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而且实验本身比较狠,估计没有人会做,不说得别的,
单单是砍掉双腿之后,如何照顾鸡就是个大问题,而且关键不是照顾一代,是连续多代
的照顾,并且还得要求这些鸡被砍掉双腿后不死亡且能正常繁殖。那么假设实验进行,
且中间鸡都没有出现死亡,连续多代的砍掉鸡的双脚,若干代之后,小鸡会不会生出来
就没有脚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小伙伴之所以有这个疑问多半是受了“拉马克主义”的影响
什么是拉马克主义?
拉马克是一位法国的生物学家,他出生于18世纪40年代,在1809年发表的《动物哲学》
中,他首次提到了两个理论:“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说”,这两个理论共同支撑
完成了《动物哲学》的所有分析。其中获得性遗传是指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
的,而用进废退则是指生物的某一特征如果经常使用或者不适用,会让生物经常使用的
特征更加明显,而不经常使用的特征就会退化。而且他认为生物“用进废退”所产生的
性状是可以遗传的,这就是拉马克主义。
拉马克主义的反对声
在19世纪初,拉马克提出了这两个法则之后,受制于当时的科研水平,许多科学家选择
相信了这两个法则,因此,在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人类进化中,失去了尾巴就是因为尾
巴不常用了。为了证明这一假说的科学性,在19世纪法国的生理学家塞奎做了一个实验
,他将两只豚鼠的脑子用工具搞坏,之后让它们进行繁殖,结果发现豚鼠的后代中果然
出现了有“癫痫”症状的小豚鼠,于是,支持拉马克主义的科学家们沸腾了,这不就是
获得性遗传的最好证明吗?
但是,他们的这个实验遭到了当时德国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利奥波德·奥
古斯特·魏斯曼(以下简称魏斯曼)的质疑,魏斯曼认为出现癫痫的小豚鼠只是个例,
而且极有可能是在破坏亲一代豚鼠的大脑时产生的毒素影响了下一代,这并不能证明获
得性遗传。于是,魏斯曼教授做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实验,而这个实验与我们今天的问题
有着直接的关系。
魏斯曼实验
魏斯曼之所以会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当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进化论)早已经有
了德文的译本,而且魏斯曼已经读完,并且非常赞同达尔文的理论。按照达尔文的进化
论,生物性状是因为基因变异造成的,如果这种变异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就会通过大自
然的“考验”(筛选)保留下来,与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法则完全不同。
为了证实豚鼠实验的不科学性,魏斯曼做了一个比较残忍的实验,他找到了两只老鼠,
并且将它们的尾巴剪掉,之后让它们自然的繁殖,然后观察后代中是否会出现断尾的老
鼠,如果出现就证明获得性遗传是对的。但是结果很明显,一窝小老鼠中没有一只是断
尾的。
之后,魏斯曼并没有停止,而是让老鼠继续繁殖,而且在每一代中都挑选一对剪掉尾巴
,就这样一直剪了22代,最后发现没有一代老鼠生出来是没有尾巴的。
至此,获得性遗传成为了假说,同时剪掉尾巴的老鼠一直没有尾巴可用,但是尾巴也没
有出现任何退化的迹象,也否定了“用进废退”。如果把老鼠换成小鸡也是一个道理,
就算是将每一代的小鸡都剪去双腿,它们的后代中也不会出现没有双腿的情况,因为,
腿对于小鸡来说是必要的器官,这种遗传已经写在了基因里,并且必要器官,即便发生
变异,也不会出现消失的情况。
其实,拉马克主义最大的问题出在当时他没有将基因考虑在里面,而是单纯地讨论了物
种性状的变化。放在如今,我们用几个实际的例子就能把这个假说推翻,比如两个运动
员其肌肉发达程度要比正常人强,但是他们的后代不一定比其他人的后代更加强壮,更
加适合运动,除此之外,大熊猫从食肉的始熊猫进化成如今99%的食物是竹子,其牙齿
和消化道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最起码的是与其他杂食性的熊科动物是一样的。
总结
如果按照“拉马克主义”的理论看,将多代小鸡的双腿砍掉,它们的后代会出现无腿的
小鸡,但是拉马克主义已经经过了实验变成了假说,而物种的性状与“用进废退”以及
“获得性遗传”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由物种本身的变异以及自然的选择有关。因此,将
每一代鸡都砍掉两只脚,若干代后小鸡也是有脚的。
--
FROM 113.1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