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遵循进化论规律的动物,人生来是没有安全感的,婴儿对于一点响动的大哭大闹就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那么大多数人是怎样成长为情绪稳定、表面上看不出惶惶不安的中年人的呢?
答案一个是成长过程的互动体验,另一个是身体成熟带来的控制感。
身体成熟带来控制感对于安全感的意义不难理解,当一个人发现他可以通过身体的行动获得食物、住处,一部分安全感就建立起来了
另一个,成长过程中的互动体验,说的是人在和其他人、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在心理层面的体验被记录、也被解读,构成以后类似情景的反应蓝本。
比如如果体验经常是挫败的、这个蓝本就可能发展出退缩的模式,保护自己避免陷入挫败的沮丧;同时如果退缩的状态是被批评的,这个蓝本就又可能发展出不能待在原地、必须去做点啥以避免批评的模式。它们本身是矛盾的,但却同时存在
当年纪小时,无需面对那么多决定,这两种模式叠加的矛盾的痛苦还体会不到;而随着人长大、必须自己做决定,痛苦感就会逐渐强烈。如果有什么大的压力刺激,可能就会形成你描述的状态
而体验和对体验的解读形成的蓝本,绝大部分是在童年早期就被构建完成了,这也是某种意义上原生家庭决定论的理论来源。除了童年早期,其实一般家庭的养育模式是一以贯之的,通常在一个人成年之前所体验到的与人和环境的互动,模式是大体相似的。成年以后,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经历会带给人新的体验,有些体验可能是修正性的,但大部分是在重复以往的蓝本和应对模式
所以,如何获得安全感?对成年人来说,身体提供的安全感不够的话,就要通过刷新体验来修正不安全反应的各种蓝本,建构新的模式、获取新的体验。而心理干预,最主要的就是提供修正性的体验。
这就好比一台电脑,有时候可能硬件的改变也能提升性能、解决问题,就像在身体上的操作,比如运动、针灸、用药等;要想刷新后台自动运行的系统,那么通常需要找专业人士操作。
【 在 zhenhua 的大作中提到: 】
: 结婚怕处理不好家庭关系、无法支撑一家;不结婚怕外界压力、孤独终老;当领导怕没有能力承担,当小兵怕收入低没保障;怕社交、怕当众讲话...
: 总之就是惶惶不可终日,既要又要,又怕这怕那,最终啥也没得到,虚度每天。。。
--
FROM 117.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