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藤本——罗汉果
去过广西游玩的朋友,在逛当地的特产店时,会发现除了当地特有的桂圆肉以外,还有
一种特产就是罗汉果。
罗汉果可谓药食同源的中药,虽然我们临床很少看到它,但它那特有的甜味已在花茶界
风靡已久。食疗用量远远超过了临床入药。
叶膜质,卵状心形、三角状卵形或宽卵状心形。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 Jeffrey ex Lu et Z. Y. Zhang,是一种雌
雄异株植物。和我们另一味中药木鳖子是近亲,但是罗汉果表面光滑,所以又俗称“光
果木鳖”。但罗汉果来源于葫芦科的罗汉果属植物。是中国一种特有植物。
罗汉果在1941年由美国学者Walter.T.Swingle根据一份来自广西永福百寿镇的栽培“罗
汉果”腊叶标本,作为新物种发表命名的。
可见当中国已经把这种植物已经栽培很多年后,罗汉果作为一个新物种才被世人所认识
。
雌雄异株,花冠黄色,裂片5。
罗汉果最早拉丁文为Momordica grosvenorii Swingle。因为其种分类比较复杂,先后跟
着赤爮属和苦瓜属混,后来自己出来单干,成为葫芦科的一个新属,单列为罗汉果属(S
iraitia)。
罗汉果本是野生于广西、贵州一带的无名野果,直到现在在广西永福县一带小溪或原始
阔叶林下还能找到野生的罗汉果,只不过果子很小,如乒乓球一般。
果球形或长圆形,初密生黄褐色茸毛。
关于罗汉果药用历史,最早在唐宋时期,在广西当地就有人食用历史,多用于治疗咳嗽
等症。而关于其文字记载直到清朝才有记载,在道光十年《修仁县志》(今荔浦县),
记载:“罗汉果可以入药,清热治嗽,其果每生必十八颗相连,因以为名。”
尚未到采收期的罗汉果,果实嫩绿色。
罗汉果直到清朝后期药用价值逐渐得到肯定,如《岭南采药录》“果实味甘,理痰火咳
嗽,和精肉汤服之。”从此也逐渐发展出罗汉果栽培,如在民国《药物出产辩》均有介
绍和收载,从此罗汉果开始闻名,敲开了中医界的大门,有缘得录于本草医经中。
并在1977年《中国药典》及之后历版药典也均有收载,从此进入了政府单位,成为了公
务员。完成了从一个无名野果到年产值几亿元的中药逆袭。
秋季果实变为深绿色,为罗汉果采收期。
罗汉果如此受欢迎,不仅因为入药具有清热润肺,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治疗肺火燥咳
、咽痛失音、肠燥便秘。更是罗汉果具有不同于其他中药的苦味,而其味甘甜,甜度比
蔗糖高150倍,这也是人们上火时,怕苦的人就想到了罗汉果。
罗汉果,这极高的甜味,主要原因是含有一种叫罗汉果甜甙的物质,这是一种低热型甜
味剂,也是罗汉果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因此它也是肥胖、糖尿病患者食用的不错选择。
罗汉果因具有不错的前景,在广西、福建、湖南、广东当地都有规模的被种植,尤其在
广西永福县和龙胜县种植最广,其中永福县种植面积最多,占到全国的60%左右,并命名
为罗汉果之乡。
罗汉果(炭火烘干)
罗汉果一般在立秋后果实逐渐成熟,由嫩绿转青色即可采收。平摊放置8-10天,由青色
转黄色时,再用炭火烘干,取出便可。这种加工方法为罗汉果最早,也是最传统的一种
方法,烘干后的罗汉果,表面棕绿色,掰开后种子团焦糖色。
--
FROM 113.1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