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清朝是不是乾隆后 继承人就不放正大光明匾了 咸丰同治都不是吧
道光只是嫡长子继位,并没有被公开立为太子
【 在 chengyz2013 的大作中提到: 】
道光也不是吧 嘉庆也是早就立为太子 公开的 都不用放匾后了
--
FROM 123.147.246.*
不对吧。
要是不在匾后,
只在太监身上找到,
怎么确定是真的?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咸丰以后才没有,之前虽然继承人很多時候都已经几乎可以猜得出,但是还是要走这个手续。因为秘密建储制度下皇帝身上的遗诏如果猝死来不及交代导致找不到,这个时候就需要匾额的这份打底。嘉庆死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自己没有把遗诏放在匾额后面,结果死前由于没有交代遗诏去向,花了很长时间才在一个太监身上找到。
:
--
FROM 153.3.135.*
大臣认可,皇太后认可这就够了。
据《戴均元墓志》记载:“甫驻跸,圣躬遽有疾,不豫,变出仓卒,从官多皇遽失措。公与文恪督内臣检御箧十数,最后近侍于身间出小金盒,锁固无钥,文恪拧金锁发盒,得宝书。”
根据遗诏的指示,大臣们拥立道光为新主,一场立储风波,最后归于平息。
然而,虽然在这位太监身上找到了遗诏,但毕竟不是由嘉庆亲自颁示,大家也不禁有些后怕。万一有皇子买通这位太监,偷偷篡改了嘉庆遗诏怎么办?
也正因这一点,当时传出了一些流言,说嘉庆暴亡,背后有一场阴谋,或许就与立储之事有关。这样一来,搞得道光的皇位似乎得来不正。为平息流言,太后特别发了一道懿旨解释原因:
“本年举行秋獮大典,驻跸避暑山庄。突于二十五日戌刻龙驭上宾。惊闻之下,悲恸抢呼,攀号莫及。……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太后这道懿旨本来是为承认道光皇位的正当性,但懿旨中提到“大行皇帝未及明谕”,又坐实了道光即位并非出于嘉庆口授的事实。不过幸好道光的几个弟弟都不是有野心的人,没有抓住这点来大做文章。因此道光登基的过程虽有些小波折,但后来还是顺利地继承了大统。
【 在 oldgeng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对吧。
: 要是不在匾后,
: 只在太监身上找到,
: ...................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190.*
FROM 139.205.190.*
那两个苦主就因为拘泥于遗诏而没有倡立道光被道光记上了,不久就借新皇诏书中的小错误把他们撸了下来。
【 在 oldgeng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对吧。
: 要是不在匾后,
: 只在太监身上找到,
: ...................
--
FROM 139.205.190.*
雍正皇帝实实在在做了很多事情,是一位有为君主,康熙没有看走眼。可惜寿命太短。
【 在 DRAGON9 的大作中提到: 】
: 百度一下很难吗?
: 雍正创立编辑 语音
: 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制虽可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太子制则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因此,怎样立储、怎样传位,也是皇帝深感伤脑筋的一件事情。清初是其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但皇权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即使像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弄得心力交瘁。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 [1]
: ...................
--
FROM 222.90.57.*
。。。
--
FROM 219.143.201.*
道光是嫡子,是皇子中爵位最高的。
嘉庆死在避暑山庄,来不及去北京找密诏。找随身的密诏,找了好久找不到。有人要求立道光,大部分人同意,有个不懂事的反对,想投机皇后。皇后有亲儿子,但同意立道光。后来神奇地找到了小盒子,里面有密诏。
历史学家怀疑实际上没找到密诏,大家在没开启北京密诏的情况下拥立道光,不符合流程。
【 在 caixbbuaa 的大作中提到: 】
: 道光只是嫡长子继位,并没有被公开立为太子
: 道光也不是吧 嘉庆也是早就立为太子 公开的 都不用放匾后了
:
--
FROM 106.1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