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男子做完CT5分钟后死亡,医院:造影剂重度过敏
大河报
2021/09/29 16:39
大河报记者 魏浩
做个CT检查也会出意外?你没看错。就在9月28日,来自周口的鲁师傅,到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CT检查后,突然瘫倒在地,最后被宣布不治。死者女儿称,医护人员未正确抢救,使得父亲错失了抢救机会。
●患者做完CT称头晕,不到一分钟已瘫倒在地
“父亲给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有点头晕。”9月29日上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楼前,死者鲁师傅的女儿告诉记者,28日上午,她带着曾经发生胸痛的父亲,到该院做检查。“想着这里的检查设备,要比老家的好一些。”该院心血管内科接诊医生为其开具检查单后,她和父亲到隔壁的住院楼一层,接受双源CT影像检查。
家属提供的诊断报告单显示,患者年龄为49岁,做检查的仪器是西门子双源256层CT,检查时间是28日上午10点28分。“做完检查后,医生让我们在门口观察10分钟再走,有不舒服了叫他们(医护人员)。”
在等待过程中,鲁师傅告诉女儿,在检查前注射造影剂(优维显碘普罗胺注射液)时,他曾感觉“很热、像过电一样,”护士称这是正常现象,随后鲁师傅便不再反映自己的感受。而意外,却在检查后发生了。
“坐了不到5分钟,我爸说‘咋有点头晕呢?’”鲁女士随即跑到3米外的注射室门口呼救。“等到我和护士转身再回来,父亲已经瘫到地上了。”而她也看到了最不愿看到的场面:“面部铁青、喉咙肿的很粗,已经没有意识了。”
见此情景,医护人员随即将鲁师傅抬到座椅上躺平,并测量血压,随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几分钟后,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赶到,将患者鲁师傅推往抢救室。“晚上的时候,医生说已经没有抢救价值,问我们家属怎么办。”
●检查室是否配置抢救药物?抢救措施是否规范?医院未予回应
截至29日中午,鲁师傅已被宣布死亡一天,但遗体仍被放置在郑大二附院急诊科的走廊里。
当天上午,该院医患沟通办工作人员在和家属沟通时,家属对抢救病例中未提及注射造影剂、以及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内容,提出了质疑。对此,医院工作人员并未回应。
随后,在该院CT检查登记室,记者咨询检查室是否备有抢救物品,一名不愿具名的医生称,“抢救物品都有,抢救车、药品都在机房里面。总不能搁到走廊上,条件有限,我们也是积极尽力地做好我们的工作,工作中尽量不出问题,谁能保证百分之百不出问题?”
记者提出能否到机房看一下抢救物品,医生称需要联系医院相关部门批准。而对于能否公开走廊监控视频的问题,医院相关人员也未予回应。
●造影剂重度过敏虽罕见,但医疗机构不敢有丝毫马虎
作为必不可少的诊断帮手,近年来,含碘造影剂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而专家也提醒说,造影剂重度过敏虽罕见(约万分之一),但检查单位必须建立救治体系,未雨绸缪。
业内一名专家称,造影剂的重度过敏样反应非常少见,主要表现为血压明显下降,休克,严重的会出现气管、支气管水肿痉挛,严重的喉头水肿,甚至可能引起死亡。
另一名专家受访时说,根据《碘对比剂血管造影应用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 含碘对比剂在心血管疾病中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及《对比剂使用指南(第 1 版)》等国内相关指导文件,目前已经不再提倡做过敏试验。
记者查阅《对比剂使用指南(第2版)》注意到,检查室必须准备的救治器械包括:装有复苏药物和器械的抢救车,医用氧气管道或氧气瓶或氧气袋,简易呼吸机等,必须准备的药品包括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等6类药物。《指南》中,将注射后1小时内的不良反响定义为急性不良反响。不过上述专家称,多数医院急诊科执行的是密切观察半小时。
“一般半个小时不出问题,基本就不会有意外了。”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必须高度重视。“现场紧急抢救的同时,还要通知急诊科到场抢救。如果患者出现了喉头严重水肿,需要急诊科考虑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因为这个技术放射医师一般不掌握。”
但是对于鲁师傅的死因,专家称不便判断。但他同时表示,按规定准备的抢救药品和器械,哪怕十年用不上一次,也要随时备用。而针对患者意外事件的抢救技术熟练与否,也是各个医院重点考核的内容之一。
--
FROM 124.22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