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点,明首先是灭于闯王,然后南明的形势这些似乎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所以如果这样单纯以此做为清的武力,我认为有失客观。
北方问题说到决定性的胜利,我觉得最需要的是一个好的战略。而很大程度上朱棣破坏了其父亲建立的防线,虽然他几次亲征打击了当时蒙古的有生力量,并且迁都于北京,形成天子守国门(这个是好是坏似乎到现在也没有太准的定数吧,双方面都有),但是在战略上,他做的不足,长城在朱元璋的设想中,是后面的防线,但是朱棣弃大宁,徙东胜,后来宣宗开平内迁(这点,其实在朱棣时期基本上已经奠定了,除非说宣宗是那种好大喜功型,但当时的形势,如果君主还若朱棣,似乎不会太乐观)弄得长城基本上成第一道防线,北京离前线也近。
第三点,我倒觉得没什么说的,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除去海外,周边那些地也没太大实际作用,宣宗还年轻时和朱棣去北征时的一个故事让人就颇有感触。朱棣问他,为什么自己要发动战争,他的回答是,并不是贪求这些无用的土地,而是换取边境的安平和人民的安康。当然,你不能说现在下面有石油:)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如武帝这般开拓疆土未必是一种幸福。而且,说到领土,全盛时期的明朝比起历朝来也不逊色,云南也算得上是明朝开拓的吧,除开元朝的话,曾经有段时间还收了安南,不过这种地方,还是别要的好,撤军我倒觉得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四点,这很正常…即使是在成祖时期,骑兵各方面能力肯定比不上天生马上的蒙古,但是当时已经开始发展火药方面的作战方式,包括朱棣,他手下不也有神机营么,并且配合进行着把马哈木贬得很惨。土木堡之后,明朝已经从战略进攻转到战略防御,野战战绩自然不会太多。明朝中后期效率的低下更是让正德集结六万明军都成为当时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但是可以发现的是,即使如此,蒙古也不能形成致命性的威胁,其实道理就很简单了,这也算是明政府的一种策略吧,虽然远不如朱八八布置的北方防线。从成祖时期,明朝政府就开始在蒙古各部落间煽风点火,加油打气,即使有时候统一或者别的,只要一鼓作气,有足够兵力和财力挺过去,等他们过了上升期,又万事OK了(当然,由于中后期政府效率的相对低下、收敛力(想不到什么词来形容)不足及财政问题这个致命处在明朝最后内灾+外祸同时暴发时暴露无遗了)。不过,宣宗时期,野战胜利还是有不少记录的,手头不太好找,但肯定有一些。
另外,其实我一直不认为宋朝很弱,宋朝在这么恶劣的形势下能挺三百年,已经很不容易了。汉朝在对少数民族方面确实强悍,这点没什么说的,不过,不认为唐朝这方面强啊。说到政治上的软弱,个人认为,唐比宋要过分得多,只不过因为前几十年的大唐盛世,让人常常忘记后面百多年的屈辱吧。
楼主提这个的初衷还确实,现在说到明朝灭亡,多数都已经不提军事了,军事其实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而明军有些军队最后的战斗力也实在有点。过份依赖于火器而火器却…不过,我感觉,明军的战争力有点走折线,没有说一直下降,某些时候,依靠一些优秀的将领去练兵等,又让战争力上升到比较强悍的程度,最典型莫过于嘉靖中后期了,而这些优秀的人才如戚李王谭等人在北边的军事建设直接为隆庆互市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在军事上,一直觉得崇祯一是在攘外安内之间没有做好选择,两边都想搞,两边不讨好
另一个就是用人方面了,觉得他喜欢用说大话的人,嘿嘿。至于当时明军战斗力下降是肯定的,但是感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夸张,也起不到太主导作用,军事方面,我觉得关键还是出在战术和战略问题了
一点个人想法,随手打的,如有些地方有出入,轻拍了,赫赫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领军将军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说宋朝最弱,但仔细看来,明在这方面做的也不是太好。
: 1、明是少数几个被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一个民族压迫政策很明显的少数民族政权)灭掉的
: 中原王朝,但之前的南宋、南陈疆土都比明要小不少。
: 2、明朝对北方威胁自己的游牧民族(蒙古)没有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没有彻底解决北方
: 问题,这个相比两汉、隋唐有差距。
: 3、明朝对外扩地非常有限。
: 4、明在开国两代皇帝之后,野战能力急剧下降,在野战中取得对游牧民族胜利的战例
: 屈指可数,这个大致和宋是一个水平的;明的守城术也不能说很出色,在防御战中长期
: 坚守的例子并不是太多,大致只有中期的北京保卫战以及后期在辽东的几次防守战。
: 总而言之,明朝在政治上的相对强硬掩盖了其军事上的不足,而宋朝因为政治上的软弱,
: 导致历史形象非常不堪。
--
修改:hair87 FROM 61.167.60.*
FROM 61.16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