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校园故事:卢俊卿歪解唐诗《赠汪伦》
请参考印度、朝鲜类似的影视作品:
两人分别,李白已上船,岸上突然传来了歌舞声,高歌“你快回来,我一人承受不来。。。”,跳起来印度般的舞蹈。
李白深受感动,心想不能白吃白拿,灵感迸发,当即作诗一首。
【 在 rdwp0743 的大作中提到: 】
: 卧槽,我一直觉得这诗有问题!送人走都是让带上一堆土特产加奉上金银做盘缠,然后设宴饯行双方惜惜依别泪眼婆娑,哪有客人都上船要走了主人才来的,而且又唱又跳兴高采烈,根本一丝伤感也无。这么一说豁然开朗!
--
FROM 222.168.93.6
学生的时候喜欢扯淡.
现在知道了,花了钱最后却还要骂人,没这种傻子的.
--
FROM 101.88.7.*
人才
--
FROM 114.253.63.*
典型的拍脑袋做研究。汪伦什么家世可以去调查,哪能用县令的俸禄来推断家里有没有钱。那个年代,科举制度还不成熟,大部分做官的还是因为有钱有家世。而不是反过来靠俸禄。
【 在 kekemi 的大作中提到: 】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著名的唐诗《赠汪伦》,正是大诗人李白的佳作,这首唐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背诵。正是因为这首唐诗的知名度之高,所以它背后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上学的时候老师都讲的都是课本上的版本。但是有人却对这首唐诗背后的故事提出质疑,故事内容漏洞百出,因为他这个版本才符合人情往来的常情。这个人倒不是知名的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而是我的大学同窗室友卢俊卿。
: 卢俊卿在大学里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是上下铺的兄弟。卢俊卿与别的同学不太一样,大部分人上学前,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而他却没有上过。卢俊卿小时候是跟着爷爷在兰州的农村老家长大,那个时候农村是没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爷爷是个小学老师,从小在私塾里读书,接受的是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卢俊卿从小就受到爷爷传统教育的影响,《唐诗三百首》等启蒙读物,他早就会背诵了,而且每首唐诗背后的故事也都知晓。
: 在大学里,在与同学们聊天的时候,能够引用一两句唐诗,而且还是对方不知道的诗句,不仅能够彰显文雅的气度,还能引起女同学的好感。卢俊卿满肚子都是唐诗宋词,我们这些爱好附庸风雅的室友们,就经常向他讨教,不仅要知道唐诗的意思,还要能讲出背后的故事,这才能显出自己的学问。有一次,我们谈论到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这首诗出现在小学课本里,上过学的人都学过,主要是描写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
: ...................
--
FROM 192.19.236.*
……
--
FROM 123.120.212.*
哈哈
--
FROM 120.229.70.*
虾jb扯
--
FROM 122.236.93.*
写了这么多,我还以为你那个朋友是个考究派,通过大量研究,给出了我们不知道的隐情。却原来,也就是瞎猜。。。真不知道有啥可值得你如此感慨的。。。。
【 在 kekemi 的大作中提到: 】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著名的唐诗《赠汪伦》,正是大诗人李白的佳作,这首唐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背诵。正是因为这首唐诗的知名度之高,所以它背后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上学的时候老师都讲的都是课本上的版本。但是有人却对这首唐诗背后的故事提出质疑,故事内容漏洞百出,因为他这个版本才符合人情往来的常情。这个人倒不是知名的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而是我的大学同窗室友卢俊卿。
: 卢俊卿在大学里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是上下铺的兄弟。卢俊卿与别的同学不太一样,大部分人上学前,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而他却没有上过。卢俊卿小时候是跟着爷爷在兰州的农村老家长大,那个时候农村是没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爷爷是个小学老师,从小在私塾里读书,接受的是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卢俊卿从小就受到爷爷传统教育的影响,《唐诗三百首》等启蒙读物,他早就会背诵了,而且每首唐诗背后的故事也都知晓。
: 在大学里,在与同学们聊天的时候,能够引用一两句唐诗,而且还是对方不知道的诗句,不仅能够彰显文雅的气度,还能引起女同学的好感。卢俊卿满肚子都是唐诗宋词,我们这些爱好附庸风雅的室友们,就经常向他讨教,不仅要知道唐诗的意思,还要能讲出背后的故事,这才能显出自己的学问。有一次,我们谈论到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这首诗出现在小学课本里,上过学的人都学过,主要是描写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
: ...................
--
FROM 223.71.96.*
写这种文章的目的是啥?秀底线还是秀智商呢?
--
FROM 124.126.182.*
收藏
【 在 kekemi 的大作中提到: 】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著名的唐诗《赠汪伦》,正是大诗人李白的佳作,这首唐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背诵。正是因为这首唐诗的知名度之高,所以它背后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上学的时候老师都讲的都是课本上的版本。但是有人却对这首唐诗背后的故事提出质疑,故事内容漏洞百出,因为他这个版本才符合人情往来的常情。这个人倒不是知名的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而是我的大学同窗室友卢俊卿。
: 卢俊卿在大学里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是上下铺的兄弟。卢俊卿与别的同学不太一样,大部分人上学前,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而他却没有上过。卢俊卿小时候是跟着爷爷在兰州的农村老家长大,那个时候农村是没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爷爷是个小学老师,从小在私塾里读书,接受的是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卢俊卿从小就受到爷爷传统教育的影响,《唐诗三百首》等启蒙读物,他早就会背诵了,而且每首唐诗背后的故事也都知晓。
: 在大学里,在与同学们聊天的时候,能够引用一两句唐诗,而且还是对方不知道的诗句,不仅能够彰显文雅的气度,还能引起女同学的好感。卢俊卿满肚子都是唐诗宋词,我们这些爱好附庸风雅的室友们,就经常向他讨教,不仅要知道唐诗的意思,还要能讲出背后的故事,这才能显出自己的学问。有一次,我们谈论到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这首诗出现在小学课本里,上过学的人都学过,主要是描写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
: ...................
--
FROM 123.11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