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论据不够充分,隐宫也许真的是隐官之误,但宦者不是太监,那作者至少应该举出一个被史书称为“宦者”、“宦人”而确实不是太监的实例来。
我在电子版史记中搜索,只查了一小半,发现与“宦者”有关的条目,几乎都是特指太监的,所以已不必仔细查了,“宦人”、“宦者”在史记中就是特指太监。
雍巫有宠於卫共姬,因宦者竖刀以厚献於桓公,亦有宠,桓公许之立无诡。
(竖刀自宫侍齐桓公,被称为宦者,可见宦者为太监之通称)
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
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格者辄死,死者数十人。
(如果宦是内廷侍卫人员,那郎又是什么?显然宦者是皇帝的饮食起居服务人员,而这些人为太监的可能性非常大)
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诛,安得至今?”
诸中宦者令丞皆为关内侯,食邑五百户。
乃顾麾左右执戟者掊兵罢去。有数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张泽谕告,亦去兵。
庄公尝笞宦者贾举,贾举复侍,为崔杼间公以报怨。
另外,赵高有女婿,中车府令侍者威严之类的证据,就更不充分了,太监有养子、养女例子很多,中车府属员可能十分威严,但其首领也可以由太监来担任。
宦籍与门籍是否就是一个东西,作者没有实际的证据。
另外,作者提的后汉书等史书中没有把赵高作为宦官来论述,实际上,这些史书论及先秦的宦官很不全面,不止赵高,竖高、贾举等都没有提及,所以这个论据也是没什么说服力的。
最后所谓丞相的证据,作者漏了一个字,赵高当的是“中丞相”。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
秦有左丞、右丞,但也有直接称丞相的,赵高既然独揽大权,为什么不直接叫丞相,而
非要为“中丞相”,值得注意。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赵高非宦阉说——补《史记》赵高列传
: 李开元
: 作者提供,象牙塔网络首发
: ...................
--
修改:forgauss FROM 221.222.216.*
FROM 221.22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