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谢大家把宝贵的周末下午时间交给“四公子说”。我想,这是对《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由衷喜爱,也是对四公子的莫大信任。
2,说到《红楼梦》,相信大家都会马上在耳畔回响起那一段段或凄婉、或伤感的音乐,随着乐声,瞬间进入红楼的世界,融入红楼儿女的爱恨情痴。
3,这是我讲红楼的第一期,以《红楼天籁》为题,讲的是红楼音乐。为了更好地理解、感悟红楼和红楼音乐,我觉得,有必要从曹雪芹先生这个人来追寻、解味。
4,**在给我设计的海报时,用了“宝琴立雪”的画面,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说过,“四公子说”最大的主题,就是“教大家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让大家看到一般人看不到或没有关注到的信息。”宝琴在红楼中是一个局外人,是一双出世的眼睛,这很好地契合了“四公子说”的意图。
5,我把今天的讲座分成四个部分
(1)人性关怀与对美的呵护——我对红楼主题思想的理解
(2)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王立平先生创作红楼梦组曲的心路历程
(3)品味、体味、解味——红楼梦部分曲目欣赏与解析
(4)高朋满座、知音雅集——现场嘉宾演唱
6,我读红楼有几个阶段,可以说是基本相互独立,这部作品对我的成长,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7,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以至于产生了“红学”。戚蓼生序本写道“可一声而两歌,一手而二牍”,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对红楼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立场与关注点不同耳!
8,我今天想说的是,如果跳出LS的、JJ的属性和局限,站在更底层的深度去读红楼,作者想表达的思想,那种可以超越时空,放之LS皆可通行的主题,是什么呢?经过或是巧合,或是附会的思考和追寻,我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是,非功利性的、真诚的人性关怀和对美好的呵护。比诸我们常看到的索隐派、考证派,我觉得这个格局更高,可能更符合曹公的初衷。我今天之所以把这个主题放在红楼的第一讲,是不希望世人低估了曹公。
9,我为什么把红楼的主题聚焦到“人性关怀和对美好的呵护”,这里我用几段故事来捋一下我读红楼、理解红楼的过程,然后从原Z中选取几段情节以资核正校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10,我觉得,要了解红楼这部作品想表达什么,首先要了解作者这个人。从红楼本身的内容来看,曹雪芹是坚定反对FJ礼教的,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是DL的。作品里多处提到老庄思想、FS思想,但这些都不是作者真正的XY。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作者非常明确的墨家思想倾向。墨家的精神是什么:非攻、兼爱。就是世界大同的爱。
11,我在读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时,里面提到北京的各式玩物:鸽哨、蛐蛐罐等等,还有一样:风筝的制作。王世襄先生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他的研究非常广泛,让市井的雕虫小技登上大雅之堂,他玩物并研物,玩出一门“世经绝学”,因为他在民俗文化研究保护、人类文化传播及艺术思想交流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的人。
12,《锦灰堆》中提到,风筝的制作,涉及一部重要作品《南鹞北鸢考工志》,其作者正是曹雪芹。当时曹制作的风筝在北京已经极具名气。一次偶然,他的一个朋友于景廉,“因征伤足,旅居京师,家口又多,无以为养,一岁除夕前数日,家中不举爨者三日矣。值此严冬,告贷无门,小儿女辈,牵衣绕膝,涕饥号寒,直令人求死不得者矣!”于无意间向曹提及,京城的公子哥买一只风筝的钱足够他一家老小几个月的生计。曹就随手扎了几个给于,叫他拿去卖卖看。除夕那天,于牵着毛驴,载着酒肉时蔬前来道谢。原来曹给他的风筝早已高价售空。曹由此顿悟,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可养。”
13,曹雪芹为《南鹞北鸢考工志》自作了序言,写道“风筝于玩物中微且贱矣!比之书画无其雅,方之器物无其用,业此者岁闲大半,人皆鄙之!今乃哓喋不休,勾画不厌,以述斯篇者,实身有所触使然也,……乃详查起放之理,细究扎糊之法,胪列分类之旨,缕陈彩绘之要。汇集成篇,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14,从曹序中来看,于景廉最后因制作风筝实现了自我给养。
15,管平湖,是中国近现代最为的的古琴演奏家之一。1938年,夏莲居和管平湖在北海团城共创“风声琴社”,他们之间的交往,流传较广的是赠琴的事。1910年,夏随王露研习古琴,未及研至《幽兰》《广陵散》,王露便去世了。夏深以为憾。多年后将心愿托付给管,承诺若将二曲打谱成功,将以晋琴“猿啸青萝”相赠。此琴被古琴界认为“九德俱全”,声音之美无与伦比。夏老曾记“平生阅唐宋名琴可百数,以此例之,皆薪材耳!”意思就是跟“猿”琴比,其他唐宋名琴都只能拿去当柴火。后来,平湖将二曲打谱成功,夏于1955年郑重组织授琴大会,以“猿啸青萝”赠之,并作《名琴授受图》以记。平湖不敢无偿受赠,仍以现金400元相酬。
16,管夏之间还有另一段故事,是夏连居闻琴救平湖。却说管平湖一代琴圣,然而少年丧父,家道中落,又不善理财,生活十分困苦,一度家徒四壁,环堵萧然。为生活所迫,教学之余还要打零工挣生活费。有时到电台弹琴以增加收入,但仍囊匣如洗,糠豆不赡。1948-1950年间,平湖长子云章失踪,从此再无音讯,长女、次女又相继去世,此后家庭又生变故,夫妻分居。此番变动,管心灰意冷,几近绝望,产生QS的念头。一日,平湖在电台播音,恰为夏莲居所闻,他听到琴声有异,立刻觉得“平湖有难”,第二天便赶到电台门口等候,见到平湖后便将其延邀至家,问他为何琴声有异。平湖黯然涕下道“欲ZS”,细听原委后,夏对管说“万不可自弃,以君之才,将来大有前途,光大古琴之学,系于君也!”管听后大为感动,对夏执弟子礼。夏不仅口头劝解,还组织成立琴社,帮助联系学生让管授课以增加收入,同时请人调解家庭纠纷,让他安心钻研古琴,终于使管走出绝境。
17,在讲红楼之前,絮叨了这么长的两个故事,有两个目的:一是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二是曹先生怎样给人这样的帮助。从《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我重新认识了曹公,也促使我再重新读了一遍红楼,终使我从中发掘超越历史局限、永恒的精神价值。
18,回到红楼梦小说本身,印证我讲的“人性关怀”,并非一事一语,而是贯穿整个小说全过程,这里,我选几个情节作为例证。
19,第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画蔷痴及局外”写宝玉见黛玉葬花,其后若有所失,在园中看见一女孩蹲在地上,用发簪在地上划着,初以为也是学黛玉葬花呢,细看却似在写字,共十八划,是个“蔷”字,心想必是要作诗了,却一直是这个字,有三四十个了。原文这么写: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忽一阵凉风过了,唰唰的落下一阵雨来。宝玉看着那女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子听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20,宝玉对人的关怀,就是这样感同身受,就是这样发自内心最真挚最原始的情感,他希望人之间都是这样纯粹的相互关怀,这事宝玉,也是作者的乌托邦。
21,第36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钗到怡红院看宝玉,见袭人在给宝玉绣肚兜,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袭人遁了后,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地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得拿针来,替她代刺,恰黛玉湘云约她来向袭人道喜,“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这是一个很香艳暧昧的场景,发生在宝钗身上,和她往日谨慎知礼的行为是很违和的。大家都觉得宝钗心机重,实则这里恰恰表现了她对宝玉的好感,“失防”地对宝玉表达的爱意。后来,黛玉取笑“你看看人家赶蚊子的份上,也该去走走”,宝玉听了不解,袭人将昨日睡觉无人做伴,宝姑娘坐了一会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听了,忙说“不该,我怎么睡了,亵渎了她”一面又说“明日必去”。
22,这一句“不该,我怎么睡了,亵渎了她。”不要想歪了,这里的“亵渎”,是指主人的失礼。真实地体现了宝玉对人的那种尊重和关怀是全方位的,发自肺腑的。
23,第20回,“王熙凤正言谈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贾环和莺儿赌钱输了耍赖。莺儿抱怨“怎么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几个钱”……宝钗忙劝他“好兄弟,快别说这话,大家笑话你”又骂莺儿。正巧宝玉走来,见了这个情形,问是怎么了。贾环不敢则声。宝钗素知他家规矩,凡作兄弟的都怕哥哥,却不知那宝玉是不要人怕他的,他想着“兄弟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况且我是正生,他是庶出,饶这样还有人背后谈论,还禁得辖治他了。”
24,宝玉对贾环的关怀,体现在对庶出兄弟心态上的爱护,推己及人,照顾别人的自卑感,努力去帮助他人不受到心理上的伤害。
25,第66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却说尤三姐很早就思慕柳湘莲,非要柳才嫁。……走的近了一看,不是别人,竟是薛蟠和柳湘莲来了。贾琏深为奇怪。……“闹过之后,我们忙着请你们两个和解,谁知柳兄踪迹全无,怎么你两个今日倒在一处了?”薛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奇事,我同伙计贩了货物,自春天起身,往回里走,一路平安,谁知日前到了平安州界,遇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的性命,我谢他又不受,所以我们结拜了生死弟兄,如今一路回京。”
26,柳湘莲原是因厌恶薛蟠纠缠,打了他一顿,才远走他乡避祸。再偶遇薛蟠受难,竟以寡敌众,出手相救,这浅看是侠义,实则也是出自心底的人性关怀。
27,用上面4个情节,就是为了表达,我看红楼,看到的是曹公发自内心的那种对人的怜悯、关怀和尊重,这是正他心目中的人间正道。
28,曹公心知他想要的这种“充满世间的人性关怀”是脆弱的、短命的。可卿,表字兼美,因“兼美”而“人善被人欺”,草草丧命,便是曹公对“兼爱”于当世行不通的无奈注解。
29,曹公非常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从红楼里的丫鬟,到现实社会中像于景廉这样的困窘者。他深入底层,了解他们生活、劳动的细节,无微不至,可以说,他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萌芽的一个代表人物。
30,了解了红楼,也就有利于我们了解红楼的音乐。王立平先生与红楼音乐结缘,起于王扶林导演的夫人王芝芙。她跟王立平说有人在筹拍电视剧《红楼梦》,想找人作曲,问立平先生可有兴趣。王立平先表示“想到词:曹雪芹,曲:王立平,就充满兴奋。”对此,在红楼梦首播三十周年前夕,有一个专题采访,我就不详细讲了,有兴趣的朋友自行搜索。
31,王立平先生是比较早进入剧组的一批人,与王扶林、戴临风、王昆仑、周汝昌等先生讨论了对红楼的理解后,最后把红楼音乐的基调定位“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并确定“枉凝眉”作为主题歌。
32,创作红楼梦音乐的过程,用王立平先生的话说“太苦了、太难了、也太过瘾了”为其倾尽所有,曾经一年多一个音符也写不出来。最先完成的是序曲和枉凝眉,花了一年又三个月。他说非常感谢剧组给他的耐心、宽容和信任,若无这种信任,也就没有红楼音乐。
33,创作最难的是葬花吟。前面一段很快就完成了,但之后便久久没有思路。他把这种艰难归结为“认知”上的问题。我们该怎样认知红楼这部作品。为什么作者、读者给予了黛玉这么偏向性的同情和爱护。她真有这么可爱么?在现实中,他也能得到这么多偏袒的爱么?直到有一次读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才恍然大悟。这哪里是小女子在葬花,这分明是在昂首问天!于是把葬花吟写成了一部“天问”,得到了制片组的一致认可。葬花吟的创作,花了一年又九个月的时间。有段时间,经常写着写着就伏在钢琴上哭。
34,再后来的采访中,王立平先生说,红楼音乐,与其说是我王立平作曲,倒不如说是曹雪芹作曲,我只是把红楼音乐的音符一个个从红楼的字里行间“抠”出来了。假如换了曹公自己作曲,我想,也一定是按照这个旋律来写。这既是一种谦虚,更是一种自信和满足吧。
35,在选择主唱时,王立平先生没有选择当时有名的歌唱家,而选了意外中发现的陈力。本不是学声乐出身,当时在长春一汽做化验员。有一次机缘巧合,听到她的声音,觉得她适合唱正在筹拍的《红楼梦》歌曲,于是向导演推荐,最后便有了专属于红楼的天籁之音。
36,欣赏红楼音乐,从读懂红楼梦开始,到理解曹公这个人融入。既然王立平先生用“天问”来归纳他最满意的《葬花吟》,顺着他的思路,我也对每首曲子用两个字来归纳表达我理解的,作者想传递给大家的想法。不一定准确,希望对大家欣赏这些曲子时有所启发,能更好地融入到这部作品。
37,
(1)序曲:洞彻; (2)引子:铺叙;
(3)枉凝眉:嗟叹; (4)晴雯歌:坚韧;
(5)秋窗风雨夕:自怜; (6)聪明累: 愧悔;
(7)好了歌:顿悟; (8)红豆曲:缠绵;
(9)题帕三绝:伤怀; (10)分骨肉:悲彻;
(11)紫菱洲歌:凄凉; (12)叹香菱:屈从。
38,序曲:是用天外的眼睛看红楼一梦,高潮时的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从天而降的叹息,最后的一记响锣,既是大幕的开始,又是封建礼制的丧钟。
39,晴雯歌,是十三首曲子里最欢快的一首,偏偏给了结局悲惨的晴雯,这就是缝隙中生命的顽强。
40,聪明累,开始的节奏,充满了戏谑和自嘲,最后“叹人世,终难定”的韵律,有如浮沉浪,摇摆舟,飘摇不定,表达了凤丫头机关算尽后的深深愧疚和无限不甘。
41,葬花吟,高潮阶段“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配的那段鼙鼓,那正是黛玉昂首问天的控诉、悲鸣和挑战!
42,最后,向王立平先生,向红楼剧组,向曹公致敬,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伟大的作品。之后,有请受邀参加的**、**、**等为我们演唱葬花吟、分骨肉、枉凝眉、红豆曲等曲目。
--
修改:ahhoo FROM 223.157.101.*
FROM 223.15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