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樟目—林仙科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白樟目
林仙科
林仙科(Winteraceae)也叫辛辣木科、冬木科、假八角科或直接音译为温特木科,共有9属约120种,分布在南半球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区域,包括澳洲、南美洲、马达加斯加岛和马来西亚等地。
本科植物都是乔木或灌木,许多品种可以提炼香精油。单叶互生,全缘,叶背常灰白色,有细小的透明腺点,无托叶;花单生,或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果实为浆果或蓇葖果,有时聚合成蒴果或聚花果。
生长在阿根廷和智利的冬木(Drimys winteri)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树木,花有茉莉香味,假八角(Tasmannia lanceolata)可以做调味用。
本科植物属于比较原始的被子植物,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编入木兰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无法列入任何一目,直接放到被子植物分支之下,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将其列入新设立的白樟目。
林仙科有9属,本科原始分布中心位于西南太平洋岛屿(以及邻近的澳大利亚),但林仙属从墨西哥分布到麦哲伦海峡,Takhtajania属则只限于马达加斯加。取自南安第斯山植物Drimys winteri J. R. & G. Forst.(又称winter's bark或canelo)的树皮在过去曾用作补品和抗坏血病药,但现在价值已不大了。
1.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一般除心皮外全株光滑,植物体含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n),有时 还含阿朴啡类生物碱,正常情况下薄壁组织——尤其是在叶中——具球形油细胞,特别是在叶中;很少含晶体;茎节具三叶隙;导管缺;无穿孔的输水分子主要是细长的管胞,但也有一些维管管胞,均具具缘纹孔。木薄壁组织稀少,一般为弥漫型,有时排列成线;木射线为Kribs I型,细胞异形,兼有单列细胞和多列细胞,后者可宽至10列细胞,具延长的末端;筛管具S型质体。叶互生,单叶,全缘,布有细小的透明腺点,叶背常灰白色;羽状脉,但组织性相对较差,其一级边脉大小不等,分布也不整齐;气孔大多数为平列型(在Takhtajania属为不规则型),多少为角质所填塞;托叶缺。花单生,顶生,或常形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为各式虫媒(林仙属Drimys的一些种由鞘翅目Coleoptera传粉,Zygogynum属由鞘翅目和鳞翅目Lepidoptera传粉,Belliolum属由缨翅目Thysanoptera传粉,Tasmannia属的一些种由双翅目Diptera传粉),或多少风媒(Tasmannia属的另一些种),或有时自花授粉(Pseudowintera属);整齐,稀多少有些不整齐;两性,或有时(Tasmannia属)单性(此时为雌雄异株或杂性异株),下位,花托短;萼片2-4(-6),镊合状排列,常离生,或仅基部合生,但在Zygogynum属初生时为帽状,在林仙属和Tasmannia属有时完全合生为脱落性的帽状物;花瓣(2-)5-多数,一般排成2或更多轮,离生,有时小而呈膜状,有时大而呈花瓣状;雄蕊多数,初生时为向心排列,但成熟后为离心排列,离生,一般多少呈带状或片状,具四孢子囊,一般有具二孢子囊的花粉囊,生于雄蕊顶端或近顶端处(仅在Belliolum属中雄蕊的片状部分明显延伸于花粉囊之上),或只在Tasmannia属的一些种中雄蕊有时更明显地分化为花丝以及侧向纵裂或轻微外向的、具二花粉囊的花药;花粉粒聚为四合花粉,稀为单粒花粉,具二核,为单孔类型,具远极萌发孔,表面粗糙网状,外层具半盖层;心皮(1-)数枚,或更多数,单轮排列,离生或轻微合生(尤其在果实中),对折,常不闭合,柱头下延并与心皮边缘平行,或完全闭合,花柱和柱头生于顶端;胚珠1至数枚,边缘胎座(即生于腹缝线上),或近边缘的片状胎座,倒生,双珠被,厚珠心;胚乳发育为细胞型或核型。心皮成熟后形成不开裂、浆果状的果实,或形成蓇葖果,或有时多少合生或聚合而成多室的蒴果或聚花果;种子具极小的、双子叶的胚和丰富的、富含油脂的胚乳。X=13, 43。
2.分类历史
Leroy和Vink各自独立地把Takhtajania属的雌蕊解释为一个由2枚合生、开放的心皮组成的二心皮子房,具2个侧膜的、近顶生的胎座和2枚无柄、多少合生的顶生柱头。不过,这种看法可能会遭到质疑。
林仙科是被子植物最古老的科之一,许多植物学家现在认为它比其他现代科都更接近于假想的木兰植物门的始祖型。不过,就像本目其他科一样,林仙科也表现出一种原始性状和较先进性状的混合特征。特别是花粉,比起木兰目其他成员来,并不显得原始。
林仙科的叶有组织性相对较差的脉序,显然是一个原始特征,这在许多早期被子植物的叶化石中也可以发现。但是,因此就把这些化石鉴定为林仙科的作法是危险的,因为长出这些叶的植物,其花结构和木材结构是未知的。何况,简单的脉序在较进步的类群中也能随处找到,比如新喀里多尼亚的Meryta属(五加科Araliaceae)。
林仙科的气孔多少被角质所填塞的事实,很可能是和导管的缺如相关的。Baranova (1972)指出,对这种无导管的木本植物来说,其为了进行光合作用而对气体交换的需要和限制蒸腾作用的需要必然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如果按基本得到公认的观点,认为林仙科导管的缺如是一个原始特征的话,那么进一步就可以合理地假设其气孔的堵塞是随着植物体大小和对叶部供水的不稳定性的增长而进化的。这就可以归结到Doyle和Hickey的假说,即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生长在热带水滨生境下的相对小型(然而是木本)的裸子植物。在这种条件下,即使是具正常的、未被填塞的气孔,生有小而宽的叶、缺乏导管的植物也是完全可能正常地生活的。虽然对此还可以做其他解释,但这个解释至少是最合理而自洽的。
被认为是代表林仙科的花粉是在马斯特里赫特阶(Maestrichtian)和更晚的沉积中发现的。能认清是其植物体其他部分的化石纪录最早只出现在早渐新世。
林仙科有9属,本科原始分布中心位于西南太平洋岛屿(以及邻近的澳大利亚),但林仙属从墨西哥分布到麦哲伦海峡,Takhtajania属则只限于马达加斯加。取自南安第斯山植物Drimys winteri J. R. & G. Forst.(又称winter's bark或canelo)的树皮在过去曾用作补品和抗坏血病药,但现在价值已不大了。
3.澳洲林仙属
澳洲林仙属,又名假八角属,是林仙科之下的一个属,得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曼尼亚岛。澳洲林仙属都是常绿的开花木本植物,有40个品种,原生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苏拉威西、婆罗洲及菲律宾等地。澳洲林仙属是木兰分支的成员,跟南极花卉是近亲,树皮和树叶均有香味,亦可用来提炼精油。澳洲林仙属植物由于含有独特的倍半萜烯醛,其叶和果实(特别是干燥后的果实)均带有胡椒味。在澳大利亚,愈来愈多人用来作调味,特别是胡椒的替代品,并以之制作芝士、雪糕等美味食品。
4.胡椒莓
胡椒莓,俗称山胡椒,是一种在澳大利亚塔斯曼尼亚西南部生长的灌木,约2至3米高。叶片及果实(特别是干燥后的果实)均带有胡椒味,含丰富芳香油,所以在澳大利亚,愈来愈多人用来作调味,特别是胡椒的替代品,并以之制作芝士、雪糕等美味食品。
法国植物学家让o路易斯o普瓦雷首次在澳大利亚自然生态保护得最完善的塔斯马里亚洲的雨林中发现胡椒莓。塔斯马里亚洲号称“天然之州”,是澳大利亚唯一的岛州。胡椒莓一开始被叫做林仙杉木,或塔斯马里亚胡椒莓,在1969年澳大利亚植物学家A.C.史密斯正式把它命名为“胡椒莓”。
形态特征:可长至2到10米高。茎枝为红紫色,带有肉桂香气的叶子长4至12厘米,宽0.4至2厘米,呈矛尖状或倒披针形,叶子为深绿色,背光面颜色明显偏浅。在夏季开出浅黄色或白色的花,秋季结出黑色、球形、中间浅裂的莓果,宽5到8毫米。
生长环境:温带雨林,丛林,主要分布在澳洲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州。
繁殖方法:胡椒莓能长到十分高大,各种鸟类很喜欢它所结的莓果,而噪钟鹊更是以它为主要食物。胡椒莓对生长条件要求不算苛刻,除了从种子状态成长外,一根断枝也能长成一棵完整的胡椒莓。只要不受长时间暴晒,它就能在干旱、酸性的土壤中生长,但很容易受樟疫霉菌感染。
水蓼二醛是胡椒莓的主要复合物,也是产生胡椒香味的主要元素。叶子和莓通常在晒干后被用作香料。胡椒莓在殖民地时期曾当作胡椒的代替品。最近它也成为流行于澳洲的天然丛林食品。它也能添加到咖喱、芝士和酒精饮品中,在日本也被用于制作青芥末调味料。胡椒莓入口甘甜,而胡椒味随之而来。晒干后的胡椒莓及其叶子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能有效防止食物变坏,而且有出色的抗氧化功效。
在殖民地时期,胡椒莓被用作一种促进消化的药物,而且也被用于治疗坏血病。它作为澳大利亚本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ANFIL所推荐的澳洲本土草药及食品香料,现已在全澳大利亚的食品香料生产商所采用。胡椒莓对鱼类毒害较大。
![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KePu/14364/7050/middle)
--
FROM 5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