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了,这就是英帝国实行的帝国特惠制
20世纪,为了制衡另一近在咫尺的挑战者德国,英国不得不在美洲实行战略收缩,而原本已经在工业实力上超过英国的美国乘机填补了其权力真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这个过程。大战过后,英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美国 从英国的债务国上升为债权国。一战时,英国的债务累计达12.85亿英镑,主要来自美国,而同时英国还借给盟国约14.19亿英镑。
但是,俄国革命爆发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拒绝偿还以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欠下的债务,但美国却要求英国全额偿还债务。过惯了不差钱日子的英国可是被急坏了。
身为债主的美国觉得抢班夺权的时机终于来了。于是在分配战后利益的巴黎和会上,“贸易自由”和“民族自决”成为了美国总统威尔逊极力挥舞的两杆 大旗。这些主张表面上看是理想主义,但实则却都是冲着英国去的。因为身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帝国,贸易自由将消解英国商品在各殖民地“本土作战”的优 势,至于民族自决,则干脆是想将英帝国肢解。
手握金融财权又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按说美国人的计划本是完全之策。不过,两次世界大战间期英美博弈的最终结果,却证明了“姜还是老的 辣”。在表面上逢迎美国人的同时,英国为维护其霸权及时实行了一系列应对之策,其中最见成效的杀手锏就是曾被罗斯福诟病为“旧时代古董”的“帝国特惠 制”,该制度要求英国下属的各殖民地以英镑作为贸易的基准货币,帝国内部各地区之间进行低关税的自由贸易,对外则征收高达30%以上的高关税。
帝国特惠制(英语:Imperial Preference),是一个互惠关税制度,旨在减免大英帝国与其自治领和殖民地,及自治领和殖民地之间的互相进口关税。早在1900年左右,帝国特惠制就已经成为平衡大英帝国各领地的贸易关税制度,旨在提高其与德国和美国的竞争、巩固英国殖民制度。其主要的提倡者是约瑟夫·张伯伦。
在当时,此政策一 出,可是坑苦了美国,到192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了当时世界总量的48%(想想我们中国引以为豪的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了?),此时 整个世界市场骤然向其关闭,美国经济顿时陷入失速的危机。到二战爆 发前的1937年,英国已有重新扳回一局的架势,当年英国的工业产量与1932年相比提高了50%,工人的平均实际工资上涨20%,工作时间减少10%。 整个三十年代甚至被英国人称为“黄金时代”,而美国此时仍然深陷大萧条之中苦苦挣扎。如果不是纳粹法西斯的崛起,美国在两次大战间期对英国的“抢班夺 权”,基本上铁定以彻底失败而告 终。
--
FROM 223.16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