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何解?
我是心理咨询师。
我还不能说自己已经找到了明确、具体的“初心”,但我可以试着讲一讲我学到的内
容。初心可以分为四大类:坚守,爱,体验,成功。
坚守,是指坚守一些信仰、信念。某些虔诚的宗教信徒属于这一类。央视在报导中经
常会提到“坚守”,其中很多人也属于这一类。
爱,本质上是心理上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连接。体验,前面已经有人提过了,喜怒哀
乐都是体验。好奇、探索未知领域的人,有些也是体验。
成功,可以是追求事业的成功、成就,也可以是完成其他某种成功。比如,有些人很
有钱了,仍然努力去挣钱,这时,他可能就是单纯地追求成功挣到钱,而不是为了享受花
钱、或者为了后代,就属于这一类。再比如,有的人种树种了一辈子,最后种满了一大片
山。种活的每棵树都是他的成功。
《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初心应试是属于体验。《西游记》原著里,唐僧应该是属于
坚守(佛派的人没有蟠桃吃了,为了救佛派的人,唐僧被吃了10次,所以叫做“10世修行
的好人”),悟空属于成功,八戒属于体验,沙僧属于爱(加入一个团队)。
做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可以出于不同的初心。同样是探索未知领域,有的人是为了
爱(与未知领域建立连接),有的人是为了体验(好奇,体验新事物),有的人是为了成
功(获得某种知识)。
我的初心属于爱这一类。
可以看到,清晰明确地找到初心是有难度的,“更多地跟初心在一起”倒并不一定是
很难的事情。找初心需要思考,但绝对不是只需要思考。妨碍我们与初心待在一起的根本
因素是心理创伤。所以,找到初心的根本途径就是化解心理创伤。
【 在 erat (erat)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是心理医生?确实像您说的是一种“我执”的状态,但我觉得正是因为一直没有想明白“初心”是什么,才会出现这种症状吧。不思考就不会进入这种状态,而您给出的解决方案中,恰好是需要思考的,那是不是也就说明,在思考明白之前,都会是这种状态?是否可以问下:您的“
--
FROM 101.240.107.*
对于这几个分类存疑,况且个人认为这几个例子中的“初心”更类似于动机,动机是动态的、可变的、可修正的,那么“初心”到底应该是the last one 还是the first one?
如果不去纠结意义,而专注于寻找,倒是可以解决一时的疑惑,但那首先得承认“初心”的存在。我目前还无法接受人从出生就被赋予了某种使命。
【 在 laul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是心理咨询师。
: 我还不能说自己已经找到了明确、具体的“初心”,但我可以试着讲一讲我学到的内
: 容。初心可以分为四大类:坚守,爱,体验,成功。
: ...................
--
修改:erat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
你有困惑吗?需要生命有意义吗?
【 在 erat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觉看透了亲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经常觉得人类的存在毫无意义,经常想着自己没有出生过就好了,或者今天要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就好了,不会自杀,打算顺其自然迎接生命的终点。这是抑郁症吗?
--
FROM 120.245.70.*
初心也确实是一种动机,不过,这不是一般的动机,而是所有动机的源头。
动机是有指向性的,不同的动机,指向性的具体程度不同。比如,凶杀案中都会涉及
到杀人动机。某甲杀人,动机是谋财;某乙杀人,动机是仇恨、报复。甲谋财,所有“有
钱”人都是他潜在的目标,这个动机的指向性就不是很具体;乙报仇,他只针对跟他有仇
的人,这个指向性就具体很多。
初心的指向性就很模糊了。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初心看做是一种“油”。如果是汽油,
把它加到汽油机里,用着就很顺畅,无论是汽车、快艇还是小型发电机,都可以。如果用
来当做润滑油,就很糟糕、危险。如果当做食用油,那就是毒药了。
动机有层次性、根源性。甲为什么要谋财?为了给女朋友买贵的钻戒。为什么一定要
买这么贵的钻戒?他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动机。不管是何种具体理由,刨根问底儿之后也许会发现一个创伤性事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找到这么有戏剧性、这么特别的创伤):他母亲在他小时候嫌父亲没本事、穷,跟有钱人走了,抛下了年幼的他和父亲。探索到这里的话,还只是找到了一个创伤性经历。那么,儿时的这一经历跟谋财是如何联系上的呢?不
同的人(甲)就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有的人可能把母亲的出走解读为自己和父亲的失败,
认为有钱才能成功;有的人可能解读为自己和父亲失去了爱,把有钱视为重获爱的前提;
有的人可能解读为母亲对父亲和自己的背叛,把有钱视为守护家的手段;有的人可能是出
于其他具体动机,如果刨根问底儿,最终都会发现是四种动机/初心中的一种。
初心,就是从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点出发,向下盘根问底儿地探索后都会到达的那同
一个动机。也就是说,所有动机都源自于初心。
为什么我们会迷失初心?因为我们在实现初心的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
非常普遍的错误之一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比如,一个人的初心是成功,如果他把有钱
看做成功,他就把挣大钱作为目标,去琢磨怎样挣钱;然后他遇到一个有钱人,发现对方
很有学识,他认为要想挣大钱就要有学识,于是他努力学习,把考大学作为目标......
这类错误可以有很多层。像上面这种,挣钱是第一层;第二层是考大学;为了考上大
学还会有第三层,第四层......这样一层一层,离初心就越来越远了,很多人最后就完全
忘记初心了。严重者,考上大学后就迷茫了,抑郁了。
另一种普遍而重要的错误,是不加批判地接受、形成某些观念。比如,上面编的故事
中,甲的父亲可能经常给幼年的甲灌输一些信念:有钱人都很坏,有钱人的钱都不是正道
上来的,女人都靠不住,漂亮女人更靠不住....等等。比如,考大学的故事中,父母、老
师可能给孩子灌输考上清北才是成功的观念;或者父母威胁孩子,考不上清北就不要来见
我(才能得到爱)。这种错误的危害在于,这些观念都是在我们很幼小、没有独立生存能
力、没有什么批判能力的情况下灌输进来的。而且,这些观念进来得太早、在我们心里存
在得太久,我们对它们太习惯了,以至于就像水之于鱼,鱼不知道水的存在,我们也不知
道自己还有这些观念,更谈不上去批判这些观念了。
初心能不能修改呢?恐怕只能消解,不能修改。消解的过程恐怕就是走向“无我”、
走向“空”的过程了。这个话题就离你我太远、太空谈了,先找到初心再说吧。
找不到初心怎么办?想找就找,不想找就不找,无所谓怎么办。
有一点是肯定的,离初心越近的人,心理状态会越好。
【 在 erat (erat)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于这几个分类存疑,况且个人认为这几个例子中的“初心”更类似于动机,动机是动态的、可变的、可修正的,那么“初心”到底应该是the last one 还是the first one?
: 如果不去纠结意义,而专注于寻找,倒是可以解决一时的疑惑,但那首先得承认“初心”的存在。我目前还无法接受人从出生就被赋予了某种使命。
--
修改:laul FROM 101.240.107.*
FROM 101.240.107.*
你这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根本核心就是人死了一了百了,人生不过一场体验,或者说是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真善美所在,都是虚假的低级的。
而实际上呢,你对死亡之后的认知是基于你的“猜测”,头脑分析和推理,它并不真,而你却把你珍贵的人生在世时间建立在这么一种并不真的基础价值观上。事物不一定非要有意义,这种意义都是主观赋予的,更重要的是“到底是什么”,就比如人的生死到底是什么,假如你真心去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做,而不是原地坐着想。在做的过程中,你会看见很多与原先原地坐着想截然不同的结论,进而也就改变了那个虚假的虚无主义基础上的心气和方向。
另外,这个世界不仅有真善美,还有至真至善至美,端看你信或者不信,信,你有可能遇到有可能遇不到,不信,你遇到了你也会认为不是。不要放弃希望本身就是一种严谨。
--
FROM 203.192.13.*
我现在也这样
【 在 erat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问题真是不好回答,我能感受到具体的快乐,比如吃饭,旅游,学习,看电影,工作中的成绩,和朋友聊天,阳光明媚,绿草花香。 ...
--
FROM 101.80.22.*
考虑抑郁人格
不同于抑郁症,后者会有症状
前者表现为持续的、浸润性的、无生命力的、荒芜的感觉
【 在 erat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觉看透了亲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经常觉得人类的存在毫无意义,经常想着自己没有出生过就好了,或者今天要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就好了,不会自杀,打算顺其自然迎接生命的终点。这是抑郁症吗?
--
FROM 120.245.15.*
大部分人到神志不清的那天才能想明白这点,你只是早早就明白了,没毛病。
很多哲学家也和你一样,看的通透。
这不是抑郁症,既然你被生下来了,就让自己每一天都开开心心的就ok。凡人俗世追求的那些色相,金钱,贪欲,反正你通通不稀罕也不必为之奋斗到死就OK啦。
【 在 erat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觉看透了亲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经常觉得人类的存在毫无意义,经常想着自己没有出生过就好了,或者今天要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就好了,不会自杀,打算顺其自然迎接生命的终点。这是抑郁症吗?
--
FROM 99.240.180.*
【 在 erat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觉看透了亲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经常觉得人类的存在毫无意义,经常想着自己没有出生过就好了,或者今天要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就好了,不会自杀,打算顺其自然迎接生命的终点。这是抑郁症吗?
不用刻意去追求意义。就算人生没有意义,我们也可以开心快乐地活着。
--
FROM 106.120.73.*
佛祖说不要着相,不要着我相,众生相。“我”也许都不真实,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为什么要关注我的感受呢。但实际上要做到很难。因为从你诞生,你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从我出发的,我看到,我听到,我感知到……所以即便理论上理解了,要修行都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时时提醒自己,放下执着。
【 在 erat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是心理医生?确实像您说的是一种“我执”的状态,但我觉得正是因为一直没有想明白“初心”是什么,才会出现这种症状吧。不思考就不会进入这种状态,而您给出的解决方案中,恰好是需要思考的,那是不是也就说明,在思考明白之前,都会是这种状态?是否可以问下:您的“初心”是什么?您是如何找到的?
--
FROM 120.23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