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比多堰塞湖的分型
我在上一篇文章(我的动力学观点(十五):力比多堰塞湖的评估与分型v1.0)里提出了按照力比多堰塞湖的三个指标,来对人格进行分型,这三个指标是:
“容积的大小”:指的是个体特定潜愿的大小,潜愿的强烈程度,潜愿对个体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或者形象地说,就是力比多堰塞湖的容积大小,潜愿的强烈程度,潜愿对个体日常生活的u影响程度。
“积聚心理能量的多少”:指的是个体为了实现这个潜愿,已经付出的努力的量化。个体努力越多,尝试去实现潜愿越多,积累的心理能量就越多。
“是否发生变性”:指的是积聚在力比多堰塞湖里的心理能量是否发生变性,是否变性为攻击性。
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组合,可以将个体的人格类型分为以下五种:
分型 容积的大小 积聚心理能量的多少 是否发生变性 人格特征
分型一 大 少 否 空虚,情感不强烈,有期待
分型二 大 多 否 情绪强烈,有期待,努力尝试去实现,但又担心失败和失去
分型三 小 少 否 空虚,无意义感,没期待
分型四 大 多 是 攻击型强,不稳定,广泛性攻击
分型五 大 少 是 关系冷淡,不友好,有期待,但不愿意尝试去实现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每个个体有一个或多个潜愿(力比多堰塞湖),上面的分型是针对一个特定的潜愿而言的。但往往个体内在最大的那个潜愿会对此个体有决定性的影响,会影响该个体的整体人格特征,所以这个最大的潜愿的特征也就是该个体的人格特征。
下面来谈一谈,针对各种分型,进行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
图片
分型一:大-少-否
【分型简述】
这个分型的个体有着较大的潜愿,但出于对未来缺乏信心等原因,个体为此潜愿付出的努力并不多,积累的力比多也不多,也没有发生变性。
所以属于该分型的个体的特征是,情绪强烈,有期待,但并不努力尝试去实现潜愿,担心失败和失去。
【人格构建】
对于这个分型的个体,因为积聚的力比多很少,所以不需要做过多的情绪处理,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处理不合理的认知,包括:树立信心、和(或)放弃不合理的潜愿。
除此之外,对于没有较为完善的自体表象的个体,还需要在与咨询师的互动过程中,内射并认同咨询师的表象,从而完善自己的自体表象,从而完成该个体的人格构建。
【典型形象】
分型二:大-多-否
【分型简述】
这个分型的个体有着较大较为强烈的潜愿,个体为此潜愿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做了多次尝试,一直坚持而没有放弃这个潜愿。
这样的坚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力比多,这些积累的力比多也使得该个体变得不稳定。
所以属于该分型的个体的特征是,情绪强烈,有期待,努力尝试去实现,但又担心失败和失去。
【人格构建】
对于这个分型的个体,因为积聚的力比多较多,所以需要先处理情绪,才能使他在遭遇挫败时,不至于因为积累过多的力比多而变得冲动,不至于因此而变得情绪化。
在处理了情绪之后,同样需要按照分型一中的人格构建的方法,完成对该个体的人格构建。
【典型形象】
分型三:小-少-否
【分型简述】
这个分型的个体有着较弱小或不明显的潜愿,个体也没有为此潜愿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做的尝试也很少。
因此这个力比多堰塞湖里积累的力比多比较少。
所以属于该分型的个体的特征是,情绪并不强烈,没有太强的期待,也不怎么努力去尝试。自我感觉空虚,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有无意义感。其个性也显得较稳定,甚至显得过于平淡,缺乏存在感。
【人格构建】
个体的潜愿很弱小或不明显,有两种形成的原因:一,在幼年期,缺乏体验,以至于没有形成较为明显的潜愿;二,在幼年期形成了明显的潜愿,但在成长甚至是成年以后,经历一些失败之后,将此潜愿贴上“不可能”的标签,永久地封死这个潜愿,不让任何力比多流入这个力比多堰塞湖。
对于第一种情况,关键的问题在于要重新形成一个潜愿,形成一个力比多堰塞湖,这恐怕要靠体验式的经历来实现,要充分地去体验特定的尝试,来体验该尝试中的愉悦感,并使这种愉悦感成为指引该客体去行为的动力。
对于第二种情况,人格的构建和分型一中的人格构建是一致的。
【典型形象】
分型四:大-多-是
【分型简述】
这个分型的个体有着较大较为强烈的潜愿,个体为此潜愿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做了多次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
强烈的挫败感使该个体难以承受,从而使这些尝试的过程中积聚的力比多发生了变性,出现了明显的攻击性。从这里看出,这个分型的个体可能是从分型二演变来的。
属于该分型的个体的特征是,情绪强烈,攻击性明显,且攻击的对象比较广泛,或无理由无差别地对周围的人变现出攻击性,但不一定有实质的攻击行为,更多是一种攻击性的投射。
【人格构建】
对于这个分型的个体,因为积聚的力比多较多,所以需要先处理情绪,这些积压的情绪是攻击性的主要来源。
处理此类情绪,应采用对象重现情绪疏导法,也就是找一个半实体的对象,比如说特定的照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等等,来让攻击性充分释放。
在此之后,可以采用分型三中的人格构建方法来完成人格构建。
【典型形象】
我可以想到的一个典型形象,是《闻香识女人》中的男主角,那个退役军官,他与周围的人都不和。他原本有着光明的前程,但却因为双眼失明而泡汤,变得不可能。
分型五:大-少-是
【分型简述】
这个分型的个体有着较大较为强烈的潜愿,但个体为此潜愿付出的努力却不多。但因为力比多堰塞湖比较大,所以积聚的力比多也有一定的数量,并发生了变性。
这个分型的个体可能是从分型一演变来的。
属于该分型的个体的特征是,情绪不强烈,有一定的攻击性,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不友好,不善交际,人际关系冷淡,缺乏好友,但也不是没有好友。
【人格构建】
此分型的人格构建和分型四的比较类似。
【典型形象】
来说说你的想法~~
我的文章链接: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 (一)概述 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二)内驱力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三)力比多堰塞湖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四)力比多堰塞湖的发展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五)力比多堰塞湖的处理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六)自体表象与认同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七)认同度与投射性认同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八)高级知觉模型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九)APM与投射 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十)β转换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十一)决策路径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十二)融合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十三)攻击性与抑郁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十四)投射与系统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十五):力比多堰塞湖的评估与分型v1.0
作者:米锋 (公众号:思想的熊)
易格动力心理工作室
十四年经验的心理动力学咨询师
心理卫生协会总会会员
vx: deep_ego
--
FROM 103.22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