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是南北两地截然不同的性格代表。母亲是北方人,性格泼辣果敢;父亲则是南方人,性格木讷内敛。从我小时候的记忆来看,母亲似乎总显得有些霸道。而这种印象的根源,或许可以追溯到一个特殊的细节。我刚上小学时,户口本上我的姓是随母亲的,而非父亲。这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是个特例,除非是单亲家庭,孩子跟母姓的情况少之又少。那时的我不解,但后来渐渐明白,这其实是她对我的一种保护。
八十年代已经社会蒸蒸日上了,但母亲的观念似乎仍停留在七十年代的某些担忧中。比如她反复叮嘱我如果填出身,一定要写“贫农”。这主要是因为父亲的出身不好,导致一生受影响,母亲怕影响我,要和我爸划清界限。后来有一次父亲去北京找我,路过了中国科学院某所。他感叹,当年一个学习成绩不如他的同学却因出身分配到这里,而他尽管是班上前几名,却因为出身原因被分配到了遥远的地区。当然,这段经历也成就了他与母亲的相遇。
母亲年轻时并不是没有选择。据我母亲生前对我说,那时候有好几个人给她写信表白,而她最终选择了父亲,是因为父亲学习好。有人甚至劝她,认为和一个出身不好的南方人谈恋爱会影响她的前途,尤其是母亲本可以有机会进入县里工作。甚至连领导都找她谈话,说要谨慎选择。但母亲很坚持。她不仅没有动摇,甚至还给省里的领导写了一封信,说地主家庭的孩子经过教育也是可以改造好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封信得到了回信,领导表示她的看法有道理。进入八十年代,父亲以他扎实的学识和勤勉的态度脱颖而出,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这一事实证明,母亲的选择是正确的。
--
FROM 1.2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