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你的担心很有道理,所谓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咨询师的群体就是类似的状况。对咨询师抱有高期望,可能就跟对现实世界抱有高期望一样,会失望
不过我觉得,你的这些担心,是不是可能反映了你的某种倾向,比如焦虑,不知道你想做心理咨询,目标包括对“过度焦虑”的调整吗?
从咨询师的角度来看,你的担心是可以处理的,它们既是你的感受的外化(非常合理),也是工作的材料(用来理解在你心里可能正在发生着什么)
从我作为来访者的角度来看,恰好最近我也和我咨询师在讨论你提到的这些(包括对我咨询师本人的不满意)。我注意到,如果我对没发生的事情有所担忧(就如你说的,咨询带来伤害、试错成本高企、咨询师本人病得更重等等),那多半是因为我当下这个时刻的感受很不舒服,我需要在当下被理解、被看见、被安抚。未来的事情可能性有一万种,包括你担心的这些,也包括跟你的担心完全相反的状况,那到底是怎样呢?(总是在这个方向上求索,是没有答案的)。所以有疗愈作用的是去体会、理解和看见在当下、在这一刻的感觉怎么样
回过头来说,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提法叫“good enough”,意思是60分就够好。世人中一半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他们的家庭绝大多数可能就是60分的,我记得有人分享过受训时老师播放的的真实养育录像带,其中充斥着“触目惊心”的“错误”,但总体上那些孩子们的心理能力都发展得不错。
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的心理有复原能力,伤害常常是可以被修复的;另一方面,适度的(可修复的)创伤,也是成长的必要。就好比健身的过程,肌肉小小的撕裂后,修复、再生,会让肌肉更强壮
如果感觉咨询师不专业,试错之后抛弃他,可以算是试错成本,但也可以理解成是个积极的选择。有很多人会困在不好的关系里(比如受家-暴但难离开的妇女),相比之下,换咨询师也可以是内心有力量的表现。同时,有时候咨询师很专业、很有能力,来访者也可能会选择换人,因为适配是很重要的(不要更好的,要更合适的)。如前面有同学所言,有的咨询师足够灵活,跟来访一起创造更有弹性的关系;也有咨询师更坚定,能一直坚持帮来访在同一个方向上深度挖掘,但可能不够灵活(显得固执)。这两种都是专业的,你却可能更倾向于某种类型,这种倾向也是试了才知道(不见得就叫“试错”,也可能是尝试认识自己)
最后一个,说起咨询师本人的心理状况,这个可能是最无关的因素。前辈们说“咨询师是比来访者更有经验的病人”,某种意义上说基本人格太健康稳定的咨询师可能未必能够在纵深的程度上帮助来访更多,有自身改变体验的咨询师可能会做到不一样的东西。另一方面,现代的正规咨询师培养模型主要是基于胜任力的,就好比专业的老师要求是师范学校毕业、却不要求顶尖高校毕业一样,专业的工作能力跟咨询师本人的心理状况关系并不太大(当然要保证下限)。另外,更关键的是,来访者通常能够足够敏感,如果他感觉得到咨询师本人的心理状况让自己有所担忧,那通常很容易从这样的关系中离开,换个咨询师就好了。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就是比较担心通过这些知识和经验的考核不能保证咨询师的下限,也就是咨询一定是有益的而不会造成伤害。在网上能看到很一些人反馈咨询师很不专业,或者换了五六个才找到可以接受的咨询师,试错成本很高。咨询是一个实操的活动,而且咨询师本人的心理状况也很难通过考试和数据得到真实反应,感觉目前的考核可能只能保证咨询师受训经历和工作时长,未必能保证实际工作的质量,而且好像也没什么淘汰制度……
--
修改:psycholo FROM 124.64.127.*
FROM 124.6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