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中国正经历在一个巨大的变局,华夏民族的共同行为取向和思维方式
亦在形成之中,因此当时人物的行为以及记录他们的行为的人脑子里不像后世有那么
多条条框框。从而史书上记载的人和事往往显得十分鲜活有趣。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选择介绍一下黄霸这个人。此人名见于汉书循吏传,但似乎向来
不是历史爱好者们的谈资。的确,"循吏"们的故事性往往不如酷吏。酷吏的故事讲起
来就是斗争,阴谋,有意思得很,有时还挺刺激。而循吏呢?无非是讲讲他怎样爱民
,怎样教化群众。显然,"凶犯跨省奸杀十七人"这条新闻肯定比"副区长呕心沥血工
作至死"吸引眼球。而正因为如此,选择这样一个人物应该更能说明"鲜活"这一说吧
。
所谓"循吏",按照《汉书》上的说法,一般是担任地方牧守的人,为官"皆谨身帅先
,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这跟喜欢上纲上线,铁面无私的酷吏们大不相
同。循吏们大体相信法律只是治民的手段,而不至于以某些过于严苛的法律为基准,
把一些人往绝路上逼,即所谓"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这可以说是
一种典型的人治罢,但我觉得他们仍然远远好过那些喜欢严打的酷吏们。
开始说黄霸。
黄霸是淮阳阳夏人。年轻时跟一个善于看相的人同车出游,在路上见到一名女子。那
善相之人说:"嗟夫,这女人将来必然富贵,不然我就把那些相书嚓嚓撕了,从此告
别相坛。"黄霸闻言居然马上去跟那女子搭讪,旋即娶其为妻,并与之终身。这人真
是有点意思,不知该算是年少轻狂,抑或是对富贵的渴求?
貌似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黄霸的第一任官职是买来的。黄霸从小就学习律令
,喜欢当官。武帝末年,"以待诏入钱赏官","补待郎谒者"(谒者是管接待的),但
很快因为同事犯罪而被连坐免职。后来又到左冯翊手下做二百石卒史。当时的左冯翊
鄙视他是买官来的,就让他去管理钱粮(这个逻辑很奇怪,按照今人的看法,这种在
政府部门里直接接触现金流的职位应该是个肥缺。难道是当时的人不喜欢在钱粮上动
手脚?或者这个岗位上的人一不小心就容易犯事?)。黄霸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很好,
薄书正,以廉称。要不怎么说汉代是个神奇的时代呢,连买官的人都能以清廉著称。
不过也可能是他高瞻远瞩,不肯为这点小钱坏了前途。
随后黄霸被提拔去做河东均输长。均输长这个职位仍然是直接接触现金(或物资)流
的,理论上亦应油水丰厚,但黄霸保持了其廉名,从而又被提拔为河南太守丞。在太
守丞任上,黄霸既通律令,又温和执中,深得太守信任,亦很受百姓爱戴。此时正逢
左将军上官桀与霍光争权,勾结燕王谋乱(时为昭帝元凤元年),被霍光镇压,他们
的党羽亦受到严厉打击。一般的俗吏都依照武帝时的习惯严酷执法,唯有黄霸宽和以
待,也因此得了仁厚的名声。
昭帝短命,随后宣帝即位(中间还夹了一个当了没几天皇帝的昌邑王)。宣帝是汉武
帝的曾孙,即卫太子的孙儿。太子因巫蛊之祸死难,三位皇孙并死,只有襁褓中的皇
曾孙被人保护下来。十八岁之前宣帝都在民间生活,娶的老婆也是村姑,因此深知民
间对于武帝末年横行天下的酷吏们的畏惧与痛恨。因此他即位不久即召以素称仁厚的
黄霸任廷尉正。任上黄霸"数决疑狱","廷中称平",不久转任丞相府长史。可惜《汉
书》上语焉不详,无从知道他到办过什么案子,而流传下来的却是他的一次"不作为
"的记录。
黄霸的这一次"不作为"后果相当严重,差点让他丢了性命。年轻气盛的宣帝颁布了一
道诏书,歌颂了一翻武帝的威猛,道"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本来不过一纸诏书
而已,汉武帝也当得上雄才大略四个字,歌颂一下亦无妨。但长信少府夏侯胜却表示
反对: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
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
民,不宜为立庙乐。"
话说得不错,但皇帝正在兴头上,说这样的话就属于找不自在。于是大臣们坐到一起
讨论要找夏侯胜的麻烦,定下一个罪名叫"非议诏书,大不敬"。我们知道,"大不敬
"可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后世所言"十恶不赦"里的"十恶"就有"大不敬"这一条。在
廷议里一面倒的气氛下,黄霸却不附议,"阿从不举劾",于是便和夏侯胜一起"系狱
当死"了。幸亏宣帝不像武帝那样残忍果断,这两人就一直在牢里候着。关了三年,
又幸运地等到了一场关东的大地震。地震殃及关东四十九郡,伤亡严重,宣帝以为上
天不悦,便大赦天下,此二人亦被赦免。
夏侯胜出狱后任谏大夫,又令左冯翊举黄霸为贤良,并亲自向皇帝推荐之。于是宣帝
任命黄霸为扬州刺史。西汉之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虽然本身品秩较低(
通常为六百石),却能纠劾品级比自己高的官员(如郡守等),在皇帝对地方行政的
控制中有重要作用。三年之后,宣帝对黄霸的工作很满意,下诏表彰,并任命其为颍
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并且官赐车盖,"特高一丈"。汉代的一丈相当于231厘米,
两米三的车盖,走在路上肯定相当威风。
说到这里就想插几句题外话,关于这个二千石。汉代的官少,民官比例比现在要大上
数百倍,而且官制相当的简单明了,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官员的工资高,民间和朝堂
上(包括皇帝)都喜欢拿工资说事儿。大家都喜欢直接称太守为"二千石",皇帝下诏
的时候也常说"召中二千石以上廷议"。看到这些话我就在想,要是核心发个通知,"
各部委工资5000块以上的明天来开会",岂不是很有意思。
黄霸当上了颍川的二千石之后,正逢宣帝要体恤民苦,数下恩泽诏书。但是地方当中
武帝末年的老班底尚在,恩泽之下想必会牵扯到他们当年严打时犯的错误,至少面子
上也过不去,于是"吏不奉宣"。这个情形对于了解"拨乱反正"时期历史的人们来说应
该相当熟悉。黄霸到任即选择良吏,传达皇帝的诏令精神,"令民咸知圣意"。这样以
民为重的做法向来是相当得人心的,大家亦可类比以下后世的耀邦(此情此景张家界
,活在人心便永生)。
在对颍川的治理中,黄霸不但像一般的好地方官一样关心生产,鼓励耕桑,而且还建
立了一套简单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官府主持,在各邮亭乡官养鸡养猪,用来赡养鳏寡
贫穷。黄霸对官吏的约束亦很严格,派下乡调研的都是些清廉的官吏。有次一位官吏
下乡,不敢扰民,饿了就在路边吃自带的饭,不料所带的肉食却被乌鸦抢去。刚好有
个路过的平民看到了,进了城遇到黄霸,就把这事儿跟他说了。官吏调研回来,黄霸
一见面就跟他说:"不容易啊,在路边吃个饭还让乌鸦把肉抢了。"官吏大惊,大概是
以为黄霸开天眼了,汇报的时候就不敢有一点矫饰隐瞒了。这也算是小小的权术吧。
不过黄霸对他的辖区内的各种情况确实了解得相当深入,深入到这样的程度:有鳏寡
孤独者去世,无人为其送葬,黄霸竟能指示手下,某处有大树可以拿来做棺材,某亭
养的猪可以拿来做祭品。
话说到这分上,怕是连哪家的小孩不是好孩子他都会知道吧?心怀不轨的人看来,这
真是够吓人的,于是"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对别的郡是不是不公平?)。在他
的治理下,颍川和睦繁荣,堪称和谐社会的典型,"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于是
被提拔为京兆君,秩二千石。这次是货真价实的二千石,而非之前的"比二千石"。
但这京兆尹可不好当,肯定不如颍川太守那样行事有自由度。不久便犯了"发民治驰
道不先闻",及"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这两条错误。后一条是个什么错我一直没看
明白,是说军马个头不对吗?不知道了,反正他就是因此又被贬回了颍川,再做了八
年太守,工资却被扣到剩下八百石。八年之内,颍川愈治,黄霸也又一次升官,先回
朝做了太子太傅,再迁御史大夫,最后在五凤三年当上了丞相。
一般来说一个好官的事故也就到此为止了。一位名声好,能力高的官员当上丞相,朝
官服气,百姓欢喜,也没什么可说的了。但多年一直受表扬的人,多少会糊涂掉一些
的。《汉书》上对他做丞相的评价不高,说他材长于治民,适合做具体的治理工作,
做丞相这样的提纳挚领型工作就不太行了。他召集地方官员汇报情况,喜欢拣好的听
,专爱听取某郡"耕者让畔,道不拾遗"啥的,有脱离实际的倾向,等于客观上鼓励做
假。差不多就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原型了。
有次开会的时候,京兆尹张敞家的褐马鸡正巧飞到了丞相府,黄霸以为是神鸟,而正
在府中的各地官吏纷纷附和,于是黄霸便想上奏说"臣问上计长吏、守丞以兴化条,
皇天报下神雀",后来得知这是张敞养的鸟方作罢。张敞后来说,这褐马鸡产在代郡
,边地来的官吏应该有不少人见过,在场的官员却没人指出,说明丞相的虚荣已经在
起坏影响了。
虽然如此,《汉书》仍然给黄霸以很高的评价:"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看
了这些东西,我忍不住又开始YY,若是能到汉代去当一个二千石,行事有那么多自由
,又有那么多的创造空间,去建一个和谐社会,也是相当有趣。而关于黄霸,买官、
好官、仁厚执中、爱慕虚荣这么些词加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还会脸谱化吗?
呵呵,啰嗦了这么多,哪位要是看完了我还真要表示感谢了。
--
FROM 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