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的视角,倾向于把各种词汇中性化、去除贬义和褒义
单纯看“软弱”和“虚伪”的字义,软和弱,虚和伪,都可看作自我的策略,在确保(心理)安全感的基础上适应外在环境。《道德经》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甚至在说柔弱算是高级的策略。虚和伪也一样
策略本身是中性的,词语中的贬义是文化赋予的
婴儿生下来并不懂得褒贬好恶,在成长中被社会文化和养育者的价值观所影响和束缚,比如他使用“虚伪”这个策略被批评指责,他就会内化被批评指责的体验,并把不好的体验跟“虚伪”关联起来。
然后,当他看到他人表现“虚伪”时,会激活内在不好的体验,为了排除这种体验,他就采用与当初批评指责他的人相同的方式,反对、制止、不允许那个人“虚伪”
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这些基因赋予(人类共有)的策略,只不过感觉非常反感的人不太允许自己意识到自己在使用。比如我听到一个说法,人每天平均撒9个谎,最开始我不以为然,因我非常自诩“诚实”,但在慢慢能够观察和反省自己后,发现这话说得是对的,尤其是在我觉得困难的情境下假话会未经思考脱口而出,但自己意识不到这是在撒谎,默认是正常的应对。
内在体验不好的强度越大,反感可能会越激烈。一般来说那些成长中束缚和否定更少的人,他们可能也不喜欢“软弱”“虚伪”,但他们的感受没那么强烈,也就相对不容易被这些情绪所影响
当然这只是心理动力的视角,仅供参考:)
【 在 ashyg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软弱的反感和对虚伪的反感说明什么?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修改:psycholo FROM 124.64.123.*
FROM 124.6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