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水支
[原创] 两“秦”相遇:唐初薛秦战役详析(1)
-------------------------------------------------------------
嘿嘿,河东战后面部分已经在老史的帖子里拉过一遍,现在前面
的差不多补完,后来再修一修贴上去也差不多了——
诶,为了庆祝唐风的又一次复活(为虾米俺要用“又”捏?),
俺来开个新贴^-^
PS:特别特别感谢小凝MM(大心),这几天帮我拉薛秦战役的大
线、地图、人物——俺的头呀,真是被这几本史书搅得发昏ing~
PPS :以后这一章放进《说唐》,俺章名都想好乐~~就要叫“英
主秦王”,哦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呵呵呵呵~~~~~
------------------------------------------------------------
正文:
关陇是秦的故地,李渊攻下长安后将次子封为秦国公,中间有那
么一小段时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忽然改封了个赵国公——再
以后,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秦王”了。
同时崛起于陇西地区的薛举,亦自号“西秦”,因为他所占领的
是秦故地的西部。
李家则抢了关中,占到了秦故地的东部。
如果李世民想要做一个完完整整的“秦王”,看来他真是得加把
油咬死薛家父子先——呵呵,当然,不管他是什么王,薛秦都是关乎
他们李家能不能站稳脚跟的一个关键敌人。
薛举是和李家前后脚杀向关中的。
大业十三年四月,薛举还是金城的一个小小的校尉,正象李渊,
在当时还据说是隋的太原留守一样。同样的,面对满地“盗贼”、隋
失其鹿的局面,薛举也和李渊一样动着“老狼”的心思。金城令郝瑗
招募人手请他帮忙讨贼,却被他劫持造起反来,自号西秦霸王,竟似
乎是慕了那位西楚霸王的名——可惜楚霸王的威势,薛举一生也没有
享受过多少。值得一说的是他对郝瑗倒还不错,以其为自己的主要参
谋,之后也多肯听从郝瑗的有益建议。因此,比起马邑刘武周的上司
王恭仁,郝瑗还真是幸运得很。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褚亮,原本是江南士族,
颇有文名。大业末年倒霉地受了杨玄感之乱的牵连,一锤子被敲去了
陇西,据说当时与他同行的一位好友郁闷中病卒,他写了一篇追思文
章,还留传京师,都说作得真好。薛举起事,立刻拉他做自己的黄门
侍郎。
再结合郝瑗的例子,我们其实可以说,在边地起事的若干势力中,
薛举是其中最文明最重视政治文化问题的一个了。可惜本地这类人才
实在太少,薛举的出身,又限制了他和“文化人集中群”的士族们的
交往。就算他现在想拉拢这些人,也未必成功。郝瑗固然后来对他十
分忠诚,褚亮就是个始终三心二意的。是的,其实褚亮后来也算是个
名人,他的儿子褚遂良(当时也已成人自有名气了)就更加出名一些。
当然,我们现在只要稍微超后一点,知道他们父子俩在未来做了秦王
府“十八学士”之二就好——看来“秦”,倒合了褚家的缘法。
另外,陇上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甘肃东南部一带,已经到了汉族
和游牧民族杂居的边地,人口并不多,土地也不怎么富庶,贞观年间
对这个陇右道的统计,人口也不过19万多一些,薛举所占据的部分,
背后即甘肃的西北部还有个凉州李轨。所以,他的实力在隋末群雄中
倒也不算强盛。
不过,史书中记载说薛举起兵后接收当地各路盗贼,拉起了一支
十三万人的队伍。数字是否有浮夸姑且不说,战乱时常有四方流民,
他们聚集而成的“群盗”往往看着人数众多。但多为乌合之众,更杂
有许多老弱妇孺家人等等,真要说可用的有生力量,却是要打大大的
折扣的。若说招揽“群盗”,李世民在关中一部晃悠了一个多月也能
拉起十九万杂牌军,可后来他四方征讨,人数却还少于此数。
五月,李渊也打着“掩耳盗铃”的“拥隋”旗号在太原自立。
七月,薛举称帝,派其长子仁杲东向进攻甘肃南部接近陕西的天
水。又派几路人马分别往西北、东南进攻,试图打败自己后院位置的
凉州李轨,又试图绕道拿下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
七月,李渊从太原出发,西向关中。
九月,一路几乎顺风顺水只有遇到过一次抵抗的李渊顺利在关中
豪强的帮助下渡过黄河进入平原腹心地带。
十月二十七日,李渊开始进攻长安城。
十一月九日,长安被破。
这期间,薛举却处处受到抵抗,李轨不甩他,汉中的隋朝官吏抵
抗他,只有长子仁杲估计带的是他最精锐的部队,所以打下了天水,
薛举立刻徙居此地以为都城。并又占据了甘肃平凉等地,这样,他不
仅是隔着陇山与平原遥遥相望,而且陇西高而关中低,竟是隐约有了
俯瞰关中平原的强势。
十二月初,离李渊进入长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薛举以长子仁杲
为前锋,试图越过陇山,直接冲下平原来抢着秦之旧地的东半。
但就在陇山山口处的汧源县,正盘踞着一股“盗贼”,首领的名
字叫做唐弼,也号称有十万众,其实当然乌合甚多。这群盗贼倒经不
起薛秦更正规的军队的攻击,而且薛仁杲还小小耍了个花招,一开始
说要招降唐弼,大约唐弼虽然说了“要降”却还有投机搞怪吧,薛仁
杲便趁其不备攻打过来。,一举夺占汧源,合并了唐弼的力量。一时
声势大涨,号称三十万大军。
再前进一步,薛家围困了当时还被旧隋官吏守备的扶风郡治。这
时,薛家几乎已经踏出陇山,走进关中,平原就在眼前,长安也是那
么地接近——
十二月十七,长安派出的援军,在刚刚得到“秦公”封号的李世
民的率领下猛烈袭来。史书对这一战没有特别的详细记载,但结果很
简单:西秦霸王对当时的秦国公,“三十万”薛秦“大军”不堪一击,
被打得大败而逃。一口气爬回陇山西面,极度恐惧中薛举甚至问出
“自古天子有降事乎”这一准备投降的短气话来。三心二意的褚亮老
先生赶紧抓住时机猛劝他干脆投唐算了。还是郝瑗实诚,拿刘邦刘备
老刘家那些“屡败屡战”的故事来反驳,尽管其实薛举不大具有“屡
败屡战”的实力,倒也定下心来。
也曾经奇怪过,陇上本是民风剽悍的边地,从后面的接触来看薛
秦的军队也不是弱势,何以如此气盛之时竟被李世民一个突击打得鬼
哭狼嚎?
但仔细再思,也不奇怪,其中关键只怕正在薛秦那“三十万”的
“大军”之中。
世人若单看数字,自然是两军接战人越多就越有优势。可是纵观
战史,人多的优势必须在军士的纪律和将领的条理中才能获得,如果
是乌合之众,人越多越坏事的可以说史书中比比皆是。加之地理限制,
一个战斗场地里人数超过一定数目以后,再多也没有意义甚至反而是
麻烦。
薛家虽然也出身行伍,以前职位不高,只怕还未带过大军,忽然
得到一大群盗贼相从,飘飘然以为人多便是势众,也在情理之中。
“韩信降兵多多益善”这样的话固然让人羡慕,可是韩信当年以
绝对兵力优势之“十面埋伏”打败西楚霸王的经典战役,正在于他能
条理那么多不同的部队。薛举却还远没有韩信这么精练的能力,就算
他本也颇有一部分精兵,可裹胁了那么多不同情况不同来源不同训练
程度的杂牌,拥挤在陇山下坚城边,一旦被真的精锐之师冲击,里面
的弱兵慌乱,精兵被阻,真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除了打马
乱跑,还能怎么办呢?
又史书记载,这一战中李世民所杀伤的敌人不过数千,也没有什
么俘虏,正说明此战本身来说就是趁其凌乱以不多的精兵突然袭击所
进行的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当时李家初入长安,他们从太原带下
来的精兵也不过三万。李世民在攻长安前掠地关中收集的那所谓十九
万“大军”,也同样是一群杂牌,打长安时趁敌无可战之野战精兵吓
吓人压压阵也罢了,他却是不会带来冲杀薛举的。因为时间太紧急,
不可能对这些杂牌进行有效的收编整顿,这样李家当时真正可用的野
战劲旅,还要刨开守备长安、进逼潼关和河东城的一部分,李世民能
带万余人或二万人出战已不容易。如果当时李世民贪心想把薛家父子
一战吃得骨头都不剩,那么他这不多的兵力是不够用的。再说是杂牌,
好歹也有那么多人,真把他们逼得太狠,反而会让他们因绝望而做困
兽斗,当己方兵力单薄时,这是历来特别忌讳的。
其实小李用兵,个人的意见其成熟老练远比如今不少史家所认为
得更早。此次接触战虽然短暂,还不算大仗,记录也少,但从这些不
多的记录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小李用兵之“小心谨慎”和“猛烈坚
决”这两个貌似矛盾的方面所组成的综合特征。
战斗结束后,薛举的主力溃散,自然会陆续越陇山返回,因此薛
举爬回陇山西面,收拾自家精锐,实力并未受大的损失,还有再战余
地。至于那些被他裹胁的杂牌群盗,多是本地人,一败则四下散去,
之后如果本地区转向安定,也就自然消亡了。
--
修改:Greenland FROM 210.21.227.*
FROM 210.2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