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春节还有十多天,母亲就开始不断提醒我记得带些春联回来。直到腊月二十八,我把带有银行批量印制的春联拿到家,母亲才放下心来。我很好奇,没有人住的老家还要不要贴春联?母亲笑着告诉我,父亲早已跟住在村里的亲戚托付过了,由其帮忙购买并在年三十上午贴。
春联,在我老家又称门对子。之所以叫门对子,我想或许是因为过去农村房子的大门大多都是两扇,左右两边对着贴。打我记事起,每年春节最重要的一道仪式就是大年三十贴门对子。父母告诫我们,一定要在午饭之前,早上或上午贴,千万不能过了中午12点,否则就不吉利了。说这是习俗,象征着除旧迎新,将过去的那些不好的事情通通丢掉。
儿时的我,是父亲贴门对子的助手和参谋。彼时,老家村子里的门对子几乎都是手写。临近过年,家家户户当作置办年货的一项必选项,从集镇上买了大张的红纸,根据门、门框和横梁等的大小和数量,分门别类,按需分配,约莫着尺寸裁剪出来。然后,拿着它们,带着烟,去找村里的“先生”来写。所谓先生,多是村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毛笔字公认写得不错的人。因为年年写,家家写,所以先生也是轻车熟路。当然,因为写的多了,内容家家户户大同小异,大多是“春回大地”“四畜兴旺”“财源广进”“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诸如此类的。如果一家要贴的地方太多,先生实在词穷,就是多写一些“福”字,大小各异,也算是差别对待了。也有一些人家,自己来写。虽然字体谈不上美感好看,有些原创的内容也不那么对仗工整,但不乏新意,有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又紧扣热点,带着俏皮,在消息闭塞和精神生活单调的年代,甚至能成为村民一段时间的美谈。当然,每年贴门对子也有例外,就是家里若有人去世,春节是不能贴的,须满三周年后,方能开始再贴。甚至还有些人家在此期间,不仅不能贴门对子,还不能操办婚嫁喜事。这大约如同我们在古装电视剧常常看到的,一些贤能志士如遇父母去世,需弃官回籍服丧守孝三年,除非皇上“夺情”。
我们家写门对子,也很少请先生代劳。通常是由我裁好红纸,选好内容,准备好笔墨,由当老师的母亲空闲了来写。在互联网没有普及开来的年代,也无法借助百度搜索,选取内容实际上是很费脑筋的事,既想与众不同,又想有美好寓意,而手头能借助参照的内容不多。尤其是年少的我,对很多文字理解并不通透,生怕闹了笑话。记得有一年春节,表哥来我家回拜年,盯着我家的春联看了许久,横批大约是“策马扬鞭”,他自言自语似的轻读了几遍没有任何评论。年少的我顿时不自信地脸红了,开始怀疑用的是否合时宜?是不是马跑得已经很快就不应该再扬起鞭子赶了?当然现在来看,没有什么不妥,政宣类的文章随处可见,而且表哥当时也不见得就是认为不好,但那时的我应该是读初中,作为心事竟惴惴了许久。一般,门对子写好后,先要铺放在地上,用东西压住,待墨汁晾干再收起,再贴。否则风吹起,会粘到一起,或墨汁流下来,模糊了字迹。贴门对子所需的粘合剂,在农村浆糊、胶水还不流行的年代,自己熬浆也是技术活,面糊既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否则粘性不好,而且容易起包。真到了要贴的时候,还有不少注意事项。先把要贴的地方用笤帚和抹布打扫干净,否则有灰尘粘不牢,风一吹就容易掉了。然后,还要看对联的仄起平落,区分左右哪个为上,这也是一年一度都要重新审视和怀疑的话题。最后,父亲贴的时候,我常常帮着递浆糊,站在适当距离帮着父亲定位,看放的是否平直对齐。
在手写门对子的年代,尽管我家一直都是母亲来写,但我读高中的那一年,一个邻居突然提出让我给他家写,这着实让我难堪了一回。虽然我自幼读书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字写得实在拿不出手,更不用说毛笔字了。可是邻居就认准了非要我来写,无论我怎么解释和推脱,在他看来好像我是过分低调谦虚,其实真不是。其中理由,我想大概是那年中考,我考得不错,在县里名列前茅,甚至上了县里的报纸,也一下子在不大的村子里出了名,大家都认为我未来一定能考上大学。话传来传去,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俨然已经把我当成上了大学看待。在邻居看来,既然学习好,哪有不会写门对子的道理呢?可他不知道,书法跟学习好坏几乎不沾边。可怜我实在执拗不过,只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从“福”字头开始写起。先写了一个,邻居虽然不满意,但是不甘心,以为我还没有找到感觉,让我继续写。当我第二个、第三个写出来后,邻居终于不再坚持,嘴上说着“挺好的嘛,不要紧张”,行为上已经接受了我的请辞。于是,我落荒而逃。后来,我在村子里走动拜年,一眼就发现了我写的几个“福”字头,被邻居作为废物利用,安静地躺在偏僻的牛棚上,猪圈边,真是尴尬至极。尽管日后,我有无数次冲动想要练好字,但是高中忙于学业,又缺少名师指点,也都没能坚持下来。后来上了大学,我又阴差阳错读了计算机专业,作业大都是用电脑完成,就更缺少了书法练习的机会和动力,至今也成了我的一大憾事。
后来,我在城市定居。无论老家,还是新家,依然保持着大年三十贴门对子的传统。只是记不清确切从什么开始,不再手写。市面上开始有写好的春联售卖,再后来一些单位开始流行印制春联赠送。常见的,如银行作为维护客户关系的方式,商家作为促销手段。在年复一年不断地演进中,贴春联变得越发简单。内容无需自己费心去想,只需选择即可。左右究竟哪个为上,也不用再发愁,只需参照横批内容的顺序来贴即可。有些印制的春联,还准备了两个版本,一套从左到右,一套从右向左,用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喜好。胶水、胶带也演变成了手撕的双面胶纸,易于粘帖,又不失平滑。而且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要贴的地方也在变少,无需再在牛棚猪圈,水缸粮仓等上贴。城市的入户门,大多也没了边框,或者边框很窄,也不用再像过去在农村,除了门心上的对联,还要考虑门边框上的对联相关。有些门只有单扇,加上凸凹造型,也不再适合贴长的对联,只需贴上一个“福”字简单了事。还有些人家,为了出行方便,提前几天就贴上了春联,也不再非要等到大年三十才贴,甚至有些年轻人,干脆不贴。即使贴,人们大多也不再关心内容和美好的寓意,甚至连工业印制的“福”字头也不再是用来倒着贴的了。仿佛大家渐渐已经习惯把贴春联当作春节一件可有可无的选项了。
而今,我们家依然坚持着这个传统,只是现在父亲不再亲力亲为,我成了父亲,儿子成了我的助手。小小年纪的他,甚至还不认识春联上的字,就开始乐于帮我撕递粘帖纸,帮我定位对齐平直。虽然现在贴春联越发方便,但我觉得更像是完成一道生硬的仪式,少了很多过去的乐趣。尽管社会上还有一些书法爱好者再坚持着手写,还有一些书法家,走进乡村、走进社区等送祝福,现场在印制好的春联纸上创作,当作弘扬传统文化,但是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寻常百姓家更多是为了图省事,选择直接使用印制的春联了。我在接受现实的同时,却分外怀念故乡手写门对子的那个过年!
--
FROM 112.2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