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陪伴孩子成长,滋养孩子心灵方面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哪些诗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帮助?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什么样的环境下一个孩子的美德可以被表达出来?而又是什么样的环境,使孩子身上暴露出可怕的一面呢?其中的关键是某个阶段的特征性危机,也就是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存在的主要内在冲突。埃里克森把每个阶段两种相互矛盾的美德放在一起,3-6岁幼儿期,主动-内疚;7-12岁,童年期 ,勤奋-自卑;13-18岁,青少年期,自我角色同一感-角色混乱。他认为: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作者:泰戈尔
“妈妈,我真的认为那成簇的花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小花们就身穿粉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我可以猜出他们是为谁张开双臂:
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
诗人把雨后盛开的花朵写成从地下学校冲出来的孩子,渴望在雨天尽情地跳舞,渴望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戏;它们喜欢它们的妈妈,喜欢在妈妈的怀抱里撒娇,就像孩子一样追求自在的、不受拘束的生活。这首《云和浪》写出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和深深的依恋。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3
--
FROM 153.118.87.*
![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Mentality/234990/1339/mid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