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产电影《狗十三》一上映就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议。
虽然这是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却打破了以往爱情为主线的套路,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少女李玩的成长上。
李玩生活在再婚家庭,性格有些叛逆,后来父亲为她买了一条狗,取名叫“爱因斯坦”。
不幸的是爱因斯坦被爷爷不小心弄丢了,爱狗丢失后李玩哭闹不止,为了安抚她的情绪,家人又为她买了一条狗,并“强迫”她承认这就是丢失的“爱因斯坦”。
李玩有过抗争,可她的执拗还是败给了家长的压制和强硬。最终,李玩也没有逃过和马思纯一样的人生,变成了听话、懂事、顺从的孩子。
电影中还有一幕让人心痛的画面。有一次,李玩的父亲带她去参加饭局。在饭桌上,父亲的朋友让李玩吃狗肉,那一刻,李玩心如刀绞,她多希望父亲可以为她说句话。
可是当她和父亲的目光碰撞时,她看到了父亲的紧张。李玩默默地低下头,强笑着吃下了那块狗肉。
为了顺从大人和讨好别人,李玩没有了说“不”的勇气。而大人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他们从来不会“讨好”孩子,却总是勉强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
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大人们的一句‘都是为你好’,堪称毒药。”最终孩子成长了,却丢了那个敢爱敢恨敢大声说“不”的自己。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虚假自体”这一概念。
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总是压抑自己的想法,顺应外界的需求,那么,他极有可能会形成一个“虚假自体”。
这个“虚假自体”表面上看和常人无异,但其实他的种种行动都不再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是通过压抑自己,满足他人的需求。
和“虚假自体”对应的是“真实自体”。生命只有发展出一个“真实自体”,在真实自体中回应自己的真实需求,才会养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如果想让孩子拥有一个“真实自体”,远离讨好型人格,家长必须发挥正向的引导作用。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FROM 113.1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