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去世,中国又少一大师。但关于袁隆平的争议一直未停过。当然这种争议主要停留在民科范畴,真正学术界是没有争议的,毕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共和国勋章都是千选万选出来的。
转一篇文章,很好说明了袁隆平的贡献在哪里,就算他培育的杂交稻在中国很少人吃,但他的贡献依然冠绝同行。
【转载】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袁隆平是杂交稻之父不是一回事。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杂交方法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杂交水稻第一个能普及应用的。日本和欧美都搞过杂交水稻,但是总的来说不是很成功。欧美首先发明杂交水稻,但是没成功应用,日本三系法是首创,但是后来应用上有很多问题。
中国袁隆平团队首先发现雄性不育株,然后建立起杂交水稻路线图,国内其他科学家都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所以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
但是袁隆平自己开发的杂交水稻品种一直不是很成功,被指口感差,被在他基础上开发的杂交水稻超过去了。
袁隆平做出两项使得水稻杂交走向实用的关键技术,一是发现雄性不育,二是他的助手发现雄性败育,从而构造三系法。
也就是说,后来的杂交品种,都是在袁隆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有点像爱因斯坦,虽然他没参与原子弹的发明,但原子弹是以他的理论为基础发展出来的。
但是,并不是说袁隆平的杂交稻就没什么用,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历史。
一、不是给普通人吃的米
我们在超市里买的米,一般是东北大米、泰国香米,这些大米吃起来口感好,味道香,这些大米都不是“超级杂交水稻”培育出的品种。
“好吃”的大米,产量比较一般,比如“五常”大米,好吃而且有扑鼻的香味,但产量却只有普通水稻的80%。
产量高的大米,口感就比较一般,比如袁老的湘两优900大米,有人夸张的说是“味同嚼蜡”,直接蒸出来的口感确实不太好。
所以“超级稻”不是给现在的普通人吃的大米,国家想让你吃得好,就是让你去吃更香甜更好吃的稻米品种的。
那么“超级稻”是给谁吃的呢?或者说,什么时候才能用得上“超级稻”呢?
二、袁隆平是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大恩人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中国人是吃不饱饭的。
从1976年开始,国家大范围推广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1988年的时候,全国已经有一半的稻田都种上了袁隆平的水稻,产量提高了,中国人终于不用再饿肚子了!
在那个困难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饱饭问题,所以袁隆平确实是中国的大恩人!
到了今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经缩小到不超过8.542%,已经退出了主要稻米品种。
而且袁隆平的最新成果,就是产量高得离奇的新品种,却主要去非洲推广!没错,不是在中国推广新品种,而是去非洲推广,因为非洲还有饥荒。
所以不仅中国人民感激袁隆平,非洲50多个国家的人民也感激袁隆平,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把袁隆平当成大恩人。
为啥中国不种这些新品种?因为现在中国的粮食足够,当然是先吃口感好的。
既然中国不种这些新品种,那为什么国家到现在还是如此重视袁隆平,颁给他这么多荣誉?
三、超级大米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秘密武器
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项目,主要目标是提高产量。在高产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再让产量提高,上一个新台阶。
于是袁隆平课题组夜以继日的刻苦研究,终于突破了水稻亩产1200斤、1400斤、1600斤,在2012年成功突破了1800斤,然后在2017年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又创亩产纪录,经第三方专家测产,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成功实现了亩产2000斤的科研目标。
国家为什么要专门成立科研攻关项目,玩儿命要高产而不好吃的水稻呢?
粮食安全是中国最最重视的,缺粮的后果,就是饿死千千万万人。
国家要高产的“超级杂交水稻”,就是要在极端情况下,也要保证全国人民有饭吃!
极端情况就是:假设全世界都对中国实施粮食封锁,气候灾害也有发生,中国的一切全靠自力更生,全凭自己的农业技术和现有耕地,养活全国人的情况。
有了高产的“超级稻”,在中华大地上就不会再出现啃树皮、吃草根、吃观音土,甚至饿到人吃人的现象了。
超级稻不好吃,总比草根树皮好吃得多吧?
这就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秘密武器!
发自「今日水木 on HMA-AL00」
--
FROM 113.2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