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现在孩子们心理问题都这么多,社会怎么了
--
FROM 36.112.164.*
给太多了
--
FROM 60.29.153.*
父母打通关了,拿着各类攻略来指导,比较功利化和要一个高的、快的、唯一的结果。
--
FROM 36.110.41.*
【 在 strongliq 的大作中提到: 】
: 父母打通关了,拿着各类攻略来指导,比较功利化和要一个高的、快的、唯一的结果。
好吧
--
FROM 1.203.68.*
以前有心理问题都不知道。。。现在知道了而已。
【 在 luosifu 的大作中提到: 】
--
FROM 121.35.45.*
工作的原因我跟许多厌学、青春期抑郁的孩子工作,有些家长会说:都是生活条件太好了,孩子娇贵了,矫情了,你看,我们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怎么没这么多事儿呢?!
这是很多家长或多或少共有的认知,但是我觉得看待人的心理的问题不能脱离环境,既不能脱离小环境(家庭)中环境(学校、学业),也不能脱离大环境(社会)。
先从大环境说说
中国这几十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电视新闻说美国人要吃药才能减肥,我特别不能理解,一个是不理解为什么美国人那么胖,二是不理解少吃点不就行了,非得吃药吗?但是现在进入了新世纪后,中国人的平均体重比80-90年代增加了,减肥药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
记得小时候学英语,学了个词shrink,当时不能理解心理医生干啥的,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心理行业。
所以,有些疾病或者心理问题跟社会和经济发展是相关的,马斯洛就提出需求是有层次的(从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并且低级的需求驱力最强,要先满足,再生发出高级的需求。可能我们小时候,社会经济欠发达,我们更多的动力集中在生理需求(吃喝拉撒)、安全需求上。但现在经济社会这么发达,孩子们没人关注吃喝拉撒了,他们更关注的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由于年龄没到,他们还没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变了,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也就不同。
再来看看学校这个中环境
我经常进校园跟中学生工作,我发现现在学生们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小时候要复杂的多,孩子们也远比我们那个时候成熟,过去15岁的孩子在现在15岁孩子面前,可能会被说“单纯的要死”。
学业方面,孩子们现在学的比我们小时候难多了,所以,从学校的人际环境到学业难度,孩子们面临的挑战都比我们小时候要严峻得多!
最后说说家庭这个小环境
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青春期孩子的厌学、抑郁等心理问题是发展性问题,跟长期下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并没有给予良好的支撑有关。有些父母的功能并不完善,家庭的关系比较消耗,这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了,总结来说,不良的家庭结构和行为模式,过多地消耗了孩子的心理能量,以至于他无法应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议题。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们小时候父母还不如现在呢,不同时代的父母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当代父母普遍比较焦虑,另外,也有这些父母自身未完成的心理议题被他们带入到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
大环境、中环境,是我们必须要去使用的,而小环境是我们能够施加影响或者改变的,所以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最好的方案是从调整家庭结构、改善父母功能入手。
【 在 luosifu 的大作中提到: 】
--
FROM 125.33.204.*
我小时候厌学、退学的同学有很多,自伤的同学也见过
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但作为小孩子多半不用关心具体的吃喝拉撒和安全需要,大部分孩子面对的还是归属、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需要。只不过没人关心,有症状也没人理会(甚至会被嘲笑)。孩子总能长大
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很显著,以前的孩子社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大得多,承载的期望小得多,自主程度也比较高
【 在 Carrie947372 的大作中提到: 】
: 工作的原因我跟许多厌学、青春期抑郁的孩子工作,有些家长会说:都是生活条件太好了,孩子娇贵了,矫情了,你看,我们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怎么没这么多事儿呢?!
: 这是很多家长或多或少共有的认知,但是我觉得看待人的心理的问题不能脱离环境,既不能脱离小环境(家庭)中环境(学校、学业),也不能脱离大环境(社会)。
: 先从大环境说说
: ...................
--
FROM 124.64.126.*
我个人的观察是,现在的孩子与真实人(包括同龄)之间的互动相对我们 那个时候是大幅度减少的,人和人之间的网状结构是可以缓冲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的
但是,放学后,假期时,即使我们是在一个有32栋楼,没栋30层高的大的小区,中间有不少活动场所的还算大的小区,仍然只能找到极少数的小朋友玩,很多时候都没啥小孩
,也形成不了稳定的孩子伙伴
同班同学也很难形成比较好的友谊关系,因为缺乏共同的玩耍时间
【 在 Carrie947372 的大作中提到: 】
: 工作的原因我跟许多厌学、青春期抑郁的孩子工作,有些家长会说:都是生活条件太好了,孩子娇贵了,矫情了,你看,我们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怎么没这么多事儿呢?!
: 这是很多家长或多或少共有的认知,但是我觉得看待人的心理的问题不能脱离环境,既不能脱离小环境(家庭)中环境(学校、学业),也不能脱离大环境(社会)。
: 先从大环境说说
: ...................
--
FROM 42.244.62.*
我赞同您的观点,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游戏可以让孩子练习社会技能,比如如何处理冲突,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疏解负面情绪,建立友谊关系。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是和课外班的同学做朋友,但这种朋友是有非常大的限制性的,一周只见面几次,每次又只有课间能一起玩。不像我们小社会,邻居小伙伴天天可以见面。
【 在 ppzhuzhu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个人的观察是,现在的孩子与真实人(包括同龄)之间的互动相对我们 那个时候是大幅度减少的,人和人之间的网状结构是可以缓冲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的
: 但是,放学后,假期时,即使我们是在一个有32栋楼,没栋30层高的大的小区,中间有不少活动场所的还算大的小区,仍然只能找到极少数的小朋友玩,很多时候都没啥小孩
: ,也形成不了稳定的孩子伙伴
: ...................
--
FROM 125.33.204.*
所以二楼的回复还是挺精炼的。。。
父母替代的东西太多了
成了社会的集体选择。。
【 在 Carrie947372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赞同您的观点,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游戏可以让孩子练习社会技能,比如如何处理冲突,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疏解负面情绪,建立友谊关系。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是和课外班的同学做朋友,但这种朋友是有非常大的限制性的,一周只见面几次,每次又只有课间能一起玩。不像我们小社会,邻居小伙伴天天可以见面。
: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