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1900-1949中国也是对外开放的
所以说那是个荒唐的年代
世界各国都装备钢盔,就奇葩领导觉得不用装备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简单啊,认为装备钢盔没那么重要。
: 说的好像你很懂打仗似的。
:
--
FROM 36.44.112.*
之所以重点考察82、83年,是因为82年一号文件给联产承包责任制定了调,之后才是全国推广。所以在同等生产力水平下评估包产到户对生产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主要应当看这几年。在相同经营体制下长期的增长,则主要是水、肥、种、农机、天气等其他因素了。我前边列65-76,说明不了包产到户比公社强,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增长率的基准值(非经营体制因素下)。82、83年的增长明显突破了这个基准,排除其他各种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就只剩下包产到户这一个因素了。
如果有别的因素构成主要影响,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模型,简单的线性估算一样能看出作用来。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有别的因素,要主元分析,要拟合,要确定模型。
: 要写程序算(其实run深度学习也行)
: 总是拿不出大块时间来。
: ...................
--
FROM 106.120.64.*
首先总体来说,改开前很重视武器建设,改开后很长一段时间确实不注重武器更新换代,比如飞机很长一段时间只出了一个歼八,80年代确实断了很多武器研发项目,那段时间应该有个空窗期,钢盔问题不过是其中细节问题罢了,这点从tg很多文章都能体现出来。
另外,你对军队的本质不了解,军队分防御和侵略两个功能,当军队防御时候,就是用训练过的有装备军队去拼命而避免手无寸铁民众的巨大损失,任何战争,同样情况下,这两者牺牲比例都是巨大的,同时也是避免国家利益被掠夺带来的重大损失,当军队侵略时,对方肯定会抵抗,多少都会有牺牲,说白了,就是用军队的命换取国家利益和更多平民生命,而军人也是民经过训练的,从本质上来说,军队就是用生命打仗争取更多国家利益的,我们很难决定一个国家军队到底是用于防御还是侵略,所以军队的战斗力能打胜仗才是核心问题。
中国军队改开前就定位是防御型的,除了保护国家利益,还有保护本国更多平民生命的作用,且战斗力比绝大多数有你所谓有钢盔的军队战斗力高,这才是本质问题,判断军队问题荒唐不荒唐看战斗力和战争结果,武器装备只是一个表现而已,比如美国打越南战争输了,人命丢了,国家利益也没攫取到,这就是荒唐,对美国国内影响很大,尽管美国人的武器装备是世界最好的,而你说的钢盔问题影响了什么呢?
【 在 wuhuadasha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说那是个荒唐的年代
: 世界各国都装备钢盔,就奇葩领导觉得不用装备
: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有两个要素计入了么
1.每年化肥产量变化,还有化肥产量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个人感觉关联不是线性的,应该某个阶段效果最强,前后期效果比较弱,需要专业的相关农业知识)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向,当一个国家核心目的只有发展经济,对于经济方面的人才,资源,资金的投入肯定投入比重更大,这个肯定是有影响的,而农业不像今天,占产业比重还是比较大,也受重视,客观规律上就是投入越多,效果越大。
如果更多了解那个时代,感觉还有其它要素。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之所以重点考察82、83年,是因为82年一号文件给联产承包责任制定了调,之后才是全国推广。所以在同等生产力水平下评估包产到户对生产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主要应当看这几年。在相同经营体制下长期的增长,则主要是水、肥、种、农机、天气等其他因素了。我前边列65-76,说明不了包产到户比公社强,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增长率的基准值(非经营体制因素下)。82、83年的增长明显突破了这个基准,排除其他各种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就只剩下包产到户这一个因素了。
: 如果有别的因素构成主要影响,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模型,简单的线性估算一样能看出作用来。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关于化肥产量对粮食总产的作用,举个例子,中国耕地面积大概是20亿亩,而化肥产量肯定从极少慢慢增加对吧,那么极端例子,化肥使用面积从1000万亩到1亿亩化肥产量增加了10倍,但是很显然,对于粮食总产量以及亩产效果肯定有限,因为绝大多数耕地没有使用化肥,反过来,化肥使用面积从2亿亩到20亿亩,化肥同样也是增产10倍,这个阶段对于总产量以及亩产增加就很惊人了,然后再后面增产效果会直线下滑。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之所以重点考察82、83年,是因为82年一号文件给联产承包责任制定了调,之后才是全国推广。所以在同等生产力水平下评估包产到户对生产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主要应当看这几年。在相同经营体制下长期的增长,则主要是水、肥、种、农机、天气等其他因素了。我前边列65-76,说明不了包产到户比公社强,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增长率的基准值(非经营体制因素下)。82、83年的增长明显突破了这个基准,排除其他各种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就只剩下包产到户这一个因素了。
: 如果有别的因素构成主要影响,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模型,简单的线性估算一样能看出作用来。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为何不再往前比50年? 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甲午战争。 这是开放和不开放的问题么? 可笑。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是相当开放的。
: 量中华物力,结与国欢心。统战工作刚刚的。
: 租界,领事裁判权都交出去了。
: ...................
--
FROM 106.39.107.*
呃,你可以爬一下楼,前边算过了。网友认为按百分比不精确,提供了另外的计算思路,上边就是按他的思路去除了化肥的影响算出来的。如果你觉得他的方法不够好的话,欢迎改进。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化肥产量对粮食总产的作用,举个例子,中国耕地面积大概是20亿亩,而化肥产量肯定从极少慢慢增加对吧,那么极端例子,化肥使用面积从1000万亩到1亿亩化肥产量增加了10倍,但是很显然,对于粮食总产量以及亩产效果肯定有限,因为绝大多数耕地没有使用化肥,反过来,化肥使用面积从2亿亩到20亿亩,化肥同样也是增产10倍,这个阶段对于总产量以及亩产增加就很惊人了,然后再后面增产效果会直线下滑。
--
修改:hotpear FROM 106.120.64.*
FROM 106.120.64.*
第二个要素我不明白你指的具体是什么?有哪些可量化的指标。对于粮食生产这个领域来说,我理解人才、资源、资金的投入是可以体现在水、肥、种、农机上的,属于间接因素。
【 在 lsnirvana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两个要素计入了么
: 1.每年化肥产量变化,还有化肥产量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个人感觉关联不是线性的,应该某个阶段效果最强,前后期效果比较弱,需要专业的相关农业知识)
: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向,当一个国家核心目的只有发展经济,对于经济方面的人才,资源,资金的投入肯定投入比重更大,这个肯定是有影响的,而农业不像今天,占产业比重还是比较大,也受重视,客观规律上就是投入越多,效果越大。
: ...................
--
FROM 106.120.64.*
后面我补充了,这个需要数学和农业知识结合,很难做精确判定,但是我认为模糊认知的话,可以选取几个点,化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应该以单亩需要化肥量乘以1亿亩为起点,以单亩需要化肥量乘以20亿亩为终点,这个阶段应该对总产量影响最大。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呃,你可以爬一下楼,前边算过了。网友认为按百分比不精确,提供了另外的计算思路,上边就是按他的思路去除了化肥的影响算出来的。如果你觉得他的方法不够好的话,欢迎改进。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大多需要专门统计数据的,比如人才就需要专门统计数据,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变化曲线,但是人才的素质很难统计出来,比如本来去军工领域的某些聪明人去了农业领域,水、肥、种、农机体现是可以体现,但是只能体现一部分而已,还有类似流通渠道,农业种植科技研发投入,病虫害防治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比如农业机械,等等变化。
中国人相信奇迹,我认为经济发展,那些基础的规律比奇迹效果更明显。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二个要素我不明白你指的具体是什么?有哪些可量化的指标。对于粮食生产这个领域来说,我理解人才、资源、资金的投入是可以体现在水、肥、种、农机上的,属于间接因素。
:
--
修改:lsnirvana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