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汉语不断向错误发音妥协?比如呆板、确凿、便秘等词,为什么都改成了以
前的错读?
呆板,旧读“ái bǎn”,现在读“dāi bǎn”。
确凿,旧读“què zuò”,现在读“què záo ”。
便秘,旧读“biàn bì”,现在读“biàn mì”。
什么是“对错”,何来错读?
对错是逻辑学的概念。其定义是:如果主观上的概念与客观上的事实是一致的,则称为
对的,否则称为错的。
在科学上,一个判断与事实相符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与人的立场无关,这是客观
对错。在社会中,一个行为我们希望它再次发生,我们就把它定义为对的;相反就定义
为错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错标准,这是主观对错。
所以,从逻辑上来看,一个字的读音是否有错误发音?当然有,不过都是主观对错。因
为语言学属于社会人文学科,文字形状和含义、发音的对应都是人为指定,根本就没有
对错之分,只有大众标准的区别。
而大众标准的语音是会跟随时代进步,人口迁徙,等等各种原因发生变化的。元朝南下
,北方话将中国古音取代就是一个巨大的已成事实,很多古韵中的发音到今天都不同,
造成了我们在赏读唐诗宋词时的困难。
语音随时代和地域变化
对于中原人士来说,新韵发音当然是错的,就好像今天的平水韵爱好者看到别人使用普
通话韵写近体诗一样,总是觉得别扭。可是在普通人的立场来看,写诗就是为了让人读
懂,当然是用我们现在通用的语言来形成节奏和韵脚,使用新韵肯定是没有问题,并且
有利于读者读懂和交流。在新韵作者看来,平水韵诗人就是食古不化,在平水韵诗人看
来,新韵作近体诗尤其荒唐。
两者都认为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
如何来衡量这种对错?
我们只能在前面附加客观条件,比如我们在赏析唐诗宋词的时候,使用古韵是合适的,
但是在创作近体诗的时候,为了大众的阅读感,还是使用新韵比较合适。
说到底,语言的发音变化没有对错,只有时代变化的不断影响判断的标准,任何人文科
学理论都是视环境变化而调整的。
语言会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不断优化
语言的作用是用来交流,从大的功用上来说,只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什么
样子都无所谓。而语音错读,偶尔就是错,但是当绝大多数人都读错,那必然是本身出
了问题——这就是人文科学类的标准,以大多数人的共同认识为准则。
就好像简化字的产生,为什么会出现简化字?还不就是因为文化开始普及,下层劳动人
民文化水平低,使用简单笔划来代替繁体字,才慢慢产生,最终形成了标准?
如今还有人认为繁体字比简体字好——这是典型的故步自封。繁体字、简体字、英文字
其实都只是一种标记符号,都需要经过学习训练,我们才能掌握使用。从这一点来说,
只要是完整的文字系统,就没有优劣之分。
语言文字的发展方向必然是逐渐简化,但是以不影响我们的沟通交流,不产生歧义为前
提。
文字的方向是简化,包括读音
就题主说的这几个字,读音改变了,会产生歧义吗?“呆板、确凿、便秘”并不会因为
发音的从众化而让那一小部分能够读出原来发音的高知分子产生误解,这种改变就是合
理的,是正常的优化。
不过像前段时间将“骑”的读音“ji”去掉,将“斜”的读音“xia”去掉,会引起我们
赏读古诗的时候发生错误,增加了古诗词在流通教学之时的难度。这种改变倒是可以商
榷,从保留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似乎可以保留这些多音形态。
我们以后的小孩,可能就会读成“一骑(qi)红尘妃子笑”,“远上寒山石径斜(xia)
”了。
不过这也无伤大雅,因为能够看出这种发音导致诗句出律,那就早已经超出日常生活需
要,进入了一个古诗的欣赏阶段,自然就会对发音产生怀疑,然后在发现今古发音变化
之时,恍然大悟。
所以总的来说,这种从众、从俗的语音更改是要支持并配合的。
也轮不到你不支持,几十年后人家都说便秘(biàn mì),你跑过去跟医生说你说错了
,要读作“biàn bì”,估计他可能会把你从肛肠科往精神科转吧。
--
FROM 14.15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