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周勃确实说不上是忠厚,之所以给后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恐怕是因为刘邦那句疑点重重的遗言,很大可能是后人补上去的,刘邦哪能预料到后来会发生动乱?吕后听到这样的话其能简单放过周勃?
而且周勃的忠心敦厚从记载的具体事情看,始终感觉不到。面对吕后封王,他跟陈平都是很滑头,墙头草,而出来那段对话,自称能安刘,也像是马后炮,安刘这句话传到吕后耳朵里,他们两个要灭门的。诛灭诸吕的时候,靠着陈平计谋夺了北军却畏畏缩缩“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对于救驾这样的事情还能考虑是否打得过的?居然还不敢宣战。仅派刘章领一千人去救驾,感觉有点像是让刘章去做炮灰,他自己拿着几万人却不知道干吗。幸好吕产不知道北军已经被夺,带来的人不多,以及刘章勇猛的话,估计就挂了。迎文帝以后,就想跟文帝私谈条件,幸得文帝一句“君无私语”回敬,而周勃日后却趾高气昂,不可一世,感觉小人得志。袁盎看不下去提了这点一下,他却说“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确实不像是厚道人该说的。
至于惠帝子嗣的问题,我觉得那几个都应该是惠帝的儿子,如果吕后要造假,不至于弄出五六个吧,而且史书记载是无壮子,他们几个大臣在诛灭诸吕后才说少帝不是刘氏,这个有点不合逻辑,否则拿这个为借口诛杀吕,更好不过了。文帝目睹了这一幕逼宫而选择了沉默,不得不说是他的一个污点,他不可能不知道真相,但是他当时肯定明白自己无力阻止,自己卷进去的话不会有什么结果,当然皇位对他应该也是诱惑。
文帝的继位应该是功臣派和齐王一系妥协的结果,刘章兄弟的勇敢果断,使得他们感到一丝不安,再加上他们还有个“虎而冠者”的舅舅,以及齐国雄厚的实力,不是他们能控制的。而“许地”给齐王兄弟,这个应该是双方妥协而谈的条件了,这些不是臣子能拍板的。还好文帝政治上技高一筹,挑毛病压住了齐王一系,只是恢复了吕后占的原来齐国部分。而对功臣一派,文帝找周勃开刀,手段相当高明,软刀子就把周勃逼得自动辞职,在家还穿盔甲。汉宣帝后来也遇到这个情况,不过他还是选择了等待,毕竟霍光不是周勃,对汉朝是忠心的,也比较恭谦,而且政治比周勃强多了,再加上宣帝可以说什么后台都没有,这样做是很明智的。文帝的皇位巩固虽然说是像掉馅饼似的到来,但是自己拿住这个馅饼不像人们想象那样轻松,而文帝能不动声色地压制功臣和齐王两方面的力量,而且没有杀戮,就能实现这一步的转化,确实是有杰出的政治才能,有点高祖的遗风。
【 在 kqxqx (节度使·慕容恪>慕容垂·打仗当如拓拔珪)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感觉其实也就是个皇帝要从大臣手里把权力抢回来的问题。
: 汉文帝和后来的汉宣帝有点类似,都是登基的时候基本上自己的权力很小,甚至有点能登基都是天上一个馅饼砸到了身上的感觉。但是两个人都是比较有能力的,所以登位以后肯定要慢慢地把权力夺回来。
: 但是汉宣帝的情形和汉文帝差别比较大,首先当时的首辅霍光的地位是由汉武帝定的,具有合法性,而且经过昭帝的时候桑弘羊叛乱事件之后,霍光在大臣中可以说是压倒性的优势,而汉宣帝来自民间,基本上除了武帝嫡长重孙的身份外什么实力都没有,所以他只有忍,等霍光挂了之
: ...................
--
FROM 202.108.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