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以现在角度看,胡适的白话运动是积极的吗
惭愧,最近才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原文手稿,言简意赅八条。有的说的很实在,比如第一条“须言之有物”,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雍正帝听奏章的不耐烦情绪,换做我只会更不耐烦;有的值得商榷,比如第六条“不用典”,用典其实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和信息量;有的则是指导性意见,还需要进一步定义规范,比如第三条“须讲求文法”,“文法”这个概念具体包含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总的来说,胡适的这八条有助于信息的传播效率,是试图把汉语推向逻辑更加严谨的方向,具有积极意义。不过汉语本身就有意境的特质,留白给人意会的空间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而且古文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比白话文更凝练,给人的力度感更强,所以完全丢弃古文也有些可惜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3」
--
FROM 222.131.111.*

这很像胡适的风格,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却没什么用。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有两点不好的地方。
1、没有点出"文字的根本意义是政治工具之一"。
2、文章的对象依然是面向掌握了知识的旧知识分子,就是那帮酸秀才。
而不是整个中国大众。
这八条都是酸秀才特有的。
这"不用典"再加上后面夹私货引出欧洲诸国之文学。
大概就是要这些酸秀才忘了祖宗,彻底西化罢了。
【 在 tcwyzhf (整天瞎想的青椒一枚) 的大作中提到: 】
: 惭愧,最近才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原文手稿,言简意赅八条。有的说的很实
: 在,比如第一条“须言之有物”,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雍正帝听奏章的不耐烦情绪,
: 换做我只会更不耐烦;有的值得商榷,比如第六条“不用典”,用典其实可以增加文章的
: 厚度和信息量;有的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3」
--
修改:Baronet FROM 222.241.144.*
FROM 222.241.144.*
现在用典基本就是成语故事这个范围了
古代文人用典要多不少 而且很多按现在观点看是很偏僻的 比如四书五经里几个字 就是典
太和殿上那个 建极绥猷
中和殿上那个 允执厥中
那时读书人都精研四书五经 所以都明白
现代人不专门去查 不会明白意思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惭愧,最近才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原文手稿,言简意赅八条。有的说的很实在,比如第一条“须言之有物”,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雍正帝听奏章的不耐烦情绪,换做我只会更不耐烦;有的值得商榷,比如第六条“不用典”,用典其实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和信息量;有的则是指导性意见,还需要进一步定义规范,比如第三条“须讲求文法”,“文法”这个概念具体包含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总的来说,胡适的这八条有助于信息的传播效率,是试图把汉语推向逻辑更加严谨的方向,具有积极意义。不过汉语本身就有意境的特质,留白给人意会的空间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而且古文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比白话文更凝练,给人的力度感更强,所以完全丢弃古文也有些可惜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3」
--
FROM 73.193.30.*
辛词也爱用典。用不用典难道不是根据情况选择吗?直接否定就是扯淡。
【 在 westholly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用典基本就是成语故事这个范围了
: 古代文人用典要多不少 而且很多按现在观点看是很偏僻的 比如四书五经里几个字 就是典
: 太和殿上那个 建极绥猷
: ...................
--
FROM 114.249.192.*
胡适说不用典 绝对了 但那又如何 又不是说他就不能错
实际情况就是白话文里的典 大大减少了
【 在 jieda 的大作中提到: 】
: 辛词也爱用典。用不用典难道不是根据情况选择吗?直接否定就是扯淡。
--
FROM 73.193.30.*
白话文贴近生活,有利于教育普及
--
FROM 211.162.240.*
不用典是好的,唐宋诗词用典就比较克制,而明清诗词作品用典过多,艺术性其实不如唐宋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惭愧,最近才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原文手稿,言简意赅八条。有的说的很实在,比如第一条“须言之有物”,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雍正帝听奏章的不耐烦情绪,换做我只会更不耐烦;有的值得商榷,比如第六条“不用典”,用典其实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和信息量;有的则是指导性意见,还需要进一步定义规范,比如第三条“须讲求文法”,“文法”这个概念具体包含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总的来说,胡适的这八条有助于信息的传播效率,是试图把汉语推向逻辑更加严谨的方向,具有积极意义。不过汉语本身就有意境的特质,留白给人意会的空间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而且古文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比白话文更凝练,给人的力度感更强,所以完全丢弃古文也有些可惜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3」
--
FROM 117.36.3.*
说到底就是士大夫阶层对于知识文化的垄断,让庙堂之上的事情和老百姓无关。无论是推行白话文,还是新文化运动,其实目的都是将中华文化的大众化,让垄断知识的阶层被迫放弃他们的垄断,让普通老百姓也能识字和读写,创造他们的文化。文言文仍有其价值所在,但所有中国人都懂的文字和文章,才是最好的,也才使中华文明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
--
FROM 131.107.174.*
放肆,用典乃是最高的文化内涵
--
FROM 223.104.39.*
文字这玩意就是记录信息, 越真实的还原信息越好。
你记录实验数据, 就需要文字无歧义。 你记载自己心情, 可能会想要文字就朦胧有诗意。 用典不用典, 纯看具体需要,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刀切是没道理的。
【 在 CHAOYA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放肆,用典乃是最高的文化内涵
--
FROM 50.3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