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支
[原创]末座少年——李世民的家族背景和少年时代详析(3)
现如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连富三代才能成就贵族”,那么李唐
的李家传到李渊,抛开可疑的家谱背景,正好阔到第三代。那么李渊
和他的儿子们,至少算是符合基本标准的贵族。或者反过来说,他们
才“刚刚”富到第三代富过第三代,还真是贵族里的一群菜鸟啊——
应该说,关陇贵族集团,正是那个时代里的一群“新贵”。
在隋唐之交的时代前后,中国的社会基本上还是一个贵族社会。
当时的贵族虽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直接分封割据的一方诸侯,也
是豪强乡里名重天下的世族门阀。而天下世族,在此时又可一分为三,
如以隋杨李唐之关中本位的视角来看,即是:关陇旧家、关东(山东)
高门、江南华族。
三分的世族本源于南北朝末期三分的天下。南北朝号称“南北”
分割,总体局势本是黄河流域的北朝和长江流域的南朝的对立。然而,
在南北朝末年的最后近半个世纪里,一度出现一个对历史影响亦非常
深远的“三足鼎立”。当时本来已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北魏衰落并且分
裂,形成了“西魏- 北周”和“东魏- 北齐”的在黄河流域东西对峙
局面。其中,“关陇旧家”源自“西魏- 北周”,“关东高门”则主
要在北齐一系里延续发展,“江南华族”则在从长江流域陆续北归。
“江南华族”应该算是最古老和最纯正的汉人世族吧,他们是西
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南迁的汉族士人,秉承了汉魏以来的传
统,文化高妙文明博大。
江南,就地域上来说指长江流域,其中心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的
建康(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长江流域的地理情况并不太适合军事对峙,尽管有长江这一条大
江作为屏障,但守卫长江流域却不能光守大江。上游的巴蜀地区(四
川重庆)、中游的荆襄地区(湖北湖南等)、下游的江淮地区,都是
长江流域的政权必须争取的中间地带。并且北朝南下进取这些中间地
带,比南朝南上多要容易一些。中国几千年来,只有一次南并北的成
功例子,其他都是北并南,绝非偶然的因素。
同时,这时候长江流域的经济生产还不够发达,尽管前有东吴后
有南朝的几百年开发,但所谓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还要推迟到宋
代尤其南宋才会真正出现。所以在隋唐之交的时候,说什么“南方”
如何如何发达重要,都是没边儿的话。
江南华族的优势集中在了文化上面:旧汉族的文物在他们那里得
到传承,新引进的思想也在他们那里发展得最好。中国传统的儒家和
诸子也好,最早仅仅是一个“胡教”的佛教也好,都在南朝得以最优
秀的继承、发扬和改造、同化。又及诗歌、文艺、语言、文字等各项
社会科学的大宗小学,都在南朝有着划越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最为当
时“最正统”的汉人贵族集团,南朝世族士人并没有特别情绪化地排
斥过“舶来品”,佛教或曰印度文明对南朝文化氛围的影响深远弗界,
其中有功用过,但就连最正统的汉人也不复是旧汉族的翻版了,又何
况其他?
作为始终如一的文化贵族,江南华族在军事上相对另外两家来说
是比不上的。当然,在三百年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有不同的情况,
但是这里所谈的是总势暂不论细节,而且我们尽量把视线集中在靠近
隋唐的时间段里,免得生出太多枝节。
江南华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他们和南方本地人民之间,
有一个用了三百年也没有填平的巨大鸿沟。作于南北朝末的《颜氏家
训》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当时南方的贵族们,依旧说着当
年从中原带去的“洛阳音”,而大量源于南方本土的庶族和平民,日
常用语是南方的土话方言,以致于一个人一开口,你不用去注意修辞
文法的高下,直接听语音就知道这个人是贵族还是庶族。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最基础的一个工具,使用的语
言上的差异,往往预示着在思想和社会生活上的隔阂。因此南朝贵族
和南朝乡里的“血脉联系”,多多少少是要打一些折扣的。
实际上我们还发现,随着不久以后的南北统一进程的发展,江南
华族“北归”的现象很明显。才不过几十年时间,到李唐兴起进行统
一战争的时候,江南已经不剩多少有根基的大族了。“北归”后的江
南华族再一次离开乡土,很快就融合进北方另外两大贵族集团之中。
再往后李唐中衰以后,地方上强大的割据势力都没在江南出现,反推
回唐初,江南的力量只由更弱。
“关东(山东)高门”则几乎可以说是南北朝遗留下来的“综合
实力”最强的世族门阀。
“关东”又作“山东”,和今天说的“山东省”不是同一个概念。
当时的关东(山东)地区泛指潼关和崤山以东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和
黄河上游的“关中”地区相对应,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
山东这一大片地方。其核心地区,在当时就是河北的邺城和河南的洛
阳。
从军事上看关东的地理情况不算差,也不算很好。
从好的方面来讲,把关东之地全部联在一起,它们是可以构成一
个自成屏障的地区。其中多山的山西和山东在军事上是关键——因为
河南作为中原之地交通方便,河北更基本上就是一个地势平坦开阔的
大平原,都是难守易攻之地——拥有太行、太屋、吕梁、中条等几大
山脉的山西在河北之西河南之北一挡,就挡住了大半关中过来的攻势,
而山东中部和南部也有意大片浅丘山岭,有效地起到俯瞰和阻遏江南
淮河势力的作用。同时河南呢,倒也不是完全的通途,其西、南方向
也有或浅或厚的山脉,从而亦可比较有效地吸挡关中南遏荆襄。
从差的方面来讲,要守住所有这些屏障,拉出来的范围实在太宽
了些,战线也未免太长了些,相应地一不小心被人突破的几率就增大
了不少。而且地域广大之后,容易发生内部得分裂割据,从而使得关
东屏障的整体效应无法发挥。从历史经验来看,战国时代关东六国各
不统属,整个地区处于分裂的状态,所以无法有效地发挥整个地区的
综合地理优势被强秦各个击破。至于南北朝末年,居于黄河中下游的
北齐分明占据了整个关东,到头来仍旧成为战争上的失败者,则又有
这复杂的原因,其地理上的战略优势略逊于关陇地区,也可以算作原
因之一。
但是,关东地区在经济上则比另外两个地区高出不少。前面说此
时代尚未出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可所谓“地气东移”,却是南北朝末
到唐朝的一个重大经济政治事件。黄河中下游有着广阔的华北大平原,
当时北方的自然条件也比今天优越,加上长期的开发同时又没有开发
过度的人力,本是隋唐时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经济的发达、地域的广阔和人口的累积,自然会带来政治和文化
上的发展。东汉几百年得政治文化中心就在关东,曹魏和西晋也是如
此,三百年南北朝北朝的统一时期是北魏,其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在关
东。所以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积累不可说不厚实。
尽管在“五胡乱华”时有许多汉人的大族避乱南迁,加上之后本
地区战乱频繁,使得关东积累的“底气”受到很大打击,但是毕竟还
是有不少人留了下来,并且只要稍一太平就会自动恢复发展。因此文
化上关东高门也许比江南华族逊色一些,可也基本继承了汉魏的传统,
是当时学术的北派大宗。
另外,正因为战乱频繁,留在北方的大族建坞据堡、招纳流亡,
为着自保的缘故壮大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所以关东高门一方面继续文
化贵族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引进了军事贵族的色彩。同时,游牧民族
入主中原后,他们的传统是氏族制,也倾向于贵族化的发展。在游牧
民族政权汉化的时候,他们的军事贵族性质浓厚的部落氏族酋长和汉
族的世族大家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非常强势的贵族集团。
老实说,若是关东高门就这么直接统一了天下,好像也该是理所
应当的事。可是事实却非如此,也许是因为战争本身严酷可怕,本来
已经统一北方的关东高门遭遇到一个纯粹军人集团的叛乱打击,在这
一过程中军事色彩最浓的关陇集团横空出世,生生用战争的利剑成为
三百年乱世的最后胜利者。
所以,“关陇旧家”,在三大集团里,奏出的是军事的最强音。
关陇,从地域上来说指今天陕西、甘肃、宁夏三省构成的“关中
陇上”地区。
从军事上讲,这一地区是最适合作战的。关中素有“四塞”之称,
中部一块渭河平原在四面山岭、大河的包围之下,北有高原南有秦岭,
西挡陇山东阻黄河。这样的地形适宜于战争,因为四塞就易守难攻,
在长期对峙里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翻过陇山到了陇上,就进入胡汉
分割的边界线,多民族杂居地区民风剽悍勇猛,亦给关陇集团带来一
批批悍将猛士。
在经济、人口、文化上来说,关陇地区倒没什么优势。可是当时
中国的总人口还不算太多,土地的过度开发现象也不是太严重,所以
咬咬牙,关中中部的渭河平原大致还是能够提供统一“天下”的物资
需求和人员需求。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关中入巴蜀相对容易,加
上巴蜀地区一般来说抵抗意识不浓,占据关陇的政权一旦拿到巴蜀,
就可以得到天府之国的物资支援。当然加起来也未必有经济优势,可
能够够用就好。只要经济能够支撑,再好一点儿也未必能够提高军事
力量。甚至经济和文化的发达,是有可能削弱军事力量的发展的。
关陇“旧家”之“旧”是站在关中本位的角度来说的,其实呢关
陇集团比起另外两家来一点儿也不“旧”,实在是“新”得过分。这
一个集团,完全是在“西魏- 北周”的圈子里产生发育成长起来的。
北魏末年大乱的直接作俑者,是一个纯粹的军人集团。当时已经
基本汉化的北魏早已失去对草原的控制,所以北方草原上新起的游牧
民族柔然成为北魏的巨大威胁。为了防备北方的边境,北魏设置了
“六镇”。在长期的边境战争里“六镇”形成一个松散的武力集团,
因为种种不满和北魏中央逐渐腐败衰落等等的缘故,拥有强大武力的
“六镇”闹起了“六镇之乱”。
这一场军事叛乱葬送掉北魏一朝,可以称之为六镇军阀的一批人
分别以高欢和宇文泰为首,把北魏一分为东魏和西魏两半,后来两人
的子孙各自搞了一次“禅让”表演,便演化位北齐和北周。
按说这两拨人初起的性质十分相似,都是比较纯粹的军阀。可是
他们后来的发展却很不一样。
占据关东地区的北齐,境内的政治基础力量是北魏传承下来的关
东高门,所以北齐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有许多优于北周之处。
有趣的是高欢一脉虽然仍然秉承可以说野蛮的武人色彩,却没有建立
起一个稳定的军事集团。如果相信正史的记载,北齐皇室是相当野蛮,
其武风之浓烈似乎还在北周皇室之上。可另一方面这种色彩与北齐的
关东高门是格格不入的,毕竟山东高门依旧以文化贵族为底蕴。所以
北齐皇室的“野蛮”让人觉得野蛮得没有章法,更多是皇室的家族行
为。
或者更简洁一点地说,北齐空有一个军事背景浓厚的起点,却没
能象北周那样制度化地建设出一个军事贵族集团来。
占据关陇地区的北周,境内却没有太多有力的政治力量。那个时
代,关中不做中国的政治中心已经很久了,不免有被边缘化的情况。
所以关陇本地在当时几乎没有多少强有力的名门望族。比如就说陇西
李氏,他们本来吧应该是在关陇的,可实际上呢“正牌”陇西李氏早
已在北魏时期迁居关东,早已不在本地了。虽然也不是说关陇就一点
儿当地豪族没有,但这些豪族基本上地位不高,文化影响力也不大,
而且他们的军事色彩多也十分浓厚。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政治“真空”的状态,给了北周一个很好的发
展空间。宇文泰带来的这一票军阀,依托北周的军事体系府兵制,形
成了一个制度化的军事贵族集团。
府兵制的源流我们这里不去追究,单来看看西魏- 北周的府兵体
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西魏- 北周的府兵体系,将其拥有的军队分为“队、旅、团、军”
这样的层级。其中“队、旅、团”等基层中层组织不论,到了“军”
这一级,实际上又分为三个层次:
所有军队被划分为“二十四军”,由给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管辖。
然后每两个开府将军上设置一个大将军,于是二十四军合并为更大的
“十二军”,由十二个大将军管辖;每两个大将军上设置一个柱国大
将军,于是十二军合并为最大的“六军”,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管辖。
另外,当时还没有篡位的宇文泰自己统领一切军队,也顶着一个柱国
大将军的头衔,他又为了表示一下对魏室的忠诚,让一个西魏宗室亲
王也顶着一个柱国大将军的头衔,这样一来,柱国大将军就有八个。
此即为关陇集团自傲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的源头,尽管
后来“柱国、大将军”这样的名目成了赏人的虚衔不再那么宝贵了。
但要说到“八柱国家”,则专指最初担任“柱国大将军”的那八个人
的后裔,“十二大将军”亦是同理。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确实也是南北朝末到唐初关陇集团的
核心重镇。北周宇文家族是八柱国之一就不说了,杨隋起家的是十二
大将军之一的杨忠,李唐起家的是八柱国之一的李虎。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武力强大自有当时的历史给他们作证,从北
周到杨隋到李唐,这些证据真是不要太多。
然而在文化经济制度方面,关陇集团的弱势其实是很明显的,这
使得他们在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的同时,迫切需要从关东、江南吸收
大量的人才来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并且,南北朝的分裂使得隋唐时
代的贵族集团三分,统一以后自然面临着大家重新合流的需求。
江南华族和关陇集团的互补性要相对好得多,他们之间的矛盾也
不是很大,尤其随着江南华族的“北归”和脱离江南乡土,其对统治
者造成的威胁小得多。倒是关东高门,他们的综合实力其实最强,和
本地乡土的结合程度又高,武力亦颇为不俗,因此将在不远的未来,
关东的世族即有给新王朝提供助力的一面,同时也是一个让隋唐两代
统治者头痛同时又绕不开的问题。
还是再回头来看故事里的人物。
韦挺是长安杜陵韦氏子孙,杜淹和杜如晦是长安杜陵杜氏后裔,
亦是关陇旧家里的显贵之家。不过,这两家和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系
统又有所不同。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基本上来说,要么是一些出身微末
来历可疑的“暴发户”,要么是因战乱和政治斗争离开乡土随宇文泰
迁徙而来的一些关东世族。韦、杜两家则本在关中地区立足多年,所
以论根底比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还扎实些。
王珪、温彦博、房玄龄、薛收、魏徵则都是关东人。王、房、薛、
温俱是当时的关东大族,只有魏徵的出身不高算不上世族。
王珪是太原王氏,温彦博则属于的太原温氏。王家不用说了,关
东高门的顶级家族,素有“四家”和“五家”两说,若按“五家”说
便包括了太原王。太原温家的学术名重当时,家学的渊源也一直延续
到唐末,五代时著名的“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就是这一家的后裔。至
于临淄房氏与河东薛氏家族稍逊一些,但玄龄的父亲房彦谦、薛收的
父亲薛道衡,都是北周到隋代的大名士。
最后剩一个陈叔达,是江南陈朝的宗室子弟。其实陈氏不应算在
江南华族之列,因为这个家族并不“高华”,陈朝的高祖陈霸先作为
一个军人,在江南文化贵族的圈子里本没有什么地位。不过南朝在南
北朝后期因为战乱频繁,军人军阀也屡有兴起,只是无法形成一个制
度化的军事贵族集团,且在较短时间里就转向比较纯粹的文化贵族,
这也是江南华族的氛围里难以更改的趋势。
说到底,王家夫人的话倒也没错。在这个战乱的时代里,以上诸
人固然家世背景深厚、学术文化高明,可要他们在乱世将终未终的隋
末唐初立功显志、名垂青史,还真的要靠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
兄弟所代表的关陇八柱国家的强大武力啊。
--
FROM 21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