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
溯江而上攻取蜀地的战例要比从蜀地顺江而下的战例还多些,比如东汉灭公孙述、东晋灭
成汉等。实际上只要能控制重庆-宜昌地区的要点,就可以有效隔断上游和中下游,最突
出的战例当然就是南宋军对合州钓鱼山城的固守
江汉之地则不同,自中国南方开发以来此处即成为交通中心。北军占据此地则可顺流直抵
江东,中途没有险阻,也可南下湖南广东,破坏南方的钱粮来源,更重要的是,由于南方
地形崎岖,长江中游水路失控后南方政权东西控制区的交通将十分困难。对南军来说,江
汉是取蜀的跳板,也是北伐的必争之地,南北向的河流提供了运粮的便利。没有中路配合
,仅靠两淮方面水网地带的推进要取得中原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东西对峙,西军取得江汉
后同样便于席卷江南地区,或者南下华南。东军如果控制此地,则不但威胁蜀地,更极大
地增加了西军在关中、巴蜀、湖南这几个区域间的交通困难,典型的就是抗战时日本第11
军占据武汉给国军造成的严重困难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领军将军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近见到一些说法,认为占领巴蜀之后,控制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中下游无法阻挡。
: 但从地形上看,由于有三峡隘口,实际上游很难威胁中下游,历史上从上游攻取中下游
: 的例子也基本没有(西晋灭吴也是多路并进)。
: 真正关乎下游存亡的实际是中游,东吴失中游后立刻大势已去,南朝陈也因为江陵
: 被北周控制,处于被动,至于宋,更是因为襄阳失守而灭亡。
: 所以对南方政权来说,丢失巴蜀并无大碍,但一旦中游失守,就亡无日了。
--
修改:wisely2000 FROM 61.149.145.*
FROM 61.14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