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LifeScience/41986/5995/middle)
盘菌亚门—茶渍纲
茶渍纲(学名:Lecanoromycetes)是子囊菌门盘菌亚门的一个纲,包含约九成的已知地衣真菌,其下共有14个目,种类达上万种,是真菌界中物种数最多的纲之一。本纲中的地衣在陆域生态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南极洲亦有本纲的地衣生长。
1.外形
茶渍纲地衣的子囊果多为子囊盘(apothecium),其次则为子囊壳(perithecium),后者只出现在某几个科中。除了形成子囊果外,本纲物种还可透过粉芽、裂芽(英语:Isidium)等无性生殖的方式繁殖、散播,另外有些类群有可以产生分生孢子的分生孢子器(英语:pycnidia),但其是否能透过分生孢子繁殖仍有待更多研究阐明。茶渍刚地衣的子囊多为单囊壁(unitunicate),少数为双囊壁(bitunicate),原囊壁(prototunicate)则更为少见。
许多茶渍纲地衣可以产生多种次级代谢物,有避免草食动物取食、病原感染与抵挡紫外线等功能。
2.营养方式
茶渍纲的地衣多生长于树皮或岩石上,也可能生长于树叶、土壤、苔藓或其他地衣上,大多数物种为陆生,但也有少数可生长在淡水、甚至潮上带(英语:Supralittoral zone)的海水中。多数物种与一或二种绿藻、蓝绿菌等行光合作用的共生物(photobiont)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其中又以绿藻为大宗,约占了九成。真菌从光合共生物中取得有机养分(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取得蓝绿菌以固氮作用产生的氮原),并提高共生物对紫外线、剧烈的温度变化与脱水等逆境的抗性。绝大多数形成地衣的茶渍纲的真菌都行绝对互利共生(obligate mutualists),不能以其他营养方式生存,不过点盘菌属(英语:Stictis)的部分物种除了可与光合共生物形成地衣外,也可以在其他基质上行腐生生长。另外本纲有些类群在演化上丢失了形成地衣的能力,而不会形成地衣,而是以腐生或寄生等其他营养方式生长。
有关茶渍纲真菌与光合共生物专一性的研究仍少,有一些研究显示茶渍纲中某些目、科的类群主要与某一类绿藻或蓝绿菌形成地衣。共生物的种类可能有助于茶渍纲真菌的分类。
3.演化
2006年一篇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以六个基因的序列分析真菌类群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茶渍纲与散囊菌纲为姊妹群,而两者构成的演化支又与李基那地衣纲(英语:Lichinomycetes)为姊妹群,其中李基那地衣纲的类群、与部分散囊菌纲的类群也会形成地衣,因此地衣的特征可能是这三个类群真菌的共衍征。不过也有研究认为茶渍纲与李基那地衣纲为姊妹群,而地衣为两者的共衍征,亦有研究认为上述类群的地衣可能都是独立演化出来的。分子时钟(英语:molecular clock)显示茶渍纲可能在约3.7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与散囊菌纲分支,并在石炭纪大量演化,现生茶渍纲物种的冠群可能多在那时出现。2013年,在约4.1亿年前的泥盆纪岩层中发现了与现生茶渍纲地衣相似的地衣化石,此化石与若干早前出土的地衣琥珀有助对分子时钟估计出的演化年代进行修正。
4.分类
(1)下属亚钢
微孢衣亚纲(Acarosporomycetidae)
茶渍亚纲(Lecanoromycetidae)
厚顶盘菌亚纲(Ostropomycetidae)
(2)下属目、科
微孢衣目(Acarosporales)
微孢衣菌科(Acarosporaceae)
羊角衣目(Baeomycetales)
羊角衣科(Baeomycetaceae)
粉衣目(Caliciales)
粉衣科(Caliciaceae)
蜈蚣衣科(Physciaceae)
黄茶渍目(Candelariales)
茶渍目(Lecanorales)
石蕊科(Cladoniaceae)
赤星衣科(Haematommataceae)
茶渍科(Lecanoraceae)
网衣目(Lecideales)
网衣科(Lecideaceae)
假网衣科(Porpidiaceae)
厚顶盘菌目(Ostropales)
绒衣科(Coenogoniaceae)
缝囊盘科(Gomphillaceae)
文字衣科(Graphidaceae)
凹盘衣科(Gyalectaceae)
齿孔菌科(Odontotremataceae)
疱衣科(Phlyctidaceae)
点盘菌科(Stictidaceae)
乳衣科(Thelenellaceae)
凝块衣科(Thrombiaceae)
地卷菌目(Peltigerales)
瓦衣科(Coccocarpiaceae)
胶衣科(Collemataceae)
肺衣科(Lobariaceae)
肾盘衣科(Nephromataceae)
鳞叶衣科(Pannariaceae)
地卷菌科(Peltigeraceae)
黑锈衣科(Placynthiaceae)
瓦赫里花衣科(Vahliellaceae)
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
无座盘菌科(Agyriaceae)
球孔衣科(Coccotremataceae)
霜降衣科(Icmadophilaceae)
巨孢衣科(Megasporaceae)
微小粉衣科(Microcaliciaceae)
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
黄枝衣目(Teloschistales)
粉衣科(Caliciaceae)
多极孢衣科(Letrouitiaceae)
大孢衣科(Megalosporaceae)
黄枝衣科(Teloschistaceae)
石耳目(Umbilicariales)
卷须衣科(Elixiaceae)
棕网衣科(Fuscideaceae)
红盘衣科(Ophioparmaceae)
石耳科(Umbilicariaceae)
5.茶渍科
茶渍科(学名:Lecanoraceae)为茶渍目的一科真菌。
茶渍属(Lecanora)隶属于茶渍目(Lecanorales)、茶渍科(Lecanoraceae)。茶渍属地衣多为壳状,为世界广布属,是茶渍科中种类最多的属,也是壳状地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渍属地衣的主要特征是地衣体壳状至鳞叶状,子囊盘茶渍型,子囊顶器Lecanora型,子囊多为8孢。有些种类16孢,L.subjaponica L.Lü&H.Y.Wang多达32孢,孢子无色、单胞,果托中多含有藻细胞。
1810年,Acharius最先建立了茶渍属(Lecanora)地衣并被广泛地接受。茶渍属地衣为世界广布属,现有种类约达到了600种。
中国共报道了茶渍属地衣113个种、11变种、5变型。
6.网衣科
网衣科(学名:Lecideaceae)为茶渍目的一科真菌。
网衣属Lecidea Ach.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网衣目(Lecideales)、网衣科(Lecideaceae)。
网衣属为世界广布属,主要特征为:地衣体壳状或石内生,偶有鳞叶状,子囊盘黑色、网衣型,子囊顶器为网衣型,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无晕圈,几乎全部生长在岩石上。
7.厚顶盘菌目
厚顶盘菌目,茶渍纲(Lecanoromycetes)中的一目。组成种形成无囊盖、单囊壁子囊、内含线状的(类线状的)多隔子囊抱子。子囊的壁在顶端特别加厚(即在顶孔区特别加厚》(至少在幼年—未成熟子囊中如此),子囊果不在真菌子座上发育。
8.文字衣科
文字衣科(Graphidaceae)是由其各属种的地衣型真菌与绿藻门(Chlorophyta)绿球藻科(Chlorococcaceae)共球藻属(Trebouxia spp.)及橘色藻科(Trentepohliaceae)橘色藻属(Trentepohlia spp.)的种类组成的共生生态系统。
该科中地衣形态学差异较大,其主要特征:地衣壳状,多为树皮生,子囊盘呈线状至边缘不规则的圆盘形,其着生方式主要有半埋生、埋生和贴生;盘被完全炭化、基部炭化、两侧炭化、顶部炭化或不炭化,子实层清晰或渗入状,子囊1~8孢,孢子透镜型或砖壁型,滴加碘液后子囊孢子反应变紫罗兰色、蓝色、红褐色或不变色。
该科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约2500种,是热带和亚热带壳状地衣中最大的科。
文字衣科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主要为乙酸酯-多聚丙二酸酯途径,特征代谢物主要有牛皮叶酸(stictic acid)、降斑点酸(norstictic acid)、伴牛皮叶酸(constictic acid)、水杨嗪酸(salazinic acid)和原岛衣酸(protocetraric acid),深入研究这些可以为新型药物的筛选提供基础资料。
--
FROM 101.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