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不同意见,个人认为不考虑其后几百年的建设,明初建都北京是有一定问题的
【 在 alarm (我就是喝狼奶长大的 怎么着?!)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所处的位置无论是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角度看,都是适
: 合于发展大都市的。以降雨量来说,因为北靠燕山余脉、东临渤海
: 湾,成雨条件良好,北京的年降水量和巴黎相当,历史上就是湿地
: 众多的地方,这个条件在华北大平原首屈一指。从历史渊源来说,
: 北京自辽以后就是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元代更是帝国的首都。从
单纯考虑水源问题,北京属于半干旱地区,虽然元代气候可能湿润一些,但仍缺水
燕山的地形并不会形成山地显著的山地锋面雨,不能光和巴黎比下雨,人家有条河
北京作为超大型人口聚居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天然的大型河流作为水源
历史方面没什么好说,幽燕从来都是重镇,但除了元(金好多个都城)都不算中心
说到华北政治经济枢纽(也包括军事),早期一直都在河南境内,近代才开始北移
固然有明建都北京的作用,但至少在它建立之前不是,所以说朱棣有功劳,有眼光
成功地把“中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守线前推了,但非把个军事要塞当首都吗?
尽管这样作也不能说就不可以,但在不保证后代都像他一样能打的前提下有点过分
或者也可以说他是想用这个办法让后代子孙记得居安思危(也太行为艺术了)……
: 兵要地志来讲,它是中国北方的咽喉,在历史上是确保华北、中原
: 不受游牧民族侵扰的关键支撑点。华北大平原是中国最早开展垦殖
: 的地方之一,历史上素来就是中国的粮仓;哪怕是宋、明以后,江
: 南、两湖的开发已见成效、粮食产量猛增,而东北尚未大规模开发
: 以前,它的粮食产量依然能和后两者比肩、形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
: 三足鼎立的局面。
北京并不是控制华北平原的最佳位置,甚至石家庄都要好些,当然这要看用什么兵
对于不善野战的部队,掌控平原相当困难,因此要占领山口和分水岭,用关隘防御
遗憾的是北京恰恰不能算一个好的关隘,没有广阔的前出视野(张家口都要好些)
却很容易被迂回,同时其后方接济线又经常难以确保,历史上北京都是被孤立而破
此外,作为一个要塞城市要有一定的屯守能力,人口不宜过多,面积也要适中才好
看不出北京在明代有这样的条件,宋的时候或者更早大概还算那么回事
中国北方真正的咽喉,辽锦一带算一处,京北承德张家口附近算一处,甚至天津卫
看看平津战役怎么打的,还有日本当初怎么渗透华北,大概就可以了解
: 漕运的问题,说明的不是北京不能扮演它的角色,恰恰相反、从另
: 一个角度证明北京适宜于扮演它的角色。作为“天子守国门”的战
: 略要地,北京处于明王朝对游牧民族防御的战略前沿,周边驻扎了
: 几乎整个明帝国陆军的精华,而且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征战频繁不断,
: 这样规模惊人的日常消耗,以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搬到两湖、
: 江南,当地也是难以独立承担的;北京城和北京周边驻扎的军队,
: 担负的是明帝国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其供给自然也就需要由华北、
: 江南、两湖这三个帝国膏腴之地共同承担。有了漕运这个当时技术
: 水平下最稳定可靠、成本最低的保障条件,恰好说明北京在扮演这
: 个角色的时候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
不理解,诚然任何地方作为首都(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重兵集结地都需要后勤线
但有必要把这俩东西弄到一块儿吗?天子在明朝已不大经常作为实际军事统帅出战
且不说历史上几乎大多数天子亲征打的都是败仗
: 今天北京城市发展说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说交通、环境问题,并
: 不是说把它搬到别的地方就可以解决了,它是城市化发展到这种超
: 级规模以后必然面对的、有着高度共性的问题。对照江南、两湖的
: 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特大型城市,比如上海、武汉,这些问题照
: 样没得跑!某些问题上,比如交通,由于地理上的差异、要解决起
: 来的话、北京反而比它们占有非常大的优势——上海的机动车保有
: 量只有北京的一半,交通就是现在着个样子;如果和北京相当,它
: 的交通非得崩溃了不可。至于武汉,就更不值一提了。
现代和明初两回事,首先北京有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它现在有成为首都资格
其次现代交通环境等问题在古代立都时根本想不到,为什么要让古人操心这个呢?
至于其他中心城市的问题,更加完全不挨边,巨型城市问题只能去个案分析。
--
FROM 221.21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