悟殊《陈寅恪热的回归——读蔡鸿生》)的殿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一书中,有一篇附录,题为《论西域文化对道教的影响》(参见网上版本:论西域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影响),其中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推测:神话传说中麻姑的原型很可能来自祆教祭司。这一猜测要比饶宗颐同样引人入胜的“慕容氏先祖莫护跋出自祆教祭司”的推论来得更坚实,因为它不仅仅从读音上建立起了同后来译为“穆护”或“麻葛”的祆教祭司(Mugu)之间的联系,而且更进一步在《神仙传》记载中麻姑的衣著服侍方面与西域波斯的关系上进行了比较论证。呓,沧海桑田的麻姑仙子原来是西域来的呀,而且也是源出于祆教祭司,这又一次印证了后代的道教同历史上的祆教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看来只要细加考察,应该还能从现代的道教中发掘出更多的关于古代祆教的遗迹。关于麻姑身世的另一种说法是:麻姑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手下大将麻秋之女(麻秋也是民间传说中吓唬小儿用语之一的“麻胡子来了”的原形之一),而麻秋据说是太原胡人,从羯胡的古祆教背景来看,这一说法与“麻姑祆教论”其实并无矛盾。注意麻姑传说出现的时代和地域,不知是否可算古祆教入华早于魏晋的又一佐证。
我不禁想到了另一个影响更大的女神:妈祖。这个在滨海地域香火旺盛的天后娘娘会不会也是外来的呢?从读音上看,妈祖的名称非常近似于“慕阇”(Moze,古波斯语,意为“导师”,参见《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沙畹、伯希和撰,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八编》)——摩尼教中的高级教长,单单这一点已经足以同饶氏的“慕容祆教论”媲美了,但证据还不止于此。请看下面这句话,它是目前关于妈祖来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
妈祖的原型,是唐末五代宋初之际福建莆田地区的一个女巫。
对这句话稍作分析,我便发现了其中同摩尼教有关的更多的线索。首先,“女巫”的身份使我想到了“女摩尼”,嗯,不错,摩尼教中是有很多女摩尼的:大唐贞元年间康昆仑和段善本之间因天旱祈雨而斗乐的“琵琶大赛”,据杨宪益考证,可以看作是摩尼教同佛教的一次“斗法”,而号称当时天下“第一手”的康昆仑的琵琶老师正是一个女摩尼;唐武宗“会昌法难”中禁断摩尼教时,也提到了不少女摩尼:“敕天下末尼令并罢废。京城女末尼七十人皆死”(《佛祖统纪》)。其次,作为滨海地域的福建,在当时正是摩尼教流行的地区(当年朱熹在福建就曾同摩尼教有过密切接触(参见《朱熹与摩尼教新探》,林振礼,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而泉州和莆田等地近年来都发现了至今仍保存较好的摩尼寺的遗址,只是近千年来一直隐藏在佛寺的外衣之下(另一处保存较好的摩尼教-明教遗迹位于重庆市区长江边上的大佛寺,也是近年才被揭露出来,不过那已是元末的作品,在年代上晚了一半)。另外,摩尼师有善于祈雨的传统,而在民间传说中妈祖也有祈雨的神通。
看来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即妈祖的来源与摩尼教有关,或许其间的联系并不那么直接,但上面的分析已经令我无法忽视这种因素的介入。
我怀着矛盾的心情很兴奋地在网上搜索,期望而又不期望找到支持我这猜想的证据。没想到居然真的已经有人提出过了!不过不是大陆内地的,而是一个叫做蔡相辉的台湾学者(“蔡相煇在媽祖信仰起源新考一文,不但以媽祖為巫,甚至是女摩尼,以為「媽祖所代表者,為宋代政府嚴加禁止之契菜事魔之摩尼教殘餘勢力。」”,参见民俗信仰討論區),因为看不到他的文章,只有大概的介绍,感觉有些失望,不过总算是一个同道中人啊!从网上的只言片语看来,蔡氏的论点遭到了很大的非议,然而也不乏忠实的拥趸。不错不错,我的“妈祖-摩尼”猜想毕竟得到了有限度的验证,我可以满足了,:) 我又一次深切地领悟到:滨海地域的事物真的是好神奇啊!
现在,我开始对福建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了,这个我祖先曾经驻足过的地方,正是在唐宋之际突然觉醒过来的,仔细研究研究这一过程,一定会很有意思吧。
--
FROM 61.4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