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啊,古典音乐曲目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曲目,旋律性强特别好听的那些曲目,流传的广且时间长,旋律性不强不怎么好听的,流传范围就比较小众。
过去的作曲家,没有电脑软件辅助,全凭人脑。那些复杂立体多维的钢琴曲,交响乐,都是经他们的人脑幻想转换合成的,这是他们伟大厉害的地方。写出好听的东西可不简单,一个作曲家,一生也就能写出1位或者2位数的好听的曲目。施特劳斯父子在音乐上那么赚钱,大富豪,还不是因为他们写出的旋律性强的流行曲目比较多。
像这个小提届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就类似于大提届的皮亚蒂12首随想曲,毫无旋律性可言,没有一首好听的,就是纯粹的为了炫技PK难度而编写的曲目。音乐连好听悦耳多做不到,它能有什么思想性和感染力?它唯一能做的就是证明这个乐手的水平合格了,可以拉顶级难度的曲子了,也因此流传了下来,但是同其它因为旋律性强,非常好听而流传至今的古典曲目,不是一回事。旋律性强且有难度的弦乐曲目,积累至今,其实也有不少了。
【 在 shiningwa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曲不等同于“好听的旋律”吧,我理解好的作曲能带给人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好听
: 就好像,好的电影,不是简单的好看,而是带给人思考
: 好听只是很低的门槛,就好比肖斯塔科维奇,他也可以写出很好听的“第二圆舞曲”,但他更震撼的作品绝不是这首。对他们而言,写出好听的东西太简单了,他们想要写出更能传世的作品
: ...................
--
FROM 73.6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