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字符流终端画UI……想起以前有段时间,在vim里加载一堆乱七八糟的插件,
不知道是哪个的bug,一旦打字快一些,或者远程paste进来文字稍微长一点,
就会莫名其妙出现一堆本应该在UI上的字符插入到要编辑的文字里,比如函数
参数的tooltip或者autocomplete项,甚至连Esc彩色代码都插进去了,估计是
控制流的边界被打断破坏了-_-;;;;
【 在 wushu (武术)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帖子勾起年少回忆啊。确实,dos那个年代字符界面的程序做得都很精致。不光是养眼,整个UI从布局到对话框问答用起来都很顺溜,熟练的用户可以不看屏幕盲操作完成一连串菜单选择和对话框问答。个人觉得几个原因吧:
: 1. 商业软件利益驱使,用户大都是小白,做得讨好用户自然卖得好。诺顿、PCtools都是火了多年的经典,TC2.0算是我用过最难用的了,然后TC3开始UI才大有改观,可能之后Borland才风生水起。UNIX那时还是阳春白雪,有幸在邮电机房见过一次,键盘都不敢摸。
: 2. 本地编程且环境简单。文本模式就80列25行,绘制UI直接写屏幕缓冲区,或者调用bios做诸如画光标的活,控件坐标hardcode都行。反观UNIX画UI都是字符流,在kbps速率的电话线上传输能省则省。而且各种终端标准,termcap里有的操作这个支持那个不支持。即使到现在,基于字
: ...................
--
FROM 115.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