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九毛九,对人一块一
人事物
物是死的,遵循其规律,尚可苛求;人是活的,可能涉及多轮博弈,需要留下足够的安全空间。
类似事故,一定都是双方违背或挑战规则底线造成的。处理不当,事故便流传为故事
对物与对人之外,还有对事,这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它杂糅了人与物,大体可遵循“存天理,循心愿”破解之
文明 与 文明的
文明,是人事物的总和,它是向回看,是死的东西
文明的,是当下之人背负文明的演绎。对文明穿刺深度不同,会让人的表现遵循不同规则,正所谓纸面规则之于潜规则
当下世界的杂糅,是诸多文明切片的融合。它可以为世界导入新途,也可以将人类拉回历史
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并非源自顶层荒谬,更多应当归咎于顶层与底层的断裂,或者应当说归咎于中层社会的消弭
阶层流动是一种际遇,“二八规则”才是底层规则的显露
历史归因论
“人择原理”是时间幸存者的回光返照。
以当下作为答案原点,历史不过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负维度。看得见的,也许符合答案;看不到的,未必不符合答案
所以寻求答案的过程,更像是在多米诺中,找到那块最难随波倾倒的骨牌
家庭的消亡
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核。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小组织单位也逐步拆解为氏、族、宗、家的关系片段。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人际关系也逐渐从“人--人”的直接联系,松散到“人--物--人”的间接联系
如果工业文明保持前行,家庭三要素“经济、关系、繁衍”中的两个将被逐渐解构。“人”的内核似乎也终将因为“人”的发展而自我瓦解
恋爱与婚姻
从多米诺中摸出名为“自由婚姻”的骨牌,恋爱与婚姻便成为其自身稳定的两大支柱。只不过“人”的发展依然推动两大支柱的分离
不论用什么词汇形容这两大支柱,恋爱总归从精神角度描述“家庭”成员间的精神关联,它强调共振,即琴瑟和鸣;执证则退守物质层面的底线,即互通有无
爱
从汉语语境,“爱”是形容一系列人际关系的核心词。我们未必能定义什么是“爱”,但可以争取从诸多相关词中,无限逼近“爱”的内核
“爱”可以用投入衡量,但“知足”的边际递减会让受“爱”方成为一个无底洞,最终“爱”的主体将会因或精神或物质的困窘而难以为继
“回报”是对“爱”者的救赎,即便它藏在私心中。
当“爱”的投入与回报趋于平衡,“爱”才有机会脱离人性的本能,通过更多试错进入“闻弦知雅意”的佳境
后代
DNA或精神内核的扬弃
DNA的职能在于复制,可以表现为个人的口腹之欲,也可以表现为“重金求子”
精神,或者说人格,同样可以看作生命的形式。子孙“不肖”往往是长辈最大的痛苦
回顾以亿年为单位的地质年代,生态总是因稳定而衰败,因动荡而繁荣。既然生物人的时间进程不能人为调控,那么面对加速发展的文明环境,就为后代人格的多样性留下空间吧
变色龙
工业文明的逻辑,推动“人”的独立与多维度“角色”叠加。在家为父子,上阵即兄弟
随着“二八规则”的显露,多数“人”难逃社会底层角色的桎梏。破解之道,便在多维度“角色”之中。
既然做不成六边形战术,那么不妨先从“时钟”战士做起。家庭与事业之外,寻求其他成为“二”人的途径
需求层次论
需求有缓急,也分高低
尽管需求飞跃是一种常见的被洗脑手段,作为普通人不妨从基础需求开始,一步步攀爬台阶
非等价交换
工业逻辑的核心,是客体的资本化。所有的人与物,所有的理想与生命,都会被打上一个数字的价签。换个说法,叫做“人的社会化”
也许这一进程不可违背,但至少不同人的特质之间,存在了沟通、交换、乃至交易的基础。就比如“用土地换和平”,就比如“以时间换空间”
薛定谔的猫
不确定因素带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获得结果的唯一办法就是掀开盖子——用行动使脑中的各种想象结果,塌缩为眼前的唯一现实
在不具备对“现实”的解释权力之前,就先努力训练行动的多样性吧
猜疑链
信任的成本,实际是对“失败”代价的承受能力
更强的承受力,会帮助人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结果。
所谓强大的人,殷实的家底与坚韧的性格至少有其一。如果二者都不具备还奢求强大,那就从“忘性”开始吧
边际效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正面效果,譬如幸福,经常会生出欲壑难填的态度;对负面效果,譬如厌恶,则经常化作积重难返
如果能脱离这种底层逻辑,平等看待一切感恩与睚眦,恐怕会失去很多乐趣,没准也能获得看清人事物的内心尺度
断舍离
多维度角色,背后支撑的是多维度逻辑,每个人都是各种逻辑线交汇结点的物理投影
“自助不论涨跌”就是从商品价值介入使用价值,“旧情难却”就是将旧赛道叠加入新生活
剥离多维度逻辑线的杂糅,会帮人生活更轻松,因为能够做到“缘何起,为何止”
--
FROM 211.10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