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菌目—球盖菇科
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担子菌门
伞菌亚门
伞菌纲
伞菌亚纲
伞菌目
球盖菇科
球盖菇科(学名:Strophariaceae)是担子菌门伞菌目的一个科,于1946年由洛夫o辛格与亚历山大oHo史密斯(英语:Alexander H. Smith)定义。其下包含18个属,共约1300种。本科物种的一项特征是蕈伞上具有菌盖皮,另外孢子印多呈红棕色至深棕色,担孢子表面平滑且顶端有萌发孔,营养方式均为腐生。
1.韧伞属
韧伞属(学名:Hypholoma)也称黏滑菇属,是球盖菇科下的一个属。
簇生黄韧伞(学名:Hypholoma fasciculare)是一种常见的林地蘑菇,属球盖菇科韧伞属。这种真菌往往成簇生长在树桩、死根或阔叶树腐烂的树干上。
其外观和野生的金针菇类似,但这种蘑菇是苦的且有毒,食用后可引起呕吐,腹泻和痉挛。主要有毒成分已被命名fasciculol E和fasciculol F。
簇生黄韧伞的半球形菌盖直径可以达到6厘米。它表面平滑,主要为硫磺色,中心为橙褐色,边缘发白。菌褶最初为黄色,随着孢子的成熟,慢慢变为颜色鲜明的暗绿色。它有一个紫褐色孢印。菌柄高度可达10厘米,直径1厘米,为浅黄色,根部为橙棕色。味道非常苦,煮熟后不苦,但仍然有毒。
簇生黄韧伞生长在死树上,在落叶和针叶树的朽木均能生长。在落叶树的腐烂木上更常见,因为相对于针叶树,落叶树的木质素含量降低。其分布广泛,在北欧和北美很常见。台湾、伊朗和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东部也有分布记载。这种蘑菇从春天到秋天都可生长。
毒性可能在食用后5-10小时发作,症状可能有腹泻,恶心,呕吐,蛋白尿和眩晕。亦有可能发生麻痹和视力障碍。症状一般在几天内消失。
2.库恩菌属
库恩菌属(学名:Kuehneromyces)也称库恩菇属,是球盖菇科下的一个属。
毛柄库恩菌(学名:Kuehneromyces mutabilis (Schaeff. : Fr.) Sing. et Smith),别名毛腿环锈伞、库恩菌。为球盖菇科、库恩菌属的真菌。
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2.5-6cm,扁半球形,凸形,后渐扁平,光滑,湿时呈半透明状,肉桂色,干后呈深蛋壳色,边缘在湿润状态有条纹明显。菌肉白色或带褐色。菌褶直生或稍下延,稍密,薄,宽,初期近白色,后呈锈褐色。菌柄长3-7(10)cm,粗0.5-0.8cm,上下等粗,色与菌盖相似,上部色较浅,下部色较深,内部松软后变中空,菌环以下部分有鳞片。菌环生柄之上部,膜质,与柄同色,易脱落。孢子淡锈色,椭圆形或卵形,平滑,6-8μm×4-5μm,有时有一两个油滴。褶缘囊体无色,棒形或圆柱形,有时顶端稍细,20-35μm×6-8μm。
夏秋季于阔叶树木桩或倒木上丛生。分布地区:吉林、青海、河北、甘肃、新疆、西藏、云南等。
可食用并能人工栽培,也曾有记载含毒,又是树木的木腐菌。已试验人工栽培。
3.球盖菇属
球盖菇属(学名:Stropharia、英语:roundheads)是一群中至大型的伞菌,其特征为蕈柄上有一圈膜质的蕈环。本属中较有名的物种包括大球盖菇与铜绿色的铜绿球盖菇。球盖菇属的物种通常不被认为是可食的,且许多种类的可食性受到质疑,但大球盖菇在刚长成时是可食的,且野外露营者主要食用的菇种之一。
球盖菇属的学名Stropharia衍生自希腊文的στροφο?(音strophos),意为“带状物”。属内物种的变异很大,且被认为是个复系群,其中核心支序的共同特征为形成假根的菌丝体中含有许多棘红细胞,在Stropharia acanthocystis中,棘红细胞亦存在于子实层。分子证据分析证明球盖菇属核心支序的关系与黏滑菇属与鳞伞属(英语:pholiota)较近,而与属内其他物种(如S. semiglobata)相差较远。2013年,Scott Redhead将球盖菇属中不含棘红细胞,且囊状体(英语:cystidia)呈星状(astrocystidia)者独立为Protostropharia属,而Protostropharia semiglobata即为模式种。
德国真菌学家洛夫o辛格将球盖菇属的物种进一步区分为数个组,有些缺乏棘红细胞的节已被提升为独立的属,如2008年提升的Leratiomyces属是来自球盖菇属的Stropholoma节,前述的Protostropharia属是来自Stercophila节。
属于迷幻蘑菇的古巴裸盖菇曾被分类在球盖菇属,之后被辛格改分至裸盖菇属,此变动与后续DNA序列分析一致。古巴裸盖菇的中大型大小、发育完整的蕈环与深色的孢子和球盖菇外表相像,但应属于裸盖菇属,而和球盖菇属没有密切关系。
球盖菇属的特征为蕈柄上明显的蕈环,核心物种菌丝体中含有棘红细胞。孢子印成熟时多呈中等至深的紫棕色,边缘为白色,也有部分物种孢子印为铁锈般的棕色。
(1)铜绿球盖菇
铜绿球盖菇(学名:Stropharia aeruginosa),俗称铜绿伞菌(verdigris agaric),是一种体形中等,粘糊糊的绿色疏林真菌,能于春天到秋天期间在草坪、盖土和林地上找到。这种真菌的可食性现在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指出这种真菌是可供食用的,而部分学者则认为它们是有毒的,尽管其有毒成分和中毒症状仍为未知。
铜绿球盖菇的菌盖呈凹凸状,并且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变成壳顶。其直径约为2–8厘米。起初,其菌盖的颜色为是明亮的蓝绿色,并且极具粘性。随着年龄增长,其菌盖的颜色会逐渐变成赭黄色,并最终完全失去原本的蓝绿色外观。菌盖外围也有一个菌伞膜。其菌柄较长,且厚度亦很均匀。它有一个脆弱的,棕色或黑色的菌环, 且在菌环对下的菌柄部分盖满了白色的鳞状或片状网纹。其菌褶起初是白色的,后来会变成粘土褐色,且有时有仍然会保留着一个白色的边缘。其孢子印呈棕紫色,而其椭圆形担孢子的大小则为7–10 x 5微米。
这种真菌在草地树林很是常见,并且广泛地分布于欧洲、伊朗和北美。这种真菌能在不同环境生长,腐木、路边、林地,都是这种真菌的适居地。被木屑覆盖的地方特别有利于这种真菌的生长,例如花园和公园。
许多西半球旅游指南均指出铜绿球盖菇是有毒的,但其有毒成分和中毒症状仍然不为人知。另外,根据一些欧洲旅游指南指出,这种真菌实际上是可供食用的,但不受欢迎的,因为它们拥有较淡的辛辣味道
(2)大球盖菇
大球盖菇(学名: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俗称酒盖球盖菇(wine cap stropharia)、花园巨人(garden giant)、勃艮第蘑菇(burgundy mushroom)、哥斯拉蘑菇(godzilla mushroom)、以球盖菇王(king stropharia)、赤松茸,是属于球盖菇科的一种真菌品种,广泛地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
大球盖菇属于中型真菌,其高度可以达20厘米。大球盖菇的菌盖呈凹凸状至扁平状,颜色为红褐色,直径约为30厘米。因为其在同类真菌中的巨大体形,所以得到“花园巨人”、“哥斯拉蘑菇”和“球盖菇王”的绰号。大球盖菇的菌褶在早期呈苍白色,中期呈灰色,晚期呈暗紫褐色。大球盖菇的菌肉非常稳固,其颜色为白色。大球盖菇的菌柄较高,且有一个呈皱纹状的菌环。其学名“rugosoannulata”是取名自其菌环,意思是“环状皱纹”。
大球盖菇广泛地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并在近代被引入新西兰。于夏季和秋季,大球盖菇经常出现在木屑和树皮上,并且很容易被发现。
与其他球盖菇属品种不同,大球盖菇被广泛地视为一个食用菌的选择,并且经常被用作煮食。
部分食评家将大球盖菇描述为非常可口,且它们亦易于种植。只要将它们种在类似木头的媒质上,它们就会自然生长。大球盖菇的常见食用方式为用黄油煎或烧烤。
在真菌学家保罗o史塔曼兹的书《Mycelium Running》中,克里斯蒂安o皮施进行了一个研究。该研究显示将大球盖菇和玉米放在一起种植时,会有助提高玉米的产量,并提升玉米的质素。历史上也有将大球盖菇和玉米放在一起种植的纪录。
于2006年,由期刊《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球盖菇是能够攻击线虫动物门的全齿复活线虫。透过生产独特的刺状细胞棘红细胞,大球盖菇能够固定和消化全齿复活线虫。

--
FROM 58.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