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解读很精准啊,绘本真的很棒,故事写得好,传递的观念也很精彩
不过我觉得,“说得好”跟“做得好”不是一回事儿,绘本上讲故事讲得确实好,但也不见得作者就能做得那么好……因为,写故事、做总结总是容易的,要去做,并不容易。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啦!
如果一定要更多地帮助孩子,我想这个绘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除此之外可能还需要再打开一些思路
比如你说,能够理解孩子的害怕、但未必有好的解决方法
这个我猜想可能跟你对孩子的害怕理解的“细致”程度有关系(好像你也注意到这一点,你在说没有技巧让孩子说得更细更具体)
我举个例子,我们做临床的同行会讨论一些状况,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跟来访相似的经历和体验,那要怎么去理解和帮助来访呢?有个同行做了一个精彩的类比:他说那种无法体验、就好比男性无法体验女性的痛经一样。
讨论下来,结论是,我们不必以自己经历中的体验去理解别人的体验,还是要关注在对方的那个体验本身上。
比如痛经的痛,是怎样的感受呢?有人描述它是一种包裹在身体里面的、隐隐的、低烈度的、弥散性的、缓慢散发的、持续不断的、消耗性的疼痛
这样细细地描述下来,男性同行也觉得也可以体会了(有人说这个痛类似某种胃痛,或者其他类型的痛。因为人类基础的痛感的神经体验是相通的),可以理解这个痛带来的困扰、烦恼、折磨,也就可以安慰和干预了。
就是说,感受越细致、就越能被准确体验到,也就相对更容易找到应对的方法。同样的,更深的体验和理解,也就更容易激发出自己的潜力去重新编排(建构)
说到有什么技巧让孩子说得更细更具体呢,我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能很难组织语言、精确表达,但他脑子里一定有很丰富的画面,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描述那些画面。
如果孩子说不出来,父母也可以替孩子说,从孩子接触的动画片、看过的书、玩的玩具中找那些跟可怕意向可能有关的东西,逐个询问他是否是那种可怕(要有耐心,带着好奇,去验证)。
心理治疗中也有跟儿童工作的专门著作,里面应该有适合儿童的沟通方式,我了解不多,你可以搜搜看,或在版上问问大家
说到在细问的过程中会不会深化孩子的恐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取决于提问的人对于孩子感到的恐惧是什么样的态度
如果是相信、关怀、保护、跟孩子一致对外的态度,就不会让孩子感到深化了恐惧;
相反,如果提问的时候,对孩子的话抱着怀疑、质疑、担心、烦躁、急于赶走他的恐惧的态度,可能孩子会觉得深化恐惧吧。
最后,你说的生活中父母打开衣柜检查“你看,没有吧”,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对孩子的恐惧没用,还会让孩子感觉被否定了、感觉更孤单、也更容易陷在恐惧中。
【 在 yangshanee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讲的非常好。
: 第一段关于龙这事本身的分析,很有道理。原来故事中,爸爸通过自己的小时候的体验,理解了孩子的状态,共情,然后通过讲述狮子的存在,淡化了孩子的恐惧,并通过解释为什么会有狮子,帮助孩子“理解”这个“现象”,后来通过交朋友,进一步拉近狮子的距离,甚至还说爸爸现在还有,并巧妙的让狮子带话,更是让孩子和龙交朋友变得更轻松。过程中,孩子的寂寞,换位,爸爸的幼年和孩子幼年,爸爸的幼年和现在,爸爸的现在和孩子的现在。过程非常精巧。
: 我在未看故事之前,能够理解孩子小时在房间的害怕,能够共情(以前看恐怖片后,觉得周遭都有眼睛看着自己)。但是未必有好的解决方法。肯定没能力做到书中爸爸这一串动作。
: ...................
--
FROM 221.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