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击的巨人》争议结局:永远追求自由的巨人,为何最终走向自身的“反面”?
「结局对整个作品核心精神的回答,即便不是完全妥善的,也是自然和值得理解的——它直抵谏山创构思这部作品的源泉和本质冲动。」
麦克李
在引起巨大“争议”的结局之前,《进击的巨人》一些可疑的迹象就表露出来了。用心的读者明显可以感到作者的不耐烦和焦躁。在“地鸣”作战开始前后,故事速度开始突飞猛进,具有冲击力的大场面和《巨人》标志性的分镜仍不少见,人物描写和伏笔安排的编织密度和精巧则无法和之前相比。一方面,同样进度的情节推进在剧情早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牺牲与浓密铺垫,在最后的章节中就大多平铺直叙,欠缺曾让读者沉醉的精密戏剧安排;另一方面,读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主角艾伦的最终目的、始祖巨人尤米尔内心的真实想法、巨人之力的全部性质和命运、世界的终局,则几乎没有之前抽丝剥茧、步步为营式的展开。
在漫长的十多年的连载生涯中,《进击的巨人》遭受过读者不止一次的责难和怀疑。王政篇将重心转向墙内势力的斗争是否意味着谏山创在情节安排上已经技穷?玛利亚之壁夺还战震撼人心的高潮之后,剧情接下来是否一路向下?马来篇开始世界观骤然扩大是否超过作者的掌控能力?“地鸣”作为一个剧情装置,是否会像别的好莱坞电影里一样,最后一分钟被阻止?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掩藏着那些曾经备受期望、最终“跌落神坛”、沦为平庸的作品的命运。读者和业界对《巨人》的疑虑持有完全理性的基础。在巨人完结前的很多节点,它都可能沦为下一个《大剑》、《死神》甚至《东京喰种》。谏山创每一次用超越读者预期的完美回答,不断克服和扬弃这些质疑,在超水平的动画制作的加成之下,不断扩大《巨人》在各阶层观众的接受度,也不断抬高读者对作品的期待。对作品关注的热度随着连载进程的演进和动画播放的展开,先是攀升、随后长期霸占顶流。因此之故,尽管结局前的作品“崩盘”的质疑声逐渐密集起来,笔者目力所及,大部分长期的巨人粉丝和分析者都保持着一方面信任作者,另一方面降低期待度的心态:毕竟,按照作品里的台词,单凭《巨人》已经达到的高度,“单单降生在世界上就已经很伟大了。”
只是奈何,最终其结局的忽略和草率仍然在读者群体中激起了铺天盖地的愤怒和声讨。美剧《权力的游戏》剧情失控,最终季断崖式口碑下跌的阴影本来就萦绕在每一位巨人粉丝的心头,谏山创本人作为《权游》的粉丝,还曾经在采访中说"我曾经是「权力的游戏」的铁粉,所以我能理解对于权游结尾很失望的粉丝的感受,但是在我画巨人时候,我在表达着我自己的感受,并且我相信只要我继续这样画下去,我的粉丝们能够接受我画的任何结局。" 如今,可能在很多人心中,“史上最大最恶烂尾事故”的名单里《进击的巨人》要榜上有名了。很多中文网络内心崩溃的评论家甚至直陈谏山创在最终话的表现出自纯粹的“恶意”,是把读者内心的期待和珍重通通砸碎,来实现其“伤害读者”的宣言。
读者的失望和震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结局部分最终的呈现方式,和人物塑造弧线的马虎,以及随之而来的被作者背叛的愤怒。这些情绪很大程度上也延伸到结局之“思想”和内容的恶意,从而彻底将《巨人》钉上烂尾的耻辱柱。在我看来,这种评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将于今年 6 月出版的漫画最终的单行本中,谏山创对情节会有所增润。这样一个终局的“形态”是否更让读者可接受,仍然是未知数。但至少可以讲,谏山创确实尽力想把这部定义了他职业生涯和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的作品给出一个负责任的收尾。退一步无非是说,想要给出一个客观上令大部分人“满意”的答案,也许确实超出他目前意志和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抛开种种可辩护和不可辩护的缺陷,巨人的结局构思针对其戏剧结构而言是最终的一块“拱顶石”,将整个大厦撑了起来。读者尽可以设想剧情展开和人物弧线的丰富可能有怎样更好的构思,只是这些都像是建筑外立面和内部装潢上的考虑。本文想主张的则是,巨人的结局对整个作品核心精神的回答,即便不是完全妥善的,也是自然和值得理解的——这种和谐尤其需要摆脱剧情呈现本身的种种缺陷,直抵谏山创构思《进击的巨人》的源泉和本质冲动。
# 绝对的自由——存在主义的悲剧
> 《进击的巨人》最为公认的戏剧灵感来源之一就是阿尔贝·加缪的历史剧《卡里古拉》。
首先回到令巨人的粉丝和剧中的人物都在关心的那个问题:艾伦·耶格尔的动机到底是什么?139 话结局时,他说是为了自己最喜爱的伙伴们。希望他们可以活得长久和受人尊敬。这在形式上,让人联想起 145 代艾尔迪亚王和战锤的巨人戴巴家族所演的戏剧:通过扶植虚构的马来英雄“荷洛斯”(反艾伦小队),145 代王(艾伦)放逐自身,而让马来和戴巴家族(小队成员)获得世界的承认和拥戴,并将世界从艾尔迪亚帝国(地鸣)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一《叛逆的鲁鲁修 R2》式的安排被很多读者所预料到,但他并不能承载艾伦这个人物的深度,也无法解释谏山创长达十年的创作中呈现出的激情和张力。
因此只要我们稍微深入地感受,就会暴露出艾伦/谏山创更为原始和本能的诉求。在原定是漫画最后一格的情景里,是艾伦的父亲格里沙·耶格尔抱着刚刚出生的艾伦,并宣告说“你是自由的。” 这一格情节对应的是艾伦自叙说,“如果不是知道你们(指小队)会来阻止我,我真的会把整个世界踏平……我没有实现对世界的净化” 。在之前的章节中,在“道路”中回到童年样貌的艾伦面对地鸣所造就的地狱,也开心地说“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好的自由的滋味。” 当他知道墙外居然充满了人类而不是一片全新的大地时,他感到“非常失望”。他在地下室中也对莱纳说“我生来就是如此”。谏山创本人虽然说艾伦作为主角只是“剧情的奴隶”,但在接受访谈时,还是会不经意间暴露出自己和艾伦最深层的共鸣和理解:据说,当被问到画漫画的理由是什么的时候,谏山创给出了那个被全网传唱(嘲讽)的回答:“想要伤害读者。”
查考原文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流传过程中演变成的简易的版本。他第一时间的回答是:想要攻击什么,想要去背叛和伤害。“读者”只是这一冲动和激情唯一自然(当然也是唯一合法的!)的对象。然而当我们建立谏山创和艾伦的共鸣关系之后,不难发现,“想要攻击什么、清洗什么”的激情,其实就是对自由的渴望。只不过这种自由不是现代法律和社会意义上的自由,而有着更为古典(哲学)的内涵——绝对自我的为所欲为,和对一切非我之物的统治和克服。
《进击的巨人》最为公认的戏剧灵感来源之一就是阿尔贝·加缪的历史剧《卡里古拉》。在这部剧中,这种存在主义式绝对、荒谬的自由有着最纯正的体验。加缪剧中的那位罗马皇帝在恋人死后仿佛发了疯,一门心思想要“摘到月亮”,以荒谬、残忍,最重要的是不可理喻,残害着自己所统治的帝国。他憎恨人的不自由,憎恨曾为自由之国的罗马在他自己脚下匍匐,他想要给罗马人一个“严厉的教育”。然而他又意识到,自己所参悟到的绝对自由——除了死亡之外不可能比之更真实的自由,恰恰是以整个帝国的不自由为前提的。卡里古拉自己的尊严来自于践踏他人的尊严,卡里古拉对自我完全掌控,意味着完全摆脱爱、责任、义务的束缚。和艾伦那不断前进、哪怕制造地狱也要实现的自由一样,这一自由是不容于世界的。所以卡里古拉在剧终要被密谋者乱刀砍死,而艾伦也要被“救世小队”所斩首。
这一自由同时也是自我否定和不可能的——卡里古拉在终于掐死自己的爱人,摆脱了“爱”的束缚之后,镜子中所映射出的、自由最终的敌人,正是他自己的形象。作为“自治”(autonomy)的自由,就是“自我立法、自我掌控”,也就是对自己命运和选择完全的自觉。可以相比较的是,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的自我构成了绝对的真实,而外在于自我的“客体”无非是自我的种种否定。由于人在这世界上,也是由自然的种种要素所决定的,那么自由就必然涉及把种种自然也纳入到自我的范畴中,对之进行克服——如果我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不是我所选择的命运都不可能主宰我,而我的意志和行动作为我在世界上的产物,如果要获得完全的效能,就必然意味着作为自我之否定(negation)的“客体”被完全消灭。
> 按照谏山创的逻辑,每一代进击的巨人都可以说是最终的进击的巨人的提线木偶,“永远在追求自由的巨人”反而是九大巨人中最不自由的。
这一绝对理念的自由在我们经验的世界中,是概念上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被造就成有一种自由的自觉之前,都是命运的产物——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法选择自己成长的环境、无法选择那些被先天和后天的要素所塑造的自然的身体习惯和思维模式。但在《巨人》的世界中,进击的巨人的能力是从未来影响过去。艾伦控制黛娜吃掉了自己的母亲,教唆自己的父亲消灭了雷斯王族一家,夺得了始祖的巨人。完全造就了他自己的命运和悲剧。
当《进击的巨人》引入时间系的能力时,许多粉丝认为这可能会让他变成一个轮回系作品:《寒蝉鸣泣之时》、《命运石之门》、《魔法少女小圆》都是通过操弄时间来实现可能世界之间的跳跃,进而照顾了常识自我观中对自由的理解。但这些作品中回避了必然性和自由的根本矛盾。我们现实中的决策,也是通过设想各种不同的可能世界及其后果,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加以现实化。各种“轮回系”作品,只是对我们大脑里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更具体的艺术加工而已。
谏山创拒绝了这条简单的道路。他让主角的能力是从当下决定过去,而直达“自由”这一理念中根本的矛盾:如果自由要求,成就如是之我的当下的过去,也能被如是之我所决定的话,那么当下的如是之我,也就是那注定的未来的产物。所有的一切都无非是预先的安排,自由意志就无从存在。追求自由的主体,反而成为了自由的奴隶。
换言之,“自由”通过不断超越让自己被具体化的种种条件,而追求成为无条件的。在这个过程中,它进入了属于自己的一个辩证。谏山创不太可能是一位德国古典哲学的爱好者,他对哲学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加缪所传达出的某种感情化的存在主义。但是他的强大直觉让《进击的巨人》成为一出哲学的戏剧。也就是说,巨人的剧情,本身就是“自由”这一概念辩证法的历险。
谏山创显然意识到自己所制造的这个难题。他在剧情恰好过半的地方借利威尔兵长的叔叔肯尼·阿克曼的临终之言说到:“我至今见过的家伙全都一个样,有时是酒、女人或神明,家族,国王,梦想,孩子,力量……大概不找个东西沉醉就活不下去吧。所有人都是某种事物的奴隶。” 这些可以成为经验中“主宰”的具体概念,通过自由这一否定性的力量,都可以克服的:通过思索,“我本可以不去做(X)”,X 的客体对主体的宰制力就消失了。希斯特里亚选择“我不为了人类牺牲艾伦”,艾伦选择“我不满足于墙内的秩序”,因此在故事的前半段,阻挠艾伦前进的具体障碍,都被一个一个拔除掉了,而读者明显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上升。但是当艾伦成为“自由”的奴隶,自由本身走向自己的否定(negation)时,又该如何是好?
当“进击的巨人”的能力在作品中被揭露出时,就有读者非常敏感地意识到:按照谏山创的逻辑,每一代进击的巨人都可以说是最终的进击的巨人的提线木偶,“永远在追求自由的巨人”反而是九大巨人中最不自由的。
# 作为必然性的自由,和作为解放的爱
> 我认识到自己必将达到的终点,并全身全意投入进去,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自由。
谏山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简单干脆、有力,但也往往被读者忽视。艾伦在发动地鸣时说:“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然而也是我所盼望的。”在自由和必然的和解之中,自由通过否定而实现了对自己的扬弃。艾伦认识到自己或许命中注定要为那一个确定的未来而“燃尽自己”,但这并否不认这一切都出于他自己的选择——此刻“作为自我掌控的自由”让位给“作为对必然性之认识的自由。”
我一路走来的旅程似乎没有给其它可能性留下任何空间,但即便别种可能性的空间是存在的,我同样会选择现实成立的这一条——也就是说,我认识到自己必将达到的终点,并全身全意投入进去,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自由。这样一种对必然性的认识不再是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而是积极主动地不断前进。读者喜欢说谏山创是“划圆大师”,意指他在安排剧情时的首尾呼应、前后对照。从最为根基的角度来说,“自由的辩证法”就是《进击的巨人》核心之圆的一部分,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它的呈现也遭受了一些困难和自我招致的破坏。
《进击的巨人》“核心之圆”的另一部分则涉及到始祖尤米尔的动机和行动。从 122 话“来自 2000 年前的你”出场开始,这位一言不发的艾尔迪亚人始祖、原初的巨人就像是谜团一样让剧中和剧外的人不断猜测。她内心的想法和做法直接决定了艾尔迪亚人的命运和故事的终局,从而成为剧情发展的核心钥匙。139 话结局中,艾伦说尤米尔“因为爱而服从于弗里兹王,却又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许多读者表示了不理解:如此重要的剧情推手,竟然这么如此“玩笑”就被糊弄过关了?拥有如神一样力量的始祖巨人,竟然因为“爱”就服从于杀害了自己族人、几乎迫害自己致死的弗里兹王,在死后还在“道路”中不断为其后代服务,还有比这更不自由的奴隶吗!
笔者抱着这个疑问去重新看 122 话,发现自己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始祖尤米尔怀着羡慕的神情观摩的那场青年婚礼,不是随随便便的路人,而正好就是未来的部落首领、弗里兹王!那么至少在剧情的设置上,我们可以假定,始祖尤米尔确实怀抱着一种甘愿为奴隶的、不讲道理的爱,既为了自己的爱人,也为了自己的后代,而持续了 2000 年的劳作。这劳作一旦终止,自己的族人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而也正因为这一“爱”,尤米尔的子孙,艾尔迪亚人,沦为自身力量的俘虏,无法和世界上剩余的人类真正和平相处。
我们在这里不得不发挥读者的特权,替谏山创去阐明他没能说明白的故事,从而将被遮蔽的作品结构再发掘出来。
相对“自由”的辩证法,这一“爱”的辩证法作为隐含的第二主线,表达地相当隐晦。而这一主线的浮现,也是在剧情结构大跨步前进的地鸣篇前后展开的,缺乏更为细致的描摹的空间。谏山创似乎想要通过三笠(米卡莎)对艾伦奴隶般的爱和奉献这一剧情中具体的例子,来让读者参照着理解尤米尔的困境,否则他也不会在最终通过三笠的行动和选择使得尤米尔获得解脱。但这一设置的实际效果相当令人怀疑,几乎将两条线索一起带进沟里。我们在这里不得不发挥读者的特权,替谏山创去阐明他没能说明白的故事,从而将被遮蔽的作品结构再发掘出来。
如果说三笠和尤米尔的线索构成一种平行对称的关系,那么三笠对艾伦之爱的“扬弃”就也是尤米尔所追求的“爱”的辩证法的结果:作为服从和忍耐的爱,在自由否定性的运动刺激下,过渡到一种解放的爱,一种不再放低自己的尊严,而真正让被爱者和爱者自己都获得自由的爱。
考虑到九大巨人全部来自尤米尔本身,我们可以说,进击的巨人追求绝对之自由的意志,也是尤米尔本身的意志。她既为了爱而承受被奴役的代价,也因为解放了围栏中的牲畜而险些遇害。自由和自由的冲突、爱和爱的冲突、自由和爱的冲突,既是《进击的巨人》故事的核心,也是尤米尔在自身主体内部所经历的历程。正如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早就指出的那样,在神看来,时间不过是一种幻觉。在祂眼中,从日子的开始到结束,都是永恒地作为当下的瞬间呈现在其面前。获得超越时间的力量的尤米尔正如神一般,在她的视角下,“道路中无数的时间流逝在现实中也是一瞬间”,那么现实中的 2000 年对能看破未来的她来说,或许也不过是一瞬。然而始祖尤米尔的神性是黑格尔所谓历史中的绝对精神,这一全能的存在要通达自由对爱的解放这一目的,非要以世界作为舞台,表演名为历史的自爱的戏剧不可。网传的那张始祖尤米尔戴着墨镜吃着爆米花“吃瓜看戏”的改图,尽管充满戏谑,倒不失于对这一剧情核心精髓的某种把握。
# 哲学和荒谬退场,日常的概念又渗入了进来。
如果我们上述的分析的站得住脚的话,《进击的巨人》结尾的遗憾就又凸显出另一个层面了:正如德国观念论充满张力的体系在黑格尔之后迅速崩解为各种哲学流派一样,甚至连谏山创本人也无法驾驭“作为必然性的自由”和“作为解放的爱”在剧情中的表现。所以在达到思辨的高峰之后,《巨人》在精神和剧情上确实也在向着崩解的方向进发——这一崩解最显著的证据,就是结尾处的艾伦“十分丢脸地”(阿明语)说自己“并不想死”、自己“实在是没有办法”,希望三笠“至少为了他难过十年。”
哲学和荒谬退场,日常的概念又渗入了进来。如果说谏山创真的有什么“恶意”,这就是最接近这一解读的实际证据。但笔者仍然认为,与其说这是谏山创有意的报复,更像是他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疲惫和犬儒——想要伤害什么、想要追求绝对自由的激情终于让位给无处不在的生活本身。在巨人这连载的十几年间,谏山创结了婚,从作品连载和周边中获得巨大收益。他笔下的利威尔兵长登顶日本漫画最受欢迎的男角色,并在家乡的火车站有了一尊自己的铜像。“追求自由的少年”就此永别,[桑拿店老板的人生](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376052/),或许才即将开始。
**(麦克李,文化评论员)**
--
FROM 58.3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