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动力学观点(十七):人际关系,就是投射
原创 米锋 思想的熊 2020-02-04
我的关于投射的文章有好几篇了,先罗列一下: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七)认同度与投射性认同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九)APM与投射 v1.0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十四)投射与系统v1.0
经过深入的思考,我打算把第二篇文章里的“投射是广泛存在的”这一段扩展开来,更准确地描述一下投射现象,以理清理论界关于这个概念的很多含糊混乱之处。
投射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含糊而混乱的概念,从弗洛伊德时代到现代,各位心理学家都对这个概念,在大概念一致的前提下,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定义,有时候其中的区别是明显甚至是相矛盾的。
比如说投射是不是病理性的?有的说不是病理性的,有的说是,莫衷一是。
我个人认为,在投射的大概念下面,应该分出不同的子概念,来精准地描述不同的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各位心理学者能够无异议、无冲突地建立概念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
或者说之前的混乱,本身就是因为大家描述的不是同一个心理现象,却应用着同一个概念来表述不同的现象。
高级知觉模型(APM),即客体表象
关于APM之前有几篇文章已经讲过了,这里也罗列一下:
我们真的有高级知觉模型(APM)吗?
APM简单地说,就是人类把身边可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在潜意识中建立起一个对应的内在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很好地反应该事物或现象的特质,从而推断该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情境下、特定刺激下,可能出现的反应。APM是人类对身边事物或现象的内化。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所提到的客体表象,就是身边的人在潜意识中的APM,是APM的一个子集。
APM的一个特点是,其中不含有任何的情绪成分,不含有力比多成分,是一个冷静而客观的模型。
APM投射
我们每天会遇到一些第一次见到的人,但我们一般会利用内在存储的APM来进行“价”匹配,也就是将第一次见到的这个人的有限的特征,与内在的APM库相比对,寻找出一个“价”匹配最高的APM模型,来推测这个人的特性、来对这个第一次见面的人进行归类,以形成如何与这个人交往的策略。
这个过程就是我提出的一个新概念:APM投射。
我们常说的,“阅人无数”,其含义就是指,有数量较大的APM库,从而可以准确把握大部分人的性格特征。
下图是一个旅游景点的一个灯光秀表演的画面,投影机投射一个古式楼宇的轮廓,在这个古式楼宇的实体上,并展示出一些灯光效果。
图片
这就是一个APM投射非常好的可视化的画面,那就是:投射的轮廓与实体的轮廓非常吻合,没有太大的差别。
APM投射是忠于客观现实的,可以很好地与现实客体吻合,是非病理性的。
力比多投射
在个体内部,对于每一个APM里的客体表象,在本我中都或多或少对这个客体表象有一些力比多(情绪)的投入的。也就是说这个客体表象多少都会引起一些情绪的变化。
当情绪反应明显的时候,这样的情绪反应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现实的投射,也就是说现实中可以观察到这个个体对这个客体会有一些情绪性的反应。
这里力比多投射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内在力比多的释放。
力比多投射发生的客体对象,与内在客体的对象有一定的“价”匹配,但由于内在力比多的压力,所以部分甚至很少的“价”匹配就会引起力比多投射。这将造成投射出去的客体表象,与客体的真实表象有一定甚至是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发生了“投射”,是病理性的投射。
也就是说,如果少量的力比多投射和APM投射混合一起发生,是正常现象;而大量的脱离了真实的客体表象的力比多投射,混杂在APM投射中,就是病理性的投射了。
如果单纯地对某客体,只有力比多投射,而没有或很少APM投射,则是精神病性的了。比如说街头富有攻击性的神经病人,就是把攻击性客体表象,通过力比多投射给路过的人,并发出攻击。
投射性认同中,也包含着力比多投射的过程。
投射,即人际关系
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来往,其实就是心理投射现象,只不多大部分情况下,都是APM投射,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才会有明显的力比多投射出现。
设想一下,如果人际关系不是投射,那么又该用什么来解释人际关系这个心理现象呢?
来说说你的观点!
作者:米锋 (公众号:思想的熊)(VX:deep_ego)
十四年经验的心理动力学咨询师
心理卫生协会总会会员
--
FROM 103.22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