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er 讨论区 】
发信人: lovedeutsch (I believe I can fly), 信区: Reader
标 题: 今日读谢重光的《客家形成发展史纲》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Sep 20 10:57:32 2006), 站内
今日看武平人谢重光的《客家形成发展史纲》,稍有些了解,但尚未理清脉络,一头雾水,暂把所得记下。
畲族的形成应该在宋代,之前是畲族先民。畲族人的来源有几种:
1.南迁武陵蛮的一支。因此有人认为畲瑶一家,畲族与瑶族是同一支分开发展而来的。
2.闽越土著居民。如山都、木客,以及莫徭的一部分。
3.在畲族地区或者畲族人聚居之处生活的汉人,逐渐融入畲民生活中,同化成畲族。
畲族四姓盘、雷、蓝、钟中,盘姓的缺失原因有二。福建省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载:“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有360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异官,由海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此外,浙江盘姓者认为此姓不吉,而改为汉族的潘姓,可见盘姓一支受汉文化影响之深。
畲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特点:
主要生活于赣闽粤地区。古代畲民生产力与生产技术原始落后,刀耕火种,烧山种畲。“畲”即火田之义,以种“菱禾”为名,是畲族最早种植然后传给汉人的作物,故又称“畲稻”。山林副业与狩猎经济亦占重要地位,“畲长技止于机毒矣”。住山峒,饮山泉,后于林间搭棚而居。
有共同的语言,“蛮语鉤辀音”,“悍而俗鬼,居峒砦,家浮筏者,与华语不通”(疑第二句描述的是沿海的水上种族夷疍,而非畲族;但作者认为《刘宾客文集》中这句话是包括畲族在内的峒蛮的语言状况)后来畲语受了客家话很大影响,99%的畲民说客家话。
古代畲族人质朴、骁勇,善斗,信巫尚鬼,对汉人有深切的不信任感禾恐惧感,富于反抗精神。椎结跣足。男女关系与婚姻较开放自由,家族关系受儒家礼法思想影响较少。
客家的形成说法不一,谢重光独树一帜,认为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不赞成“赣南在客家形成过程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意义”的观点。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迁的汉族移民,远源可追溯到古代广义的中原地区,近源主要是江淮,少数来于中原、关中、荆楚、吴越。这与客家先民直接从中原迁至闽赣粤,且主体是中原士族之观点完全不同。作者认为以往的客家起源研究完全相信的牒谱不可靠,因为族谱里几乎千篇一律记载着各姓氏家族的老祖宗是大官或博学之士,仔细考察就会纰漏百出,自相矛盾。实际上,客家先民以百姓为主,也有官僚士族、学者。当然,这些士族、学者们对客家地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肯定的。
客家人的组成部分中,也有畲族人,是汉化的畲族人。畲族与客家的关系非常紧密,但仍是可以区分的。经常有人问我,大概是因为我身上没有任何畲族特征的表现,加上我所居住的地区畲族人既无语言、文字,又无明显的服饰、习俗等文化特征,与汉人无异,质问我为什么还会有这个民族的存在,应归为汉族才是。我想,其实我对自己的民族真不太了解,也许其他地方——在网上可以搜到一堆关于其他地区畲族文化的面貌——有更明显的畲族文化特征,在解放初划定民族时,他们顺便把我们这些散居者也划进去而已。毕竟我们仍是沿用了老祖先的三大姓。
说实话,我从未享受过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中考开始实行少数民族加分的优惠时,我已在高中渡过一年。高考时因户口不在老家,属散居而失去加分资格。我只是在填表“民族”一栏比别人写的复杂些,网上填表则要多花时间在拉出的菜单中56个选项里寻找自己的民族。在别人有意无意伤害我的少数民族自尊心时,会理解回族满族同学对民族问题常持有的回避态度,还会短暂地痛恨一下大汉族主义。
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在互相被同化,不是么?
--
FROM 219.2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