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厌学、退学的同学有很多,自伤的同学也见过
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但作为小孩子多半不用关心具体的吃喝拉撒和安全需要,大部分孩子面对的还是归属、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需要。只不过没人关心,有症状也没人理会(甚至会被嘲笑)。孩子总能长大
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很显著,以前的孩子社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大得多,承载的期望小得多,自主程度也比较高
【 在 Carrie947372 的大作中提到: 】
: 工作的原因我跟许多厌学、青春期抑郁的孩子工作,有些家长会说:都是生活条件太好了,孩子娇贵了,矫情了,你看,我们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怎么没这么多事儿呢?!
: 这是很多家长或多或少共有的认知,但是我觉得看待人的心理的问题不能脱离环境,既不能脱离小环境(家庭)中环境(学校、学业),也不能脱离大环境(社会)。
: 先从大环境说说
: ...................
--
FROM 124.6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