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话、高槻城攻防——令人苦恼的坚城、右近的才能为利家觉察 北国新闻朝刊 2002.1.15
高山右近的领地摄津高槻城位于大阪和京都的中间。这里邻接淀川,又与西国街道相连,是自古以来的交通要冲。
在城的东北方一里远左右有历史上著名的天王山,它位于连绵京都西侧的西山山脉最南端,标高二百七十米左右。淀川夹在天王山与男山之间,周围形成了连结京都盆地和大阪平原险隘道路。因此若要将军队开往摄津、讨伐叛徒荒木村重,信长就必须首先攻克高槻。
据说,高槻城原本只有非常薄弱的防御设施,被人称做“高槻砦”。二十一岁的高山右近在接任城主后,用了五年的时间挖掘护城河,再引入淀川之水,终于把简陋的“高槻砦”建成了难攻不落的坚城。去年六月(译者按:这里说的是2001年6月),考古学家们在对高槻城三之丸遗迹进行挖掘工作时,意外发现了用于停靠大船的“舟入り”残骸,由此不难想见当年右近大兴土木的情形。
从高槻城内的的停船场所出发,走水路、经淀川,只要弹指之间便可以直达京都、大阪,因此高槻的护城河既是阻敌攻城的法宝,又是联系外援的妙招。右近在建设高槻城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地形的优势,这使他在后世享有筑城达人的美名。
前田利家恐怕是世上第一个真正体会到高槻城有何等坚固的男人。身处作战第一线的他,在阵前睁大自己的双眼,努力寻找着敌城任何一个微小的破绽。在确信自己的努力只是徒劳无功之后,利家明白,这个名叫高山右近的年轻敌人确有非凡才华。日后前田家收留高山右近为客将并将修复金泽城的重任托付给他,恐怕与此时高槻城给利家留下的深刻印象有很大关系吧。
织田信长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却迟迟不肯打出总攻的信号,这个战国时代屈指可数的谋略家完全掌握了右近最大的弱点。信长巧妙的玩弄大棒加胡萝卜的手段,对右近展开心理攻势:
1、命令耶稣会京都教区的院长奥尔格蒂诺写信给右近,说“追随荒木造反就等于背叛天主教”,并表示如果顺从信长的话,将会获赐广大的领地。
2、安排神父们到阵前直接与右近交谈,说明信长愿意用荒木村重的亲生母亲去交换右近的妹妹和长子,还保证今后会大力扶持天主教会。
3、在前两次努力失败后,信长囚禁了所有神父。这是因为奥尔格蒂诺非但没能成功地说降右近,反而带回了右近为荒木、织田两方调解的文书:右近建议信长保留荒木村重的领地,使双方达成和平。对这一提案,信长断然拒绝。
4、信长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如果再不开城投降,就在高槻城下对神父们处以磔刑。还要杀死全部传教士、灭亡日本的耶稣教会。
5、此后,派遣奥尔格蒂诺和洛伦索(Lourenço)进入高槻城直接劝降。
在信长耐心的劝诱下,高山右近已经完全倾向于投降,无奈父亲飞驒守毫不动摇。他逼迫右近软禁了进入高槻城的奥尔格蒂诺神父,并以“倘若缔结和约,我便切腹自尽”相要挟。高山飞驒守打算拼死维护武门的名誉,试图保全自己女儿、外孙的性命。
右近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异常的举动,他只身救出奥尔格蒂诺神父,并与其一同离开了城池。到了城外,右近将身上的外衣和两把佩刀全部除下,交给自己的近臣作为纪念;之后他割开发髻,只穿着一件纸衣(纸衣,一种纸做的衣服,多为僧侣、贫民穿着。另外,“纸衣之姿”在日语中有凄惨的意思。)投向信长本阵。
可以说,右近彻底抛下了城主之位和武士的尊严。在《信长公记》中,右近投营的一幕被描写成“伴天连沙弥”,所谓沙弥,是指修行中的僧人。右近作为一名天主教的修行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臣民和宗教信仰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做好了以身相殉的打算。
[高山飞驒守]
右近之父,教名ダリヨ。大和(奈良县)泽城的城主,出仕松永久秀。起初是名热心的佛教徒,曾计划与琵琶盲艺人洛伦索(日本人,著名的天主教徒)一同驳斥天主教教义。但后来二人反而被天主教会所吸引,双双受洗入教。同时代的传教士弗洛伊斯在著名史书《日本史》里高度赞扬了高山飞驒守,称他是“富有爱情、快活、勇猛果敢、武艺超群、战术神妙、马术优良”的人。
--
FROM 219.22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