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基的学生特别多,他还是很会教的。
咱们的琴童更多被赋予越早拿大奖越好的理念,因为国家急需这方面人跟上国际的趟儿。这个有弊端,有些人也许成长成熟期要晚,这也许就是为啥年龄大的人里成才的反到少了。很多人央院本科毕业之后也就平平了,还有直接转作办机构了,或商演中介,只有每年最优秀的一两个,才能拿到国家经费资助继续往下走,未来有望留在央院。
以后情形是不是会理性或更健康一些,还不清楚,但希望能更良性吧
你看现在从事竞技体育的,更早的就发现退役即失业,也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竞技体育和音乐学院培养机制,某些方面比较像,淘汰制-看结果,而不是重视教育本身,主客观原因都有
【 在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就不清楚了,就是一个"教师文凭"吧,考核发证的标准比"演奏文凭"要高一些,需要具备更多的音乐原理知识,音乐能力应该更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人,就是觉得,哇,拉帕格尼尼才是牛鼻的,然后习惯于把音乐跟文学鉴赏挂上(因为跟文学挂,门槛低,是个人都能写几句音乐感染力啊,艺术表达如何如何之类的文字)。内行看人,会看你本身的音乐能力,比如,指定一个旋律,由你去改编成弦乐四重奏,改编成同其它乐器的协奏曲,能不能给小提大提独奏做钢伴,不是照谱子弹的那种钢伴,是原创钢伴,非幼儿园老师的那种钢伴水平。具备这种音乐能力的人,都是可以拉帕格尼尼,皮亚提练习曲的,只要照着谱子堆时间反复练就行,但反之,就不一定。
: 我刚发现那个李传韵跟David Garrett都是80年出生的,David Garrett是逃课太多,被英皇开除了,后来去茱莉亚,他去茱莉亚的时候,李传韵应该已经毕业了。知乎上好多也是瞎说八道,居然说陈凯歌的电影《和你在一起》是根据李传韵为原型的,别逗了。
: 不过70末80出的中国大陆生人,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都会把茱莉亚当成什么顶级殿堂,以为去顶级殿堂,就成功了。如果他外型好,毕业回国是可以成功,商业包装一下可以忽悠人。90后出生的中国大陆人,去国外知名的音乐院校的已经大把抓了,凡是不求上进,不去学习提高真正的音乐硬核能力,而是在重复练琴的confort zone里待着的,都是毕业既失业。David Garrett在茱莉亚的时候,除了四处社交,好歹也参加了学校的作曲比赛,写的是赋格复调。对比一下,抛开外型的问题不谈,也能看出李传韵缺的是什么。他是林耀基捧出来的,我发现这个林耀基很喜欢让小孩子浪费时间去练帕格尼尼啊,推出一个又一个12,3岁录制或者演出全套帕格尼尼的神童。陈美也来央院跟林耀基学习过一段时间,陈美78年生的。你去搜陈美和David Garret的履历介绍,就没有这种演出或者录制全套帕格尼尼的记录,这不是人家不会拉或者练不出来,而是人家在花时间学习其它更有用的音乐知识,提高硬核音乐能力,只有拥有硬核实力的,才能吃上音乐这碗饭。中国多年来搞的琴童培养模式,就特么是血汗工厂的童工。中国数理化搞应试教育,音乐搞童工制。但无论是科技,还是音乐,都是创新为本,差距就在这里。
: ...................
--
FROM 111.1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