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攻略——唐初李唐入关战役详析 (12)
作者:水支
大业十一年到大业十三年,杨隋的治世在一场华丽无比的盛大喧
闹以后走向崩溃。大业十一年末的雁门之围成为压垮皇帝杨广心智的
最后一根稻草,大业十二年杨广抛弃长安、洛阳这两大都城,抛弃这
个时代里占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一意孤行,
前往东南江淮地区的江都。隋的江山注定不保,唐的天下则渐露曙光。
李渊其地亲位高,本人又加紧奉承,终于在隋末获得统帅军队的
权力。古人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今人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天下大乱时掌握军队的人有机会,那也是本当如此。同时,这个时代
里地方权力依旧由旧隋官吏和高门大族把持(他们彼此也颇有重合的
部分),李唐能成功统一天下在于他们争取到这些人的支持,其他各
个割据势力的一时成功也多与此密不可分。
中国的战略棋局可分为九块,隋末最关键的三年里,李渊在山西
一地进行“剿匪”和防备突厥的战事。在这个过程中,李家渐渐建立
起自己的第一份力量。大业十三年五月甲子,李渊除掉忠于隋室的两
个副官,正式开始起事。之后李家迅速稳定了太原地区,开始向帝都
长安所在的关中进发。拿下西北关陇一角,在当时来说,就可以在战
略地理占据很大优势。
李家西进长安的战事基本上可算顺利。他们打出尊隋的旗号,唐
国公李氏又是北周以降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因此在政治上很有优势。
除了霍邑一战比较严酷以外,政治手段起了很大作用。旧隋官僚和地
方豪强是这个时代力量最强的两股势力,李渊充分利用了他们,就能
给李唐的统一事业带来很大方便。同时,关中相对空虚,重兵多被调
往变乱已久的关东各地,又缺乏一个优秀的统帅主持,防御并不严密。
李家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拿下长安,得到关中。
第一步棋的胜利当然值得庆祝,但此时要欢呼还太早。入主长安
后李家所拥有的地盘包括山西的太原、河东和陕西的关中。这三个地
区在当时的战略地理里,都是顶尖的位置,为李唐迅速取得统一战争
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战略地理再好,也只是有一定优势而已,
不意味着从此高枕无忧,更不意味着李唐的统一战争真能一帆风顺,
在短期内胜出。
当时的天下,群雄并起,称王称霸者满地。那些个正在逐渐拼出
的老大们,虽然未必能战胜李唐统一天下,但李唐稍有失误后与其形
成长期对峙的局面,他们都是可能有这个实力的。
中原之地,有李密之瓦岗军和旧隋鏖战不休,作为隋末第一反王
的李密在这个四战之地的势力一时似乎最强,所攻略之初也是天下之
中、旧隋重地。他又公然树起反隋旗号,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不
过也正因为如此,最后李密所起的作用不是成为天下新主,而是以出
头鸟的高高姿态为四方霸主的兴起提供了机会,成功地吸引隋室一批
又一批大军,成为隋室“重点关照”的对象,倒也确实为“反隋”事
业做出了第一的贡献。至于中原之地的归属则和李密无关,落在了此
时刚刚被派到洛阳就打了一场败仗的旧隋官员王世充头上。
至于天下棋盘的其他六个部分,河北窦建德、山东徐圆朗、江淮
杜伏威、荆襄萧跣,都在未来可能成为势力可观的一方霸主。只有巴
蜀和汉中相对稳定,“默默无闻”。最接近这两个部分的战略地区是
关陇,也真是李唐的幸事。
在这九部分之外,还有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国际势力”就是塞
外北漠上的东突厥。是的,这个时代里,刚刚兴起不太久的突厥还是
一个比较单纯的游牧民族行国,内部仅仅是比较松散那的军事政治联
合体。因此经过隋代的分化瓦解,已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可汉地的
混乱给了东突厥一个莫大的崛起机会,东突厥也不是没有试图把握这
个机会。
单纯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并不太大,对汉地来说威胁最大的是半游
牧半汉化的“游牧民族”。在文明本身的扩散力量作用下,其实突厥
人不是不知道他们需要一定程度的汉化,但这还是需要机会。隋末大
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逃亡到塞外的汉人不少,北部黄河流域起事的
汉族割据政权也被迫纷纷向其示好。突厥此时正在始毕可汗统治下,
他趁机在整个汉地的北面边境上扶植起好几个出身汉族的“打手”势
力,这些“打手”们纷纷向突厥称臣领取突厥可汗的封号,突厥进一
步演化和壮大的这第一步棋,其实也下得相当高明。
也因为突厥的因素,李唐此时虽然拥有山西大部和陕西关中,可
立脚还不够稳定。突厥扶植起来的打手势力中,位于马邑的刘武周将
严重动摇李唐在山西的统治。而第一个对李唐的“后院”造成极大威
胁的陇西薛举,也多少和突厥有关系。
至于李唐和突厥之间,“称臣”两个字还说不上,李渊并没有接
受突厥的封号,也不需要突厥给他派什么“援军”。李唐和突厥妥协
周旋,其目的只是避免突厥的干扰。
在这三年中,李世民的虚岁是十八到二十,实岁是十六到十八,
在古人那就叫做年方弱冠。按今天的看法,这个年龄段是青春期后半
段,心智、自我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古人虽然比今人更早接触社
会,可在这个年龄里能够做出功业的也不多。
青春期叛逆性相对较重,刚刚开始脱离纯家庭的环境,在纷纭复
杂的社会中,少年人的经验和知识不够,心智亦不成熟,偏偏精力旺
盛急于想确定自己的位置证明自己的存在,本是个容易和环境起冲突
容易闯祸出事碰壁的时期,喜欢和同龄人瞎胡闹,与长辈多容易相处
比较困难。李世民在这个时候开始参加家族的“造反大业”,这一叛
逆性的活动倒正好吸收了他的那股子叛逆精神。
李家造反事大,若要成功瞎胡闹可绝对不行。很长一段时间,李
渊不方便自己出头,长子建成又被交托照顾家眷的任务不在李渊身边。
因此,尚未完全成年的李世民成了父亲身边的得力住手,李渊能够体
现出极度的小心谨慎,其中其实也很有李世民积极出头做事的一份功
劳。
一般的情况下,能够有所作为的人,年龄多在三十、四十的壮年
以上,所以从一开始,李世民的身边多为长者,和同龄人瞎胡闹的机
会反而少了。以往幸福宽松的家庭生活,给了他外向乐观的个性,自
信心的基础也很好,同时也没有被骄纵无度,所以虽然有时不免冲动
自负、使气任性,总的来说,却能和身边经验知识丰富的长者和谐相
处。得到他们的帮助,吸收他们的教导,让自己顺利地成长起来。并
且,他也因此和身边辅佐李家、辅佐自己的臣子幕僚很有一种一般成
年君主与大臣不大容易出现的私人感情。
李世民的外向、乐观、自尊心和自信心强没有走向刚愎自用、乖
僻暴躁,他能够很好地同时非常积极地辅助父亲。年轻人飞扬骄傲、
积极进取和年长者的谨慎细致、精明理性在这个弱冠年轻人的身上开
始融合,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个性,在这个微妙时期里交织进李世民的
自我人格之中。
这个时代也是一个人心还不稳定的时代,成功的割据势力都重视
亲戚宗室的力量,因为外人不够可靠,所以,李渊也不得不把很大的
权力交给自己三个年长的儿子。太原起兵以后李渊没有亲自领过兵,
直接领兵的兵权都在他的三个儿子手里。武德末年三兄弟的权力之大,
李渊这个父亲很有点儿控制不住的架势,亦与此有关。
李元吉年龄到底偏小,童年不太幸福个性也有所偏差,所以未来
差了两个兄长很多。李建成则既有嫡长子的先天优势,其成熟稳重的
个性能给父亲帮上很大的忙。可是在后天的环境里,李建成的机遇比
李世民差了一些。
当然,首先李建成这时候年近三十,更成熟的同时是可塑型更低。
身为长子、身为比弟弟们大得多的长子,李建成原本的家庭责任就重,
养成的个性也偏向谨慎保守得多。而且太原起兵前他不在父亲身边,
要照顾家人、没有父亲的权力庇护,很难放开了去做事。李家的第一
批基础力量,也和他关系比较疏远。再加上个性因素,尽管在西进长
安的战役中,李建成每每也和李世民一样有正确的观点和超过父亲的
进取心,可看来他缺乏一些做主的能力,这个时候的他,有些过于象
一个优秀的参谋。
之后李氏兄弟的位置又调了一个个儿,在李渊可以自己作主的时
候,李建成开始留在父亲身边,继续他参谋辅佐的环境。李世民却逐
渐开始独档一面,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做主,也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得不
如此的需要,在父亲控制之外招揽人才、培养势力。否则,这独挡一
面挡不起来,自己做主也做不好主,李渊交给他的任务便无法完成。
这个相当于今天高中到大一的大孩子,为李唐的兴起,做出了远
超过其年龄所限的很大贡献。太原起兵的主谋是李渊,李建成和李世
民兄弟居功其次。然则考虑到李世民的年龄,他的收获远远多于他的
父兄。即使在作于武德初年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似乎比其他史书
更多地提到了李建成的功绩,可李世民作为次子,尽管先天优势本该
远逊于年长他许多的长兄,依旧达到几乎事事和兄长相提并论的地步。
在这么早的时候,他的功业和权势已太过可观。
当然,未来到底会如何演变,在这个时候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完,呼呼,可以写玄武门了……)
--
FROM 222.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