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如果人能更多的专注于什么是该做的,而不是放在自己的情绪上,就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更别提做好了。
但是这么说似乎有个相悖的前提,就是你要明白自己这么做的意义所在,你才有内在的积极动力。所以似乎导致了一种循环论证的矛盾。
当然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人们(或家人)之间的能产生正向互动,也就是说对双方都是积极的,这样的人生也会不同。当然还是有个什么是积极的,意义如何的终极问题。
消极来自于即使亲情之间也无法产生积极的互动。这大概来自于普通人都只能把得到当作理所当然的,当作付出的回报和交换,如果付出与得到不对等,就很容易陷入负面循环(心理学上也论证了人们是厌恶损失的)。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意义感的缺失大概就源于此。
但是如果没有很现实的考虑作为代价,意义感也是无所依存的。
所以在很现实的很平淡的普通人的生活中,去给意义下定义,这本身就是一场灾难,是给自己下套。
所以一个平常的心态是,沟通的双方(家人)都能意识到自身的不足,都愿意向对方学习,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果任何一方执着于自我,采取不开放的态度,这种情形下的沟通必然是受阻的,消极的。
我住在宇宙中心,我们一楼的住户是本地的拆迁户,大娘每天都在小区各处收集垃圾堆放在楼门口(姑且不论我们的反感),对大娘来说,她只关心她想做的,每天做点儿事情,思考意义对她毫无益处。(对食物链顶端的人,看普通人的工作和大娘捡垃圾似乎也没有不同,至少是可有可无的。)
--
修改:Xshofar FROM 222.129.50.*
FROM 222.1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